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寶寶老是走神兒,眼神呆滯,好心家長提醒:像是癲癇快查下

2019-11-06   好唄唄育兒

3歲寶寶老是發獃走神,眼神呆滯,一查竟然是癲癇

3歲的雯雯平時活潑好動,愛鬧也愛笑,經常扮鬼臉逗大家開心。

可是最近不知道怎麼回事,雯雯變得有點反常,不怎麼愛笑了,有時候玩著玩著就停下了眼神看起來愣愣的,要好一會兒才緩過神來。

媽媽以為雯雯是因為身體不舒服才發愣的,可仔仔細細地檢查了半天,也沒發現雯雯身上有什麼異常,也就沒太在意。

後來有一次,爸爸媽媽帶雯雯去參加親子運動會,雯雯在跟小朋友比賽快步走的時候,突然頓住了,任憑爸爸媽媽在終點怎麼呼喊也沒有反應,直到比賽結束,雯雯才回過神來

有個參加活動的家長看到雯雯的樣子,說雯雯的樣子很可能是癲癇,建議雯雯媽媽帶孩子去醫院檢查一下。

媽媽帶雯雯去進行了檢查,腦電圖結果顯示雯雯真的患了癲癇

拿到結果後,雯雯媽媽瞬間崩潰,癲癇不都是會抽搐甚至口吐白沫嗎?雯雯完全沒有這些症狀啊!怎麼就患上了癲癇?

對於雯雯媽媽的不解,醫生做出了解釋:癲癇具有多樣性,很多時候並不會像我們在電視劇上看到的那麼劇烈。

不是所有癲癇患者都會「抽風」

大家普遍認為,癲癇發作的表現就是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其實,癲癇發作是由腦細胞異常放電造成的,大腦不同的部分都可能會成分異常放電的位點,癲癇發作的表現形式也具有多樣性

從短暫的走神到肌肉反射,甚至嚴重的抽搐不止都可能會出現,一般來說,分為全身性發作部分性發作。

全身性發作會表現出抽搐、雙眼上翻、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甚至昏迷等症狀;

部分性發作會表現出短暫的意識障礙、目光呆滯、瞪眼、心慌、嘔吐、肢體發麻、無意識走動等。

不同患者發作頻率也不一樣

不同患者的情況也不太一樣,發作的頻率也可能存在差異,從每年發作少於一次,到每天發作幾次不等。

兒童癲癇很容易被忽視,不及時治療危害大

人民日報海外版曾經報道過,兒童癲癇每年新發病率達151/10萬,部分癲癇其實以身體局部「小動作」為最早表現,而不是人們傳統觀念認為的「倒地、抽搐、口吐白沫」等「抽風」症狀。

事實上,大部分的兒童癲癇表現為部分性發作,相對成年人來說症狀也不太明顯,而且發病時間比較短,家長有所察覺的時候,孩子的癲癇已經發過了,就很容易被當成走神了,從而被忽視導致延誤治療。

雖然孩子愣神發作的症狀看起來輕微,但如果不及時治療的話,很容易反覆發作,除了很容易造成孩子摔傷、溺水、交通意外等,還會對腦神經細胞造成不可逆的損害導致孩子記憶力下降、變笨,時間久了,還可能會引起癲癇全身性發作

那是不是寶寶發獃走神就是癲癇呢?這個就需要詳細的分析和判斷了,今天妙爸教大家區分一下爸爸通走神發獃和癲癇的方法!

怎麼判斷孩子是否普通發獃走神還是癲癇失神發作呢?

兒童癲癇失神發作是一種年齡依賴性的特發性全身性癲癇,不具有驚厥性,3~12歲的孩子都可能會發生。

在臨床上,癲癇失神發作常見的表現有:孩子玩著玩著突然間不動也不說話,眼睛瞪著一個地方,仔細看孩子的眼神特別空洞,面部表情也很呆滯,大概幾秒或者十幾秒後就會恢復正常。

有一個特別簡單的分辨方法,普通的走神發獃,家長叫孩子,孩子是能立馬做出反應的,也知道自己走神了,而失神癲癇是很難叫醒的,等孩子發作過後,也不知道當時發生了什麼。

如果檢查發現孩子患有癲癇怎麼辦?

如果家裡有癲癇寶寶,家長們也不必過於焦慮,一定要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治療。《全球癲癇報告》指出,只要適當使用有效的抗癲癇藥物,70%的癲癇患者是可以擺脫癲癇發作,像正常人一樣融入到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去。

除了要檢查接受正規的治療之外,還要做好日常生活中的護理和預防工作。其中飲食是比較重要的一塊,因為部分食物可能會誘發癲癇的發作,因此家長要清楚癲癇患者的飲食禁忌,幫助寶寶健康合理的飲食。

孩子癲癇抽搐怎麼辦?

如果孩子出現比較嚴重的癲癇發作情況,家長要學會正確的處理方式。

很多家長一看見孩子癲癇發作開始抽搐,就想到了民間的「急救神技」----掐人中,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對於癲癇導致的抽搐來說,掐人中不僅無法止住抽搐,還可能會導致壓傷等。

正確的處理方法是:

將孩子在柔軟平坦的地方,解開孩子的衣服,讓孩子保持側臥的狀態,觀察孩子的狀態並記錄孩子抽搐的時間,也不要將任何東西塞到孩子嘴巴里,防止誤吞阻塞呼吸道。

如果孩子抽搐的時間超過10分鐘,或者短時間內頻繁發作,意識昏迷,就要帶孩子就醫。

妙爸提醒: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在玩的過程中突然停住,並且雙眼發直,對家長的詢問和拍打都沒有反應的時候,就要警惕失神性癲癇了,一定要及時帶孩子到正規醫院進行腦電圖監測。


我是好唄唄的妙爸,也是兩個寶寶的爸爸,好唄唄有100多位三甲醫院的醫生,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任何問題都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煩惱和焦慮。

關注「好唄唄育兒」,每天給你育兒乾貨!

聲明: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IC photo」或「圖蟲創意」,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公司、組織、個人未經IC photo或圖蟲創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