北京人的「數九」,那是出了名的好玩

2019-12-28   小眼兒看社會

  每年冬季,時常能聽到人們提起「數九寒天」,以及「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作為寒冬一道特有的風景,北京民間自古便流傳著許多數九、畫九和寫九的習俗,後來這種民俗文化也盛行於清代宮廷之中,又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流傳到今日。

  什麼是「數九」?

  一般認為,「數九」是中國民間的一種節氣,又叫「冬九九」,從冬至開始計數,稱為「交九」,此後每9天為一個單位,叫做「九」,等過了9個「九」,加起來是81天,謂之「出九」,就到了春暖花開的時節。

  「數九」的習俗究竟起源於何時,並沒有明確的記載。清代的《清嘉錄》中提到,「《荊楚歲時記》謂從冬至次日數起,至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

  《荊楚歲時記》成書於南北朝時期,如從那時算起,數九的傳統可謂由來已久,可惜現存的《荊楚歲時記》中並無相應的記載,可能是《清嘉錄》的誤記。

  敦煌文獻(伯4017號)中有題名為《詠九九詩一首》的詩篇——

  一九冰須萬葉枯,北天鴻雁過南湖;霜結草投敷碎玉,露凝條上撒珍珠。二九嚴凌切骨寒,探人鄉外覺衣單;群鳥夜投高樹宿,鯉魚深向水中攢……九九凍高自合興,農家在此樂轟轟;樓中透下黃金籽,平原隴上玉苗生。

  詩名是一首,實際上包含描寫一九到九九的九首詩,詩中將物候與農事相聯繫,描寫了冬季的九個節氣。該文獻的確切年代雖有爭議,但應在唐末至北宋之間,是目前已知最早關於「數九」的文獻記載。

  曾有人好奇,為啥是數「九」而不是數「二」、「三」、「八」等數字呢?

  有一種說法認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九」是「至陽」之數,又是至大之數,「至陽之數」的積累意味著陰氣的逐漸消減,累至九次已到了頭,意味著寒去暖來。

  那麼,為何會有「數九」出現?

  這可能是因為古代取暖條件比較落後,對他們來說,寒冬對生存很大的威脅,人們希望它能很快過去。

  而且農耕社會,進入冬季後基本已經沒有農活,所以古人慢慢發明「數九」的計時方式,同時還有一些消遣娛樂的活動,如「九九歌」和「九九消寒圖」,用以打發時間。

  數九·人人傳唱的九九歌

  到了明代,「九九歌」十分流行,已流傳有許多不同版本。

  劉若愚《酌中志》記載:「司禮監刷印『九九消寒』詩圖,每九詩四句,自『一九初寒才是冬』起,至『日月星辰不住忙』止,皆瞽詞俚語之類,非詞臣應制所作,又非御製,不知如何相傳耳,久遵而不改。」這種每九四句詩的風格,還保留著敦煌文書的遺風。

  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中有這樣的九九歌——

  一九二九,相喚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觱篥(bìlì,是一種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樂器,此處指大風吹籬笆發出很大的響聲);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推鹽虎;六九五十四,口中呬暖氣;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單;八九七十二,貓狗尋陰地;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才要伸腳睡,蚊蟲獦蚤出。

  謝肇浙的《五雜俎》中還專門提到了當時北京地區的九九歌,與現在的版本已有一些相似之處了——

  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四九,圍爐飲酒;五九六九,訪親探友;七九八九,沿河看柳。

  據史籍記載和各地民俗志書所見,從長江南北到黃河上下,各地都有數九之說,只是同中有異,版本不一。

  現今,在京津冀地區流傳最廣的一首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三言兩語就把節氣的寒冷程度與自然景物的變化關係說清了,歌詞琅琅上口,便於流傳記憶。

  在南方,根據當地的氣候特點差異,產生了不同的九九歌。

  浙江一帶流傳的是:「一九二九,相喚弗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篳篥;四九三十六,夜宿如露宿;五九四十五,窮漢街頭舞,不要舞,不要舞,還有春寒四十五;六九五十四,蒼蠅躲屋栨;七九六十三,布衲兩肩攤;八九七十二,豬狗躺海地;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剛要伸懶腰,蚊蠅虼蚤出。」

  江蘇丹陽地區為:「頭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中心臘,河裡凍死連毛鴨,六九河邊看柳,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單,八九七十二,貓狗喜蔭地,九九八十一,送飯地里吃。」

  湖南的「九九歌」說:「冬至是頭九,兩手藏袖口;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椒;三九二十七,見火親如蜜;四九三十六,關住房門把爐守;五九四十五,開門尋暖處。六九五十四,楊柳樹上發青絛;七九六十三,行人脫衣衫;八九七十二,柳絮滿地飛;九九八十一,穿起蓑衣戴斗笠。」

  不同地域的九九歌,雖然說法不盡相同,但都離不開對冬去春來、季節交替和耕作、生活情景的描繪,巧妙地利用自然界的一些生態反映和天氣徵兆,表明了冬九九中的氣候變化發展規律。

  這樣既可以判斷寒暑更迭信息、農耕的時令以及在生產、生活上如何適應的要求,又能讓歌謠朗朗上口,便於記憶和傳誦。

  數九·九九消寒圖

  與「九九歌」相映成趣的,是「九九消寒圖」,分為九格消寒圖、魚形消寒圖、泉紋消寒圖、孩兒消寒圖等。

  談到九九消寒圖的來歷,就不得不提起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

  相傳南宋愛國志士文天祥被元軍押到京城。

  時值冬至日,他在獄中面對冬季凜冽寒風的考驗,胸懷著「人生自古誰無死」的大無畏精神,在獄中的牆壁上畫了一株紅梅,共有九枝,每枝九蕾,每天將一蕾改綴成花,九九八十一天畫滿九九八十一朵花,既計算著被囚的時日,又表達了自己凌霜傲雪的英雄氣概,寒消之日,慷慨就義。

  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依據文天祥的意趣,逐漸演變成了不同版本的消寒圖。

  最有代表性的當是劉侗在《帝京景物略·春場》中說的那種:「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

  到了數九的時候,就在白紙上繪製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對應一九,一朵對應一天,每天根據天氣實況用特定的顏色填充一朵梅花,既能計算時間,又能當做一種精美裝飾品。

  清代的《帝京歲時紀勝》中有「消寒圖」條目,下面記載:「至日數九,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畢,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之圖。」

  在描畫完消寒圖後,有時古人還會在用白色細筆在相應的筆畫上記錄當天的天氣,如「今日風」、「早晴晚陰」等,相當於簡略的天氣記錄表。

  有時也會寫上一些與天氣無關的字樣,如「萬壽無疆」、「浪費筆墨今日休」等,甚至包括「祭灶天涼糖瓜入市」等生活氣息濃郁的記錄。

  這樣的消寒圖填寫完後,相當於完成了一份過冬日誌,非常有意義,以致「每歲相沿,遂成故事」。

  記錄天氣的消寒圖,還有一種簡略的版本,就是畫九九八十一個類似銅錢的圈圈。明代的北京街市上就有人販賣這種消寒圖。

  《燕京歲時記》中描述了畫法:「消寒圖乃九格八十一圈。自冬至起,日塗一圈,上陰下晴,左風右雨,雪當中。」此外還有用不同顏色或用不同位置的陰陽魚來表示天氣的消寒圖等。

  更有韻致的是,斯時婦女曉妝染梅,明人楊允孚《灤京雜詠一百首》詠及此俗,其自注云:「冬至後,貼梅花一枝於窗間,佳人曉妝,日以胭脂日圖一圈,八十一圈既足,變作杏花,即暖回矣。」

  所以楊氏詩以詠之:「試數窗間九九圖,余寒消盡暖回初。梅花點遍無餘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清朝入主中原,定都北京之後,隨著滿漢文化的日益融合,填寫《九九消寒圖》這種歲時風俗也引進朝廷,尤其在道光年間頗為盛行。

  清吳振棫《養吉齋叢錄》記載:「道光初年,御製『九九消寒圖』,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風)』九字,字皆九筆也。懋勤殿雙鉤成幅,題曰『管城春滿』。」

  內直翰林諸臣,每年冬季都要填寫這種「九九消寒圖」。先由宮中懋勤殿製成待填描寫的消寒圖。該圖四周採用木框插榫而成,並裱以紙綾。其「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寓迎春之意。

  每年冬至節前掛在室內,屆時由室主人從頭九第一天開始填起,逐日填廓,每字九筆,每天一筆,每填寫完一字便過一九,句成而九九八十一天盡。

  圖上方有「管城春滿」四字。據韓愈《毛穎傳》解釋:筆受封於管,號「管城子」。「管城子」乃筆之別稱,寓筆成春滿庭之意。

  人們創作了很多這種詞句,如:「故城秋荒屏欄樹枯榮」、「庭前春幽挾草巷重茵」、「亭前屋後看勁柏峰骨」,也湊成八十一筆,只是用字筆畫略作繁減,每日一筆,即可完成一幅消寒圖。

  最雅致的是作九體對聯,如上聯為:柔柳輕盈香茗賀春臨;下聯是:幽柏玲瓏濃蔭送秋殘。上聯寫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對以「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

  每聯九字,每字九畫,每天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冬盡聯成,稱為「九九消寒迎春聯」。

  數九·老北京的涮羊肉

  今時今日,北京人可能已經不再玩九九消寒圖,不再天天念著九九歌。但是有一樣風俗,那是絕對戒不掉的——吃涮羊肉。

  對老北京人來說,冬季開始「數九」,就意味著要吃「涮鍋子」了。「涮鍋子」是北京、天津等北方地區人們對火鍋的稱呼,在各式涮鍋子中,尤以北京的涮羊肉最為知名。

  關於涮羊肉的由來,流傳最廣泛的版本是成吉思汗(也有說忽必烈)出征時,某日想吃清燉羊肉。誰知剛殺好羊就聽聞敵軍來犯,為了不耽誤大汗用餐,伙夫情急之下把羊肉切成薄片,在沸水裡涮上一遭,撒上鹽立刻奉上。此後,大汗就喜歡上在開水裡直接涮肉吃了。

  其實,早在遼金時代,契丹等北方游牧民族就已有支火鍋涮羊肉片的習慣,這種「快速料理」非常適合他們馬背上征戰的生活。

  北京涮羊肉與其他知名火鍋相比,不論湯底還是食材品種都相當簡約。

  但簡約不等於簡單,因為它的吃法更講究「技術」:炭火銅鍋、清鮮湯底、秘制小料、火候精確……這一整套規矩都出自「清宮御宴」版的涮羊肉,在清末流入民間後盛行至今。

  涮羊肉必是紅銅爐子,氣派非常;中燃炭火,噼啪作響;只有這器物才最能保證涮鍋里的水常開著,羊肉入內翻滾幾下即熟。

  底湯要加上蔥姜枸杞甚至參片海米,同有怯寒增鮮之效。

  而下鍋的肥羊,過去就不是別地的火鍋能置備的,畢竟近水樓台接草原,得天獨厚。老北京的火鍋之所以稱之為涮羊肉,就是因為要以吃羊肉為主,等把羊肉吃個大半飽,才會涮點白菜、豆腐、粉絲等清口。

  涮羊肉的核心在「涮」上。

  涮是要把羊肉在沸水裡滾一遭,由於肉片很薄,通常只需抖上四五下,肉一變色即可。而且一筷子不要夾多,否則會影響湯的溫度,只夾一兩片、隨涮隨吃最適宜。另外,肉也不要夾得太緊,否則筷子的接觸點很難涮熟。

  試想凜冬將至,任屋外北風呼嘯,白雪紛飛,窗外房檐下冰棱根根垂結,一家人圍坐在銅鍋邊上,室內外渾然是兩個世界,小心窩裡暖暖的,大半是這反差感給襯出來的。

  數九·今天的故事

  當然,時至今日,在北京生活的小夥伴們早已不會因寒冬而感到困擾。冬天在北方人眼裡漸漸演化成落雪的詩意,人們也無需數著日子,期待冬天的離開。

  與此相反,隨著氣候變暖,人們反倒越來越期盼下雪,越來越想念兒時的冬天。

  關於冬天的記憶,不僅有嚴酷的風霜與大雪,也有家長囑咐著「多穿點」的關心,有香甜可口的烤紅薯,有雪地里追逐著打雪仗的小夥伴。

  當我們再念起熟悉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的時候,寒冬的威懾漸漸遠去,溫暖了冬天的親情與愛卻還停留在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