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飯配煎餃,燒餅夾油條,主食萬歲

2019-06-05     風味星球



主食的誕生,是一種奇妙的生長過程。仿佛小苗育成大樹的快進版,令人欣喜。

一隻大麵糰擱在案板上先是經歷一頓劈劈啪啪地拍打,麵粉飛揚間,被捏成了一個個小糰子,蔥花撒一片,擀麵杖碾一道,一把白芝麻。

*《風味人間》

過不了多久,老闆就從那火燙的燒餅桶內壁上,用以餅渣掉落還快的速度夾出一個個黃澄澄的燒餅,啪啪丟在爐桶邊堆成一座小山。

*《風味人間》

但要這時候去吃,還不是好時機。

你要等老闆剖開燒餅,把剛炸好的油條塞進去,聽見咔嚓一聲,才好把手裡的零錢交出去。

*搜狐

捧著熱乎乎的油條大餅就會想,到底誰發明了這樣的吃法?

主食里夾主食,但脆韌相照,一點都不死板。

想起張愛玲這樣寫過兩者的結合:「把油條塞在燒餅里吃,連油條裡面的空氣也是不可少的成分之一。 」

油條里的空氣也不可少*搜狐


1

總有人說中國人對主食的戀戀不忘,是過去物資匱乏時期留下的印跡。

確實人吃糧食是為了填飽肚子,可當一種糧食碰上另一種糧食,明明是事情變得富於趣味的開始。

當它們相遇就是富有趣味的開始*《風味人間》

上海的姆媽們總是要在攤頭前指點江山,

「糯米飯要舀中間一點的啊,油條要剛炸好的那根啊,壓要壓得緊實一點啊,要不然家裡的小囡就吃不開心了。」

不過就是個糍飯糰而已,硬是被講究出了一套教科書。

糍飯糰:糯米飯撒上白糖芝麻等,裹上炸得酥脆的油條*微博

而對於早市上遛彎的天津男士,只有一件事會打破他們那時刻以「哏兒「為準則,保持」老哥穩「式冷靜的人生,就是往煎餅果子裡加生菜

「想加嘛就加嘛的那不叫煎餅果子!」是天津人義務維護的食物正義。煎餅、雞蛋、油條或者果篦兒,面醬、蔥花,一點辣椒點綴,此外再多一樣都不行了。

來一套煎餅果子*搜狐

一套煎餅果子不夠,得再配一碗嘎巴菜才叫安生。

但其實嘎巴菜也是煎餅,也要守住綠豆面的尊嚴,把餅攤出只屬於綠豆面的小氣泡,再將其切成柳葉狀澆上滷汁,吃之前再澆上辣油、麻醬、醬豆腐水、香菜葉。

老店的師傅總是把一碗盛得滿滿地好像要溢出來一樣,讓人感受到屬於天津衛的大度處事。

滿滿一碗嘎巴菜*hc360.com

糍飯糰的柔糯靠著炸過的小麥麵糰賦予脆爽,使之有了生氣,想到這辦法的人,生活在盛產糯米的南方山水裡。

南方長得旺盛水田*《風味人間》

綠豆面的薄煎餅包住軟脆的油果子,絕對少不了北方人對雜糧和小麥貫徹身心的熟練處理。沒有豐饒的土地,勤懇的廚娘,是絕對孕育不出這些花樣百出的吃法的。

忙碌地做燒餅的北方人*《風味人間》


2

就像日本人對主食幾近瘋狂的熱愛,也因祖祖輩輩都由稻米養育:早上要吃米飯味增湯,中午晚上不止吃米飯,喝的清酒也是米酒。

這種熱愛,從田間地頭滲透到都會中心。

對主食的愛從清早的米飯味增湯開始*微博

赤壽司的誕生好像一幕心思縝密的主食魔術。

糯米蒸成了飯,不吃放涼,然後畢恭畢敬地盛進木桶拌進紅紫蘇,再一層飯一層漬黃瓜疊到滿,最後頂部壓上一塊石頭。過上三天,掀開蓋子,米飯體積縮小了數倍,變成了紫紅色,這說明糯米飯「腌」好了。

快到梅雨季,在盛產大米,擅釀米酒的秋田縣,這種叫「赤壽司」的時令吃食,是當地媽媽們為家人開胃消解暑熱的秘方。

赤壽司*作者供圖

而到了城裡,就像《孤獨的美食家》里演的那樣,一盤肥墩墩的煎餃抵達五郎大叔面前,是日式煎餃的標準美學:排列整齊,翻到肚皮朝天,露出焦黃的底面並由一層吹彈可破的焦脆薄層相連成一片。

底面焦黃的日式煎餃*作者供圖

那句經典的「叔開動了!」之後,咬開的煎餃肉汁迸發,伴著脆麵皮發出的滋滋聲,簡直是五感級別的滿足。

一盤餃子吃罷,才是剛剛開胃,叔左右環顧,瞥見吧檯後的廚房裡,老闆正端著大鐵鍋旺火翻炒切成薄如絲片的豬肝,燒得濃油赤醬關火後,立即蓋滿白米飯,最後堆上小山一樣的蔥絲,這一碗怎麼看都必須追加了。

*《孤獨的美食家》

日本人的飯桌上,餃子、炒飯、啤酒,是如同煎餅果子配嘎巴菜一樣自然的組合。

這種初見讓人驚嘆的搭配有它的道理,生啤里透著鮮的麥香味中和著餃子被油煎到焦香的小麥香,此時再補上吸滿調味的米飯粒,則仿佛在一片金黃茫茫的麥田裡,帶來稻田綠油油的溫存。

餃子配炒飯*作者供圖

由這個碳水組合轉化成的糖流淌在血液中,足以喚醒其中源遠流長的農耕記憶,讓人覺得仿佛雙腳正站在田地里,而這就是活著的實感。

道理就這麼簡單,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兩腳站在田地里,自然就變著法子的吃糧食。

*《風味人間》


3

所以主食配上主食,絕非失去平衡的組合,反而更需要創造力,來製造兩種高碳水化合物的相處場景和交誼之道。

主食配主食有無限可能*作者供圖

號稱貪吃得了胃病的揚州人朱自清在大西南跟人回憶從前北平的日子,最留戀大清早胡同里叫賣的馬蹄兒燒餅夾果子,評論道「也脆,也有咬嚼,比有芯子的芝麻醬燒餅有意思的多。」

用的是有意思。

外脆里軟的馬蹄燒餅*《風味人間》

無獨有偶,數十年後,六十多歲的張愛玲大半輩子吃的中洋食物,說大餅油條「甜咸與質地厚韌脆薄的對照,看這幅精緻,就知道中國人的』食』不光是填飽肚子就算了。」

用的是精緻。

燒餅夾油條*douban.com

所以,把主食做到這個地步,早就不止是為了對抗飢餓,而是人們「好吃」的佐證。

對於世世代代靠著它長身體攢力氣的人們,米麵從田地里輸入廚房,日復一日,灶火沒有斷過,燒飯的人的心思也就沒斷過。

糧食經由她們的手被創造出這樣那樣的形態,可能那也就是生活的形態吧。


作者:alka

頭圖來自:作者供圖


圖片部分來源網絡

如有疑問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上期留言

你十七歲的時候有什麼樣的故事?

@helen2019:十七歲那年,在高中住校,食堂的飯菜乏善足陳。姥姥偶爾買到的新鮮的小河蝦,洗凈掛一點薄麵粉糊,下鍋炸成蝦餅,遣了爸爸給我送去學校解饞。初夏明媚的陽光里,校園樹蔭下,老式鋁飯盒裡盛著的金黃酥嫩的蝦餅,是永遠不會忘記的美味。

小編:太有畫面感了吧!

@Morrting:陳老師17年3月27號那條微博去的廣惠土菜館我後來也去了,非常不錯,可惜等我再回宿州的時候就已經不做了,很可惜,那麼好的東西再也吃不到了。

小編:以後自己動手做吧~

@睡覺不骨碌不舒服斯基:17歲的時候恰逢高三,吃什麼都是吃不飽或者隔一會就餓的狀態,隨身攜帶各種小巧便利頂餓的零食,也是在那個時候開始緩慢的接受牛奶,餓了來一袋 方便解渴解餓…

小編:小時候不喜歡牛奶,後來越來越覺得好喝!

本期聊天

你最愛哪種主食配主食?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吃百家飯。歡迎關注風味星球!

微信搜索「風味星球」吃懂中外美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R-FABmwBmyVoG_1ZVU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