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就對潮汕的美食有所耳聞,只是一直經過,從未停留。
最近不是很忙,加上心情也不是很好
於是抽出一個周末,和小馬哥一起去逛吃逛吃,換換心情。
以前總愛一個人旅行,自由是自由,但同時對於美食有時也十分無奈。
不能去飯店點幾道當地的菜肴,因為一個人吃太浪費。
所以,大多數時候以小吃為主,兩三年時間吃遍了國內各地的小吃。
這次去潮汕,本想著兩個人總能讓我敞開了吃吧,
哪料小馬哥趕巧不巧的腿上長濕疹,大片大片的紅包水泡,
第一天到了潮州就直奔醫院,開了點消炎藥,
被告知不能吃牛肉、海鮮、魚、蛋、辣椒……
OMG!到了潮州不吃這些,那不是白來了麼?
本著吃貨不吃到美食誓不罷休的執著精神,我還是決定要把潮汕美食吃個遍
只是可憐了小馬哥,只能眼巴巴地看著我大口朵頤,猛咽口水了。
兩天時間,吃了十幾種小吃和主食,
回深圳一上稱,又成功增肥兩斤
我離瘦成一道閃電越來越遠了
Anyway,潮州的美食確實有其驚艷和獨特之處。
下面我將吃過的這些美食推薦給大家做個參考。
八合裏海記 / 阿彬牛肉火鍋
潮汕人食牛絕對是全國一絕。如果把北方人吃牛肉比做粗獷豪放的漢子,那麼潮汕人就是精緻優雅的繡花姑娘。
北方人喜愛大塊大塊的吃牛肉,通過烤、燉、鹵、醬等手法加以烹制,使牛肉更加入味。
而潮汕人不同,他們喜歡把一整隻牛按照不同部位切割,片成片兒,起的名字還特別怪異,吊龍伴、腳趾、胸口油、匙肉等等,你聽都沒聽過,
然後在牛骨湯里涮一涮,沾著特製的沙茶醬一小口一小口的吃。
如此精工細活地吃牛肉,也是潮汕人的一大偉大發明呀!
其實在深圳,我們已經吃過潮汕的牛肉火鍋,八合裏海記,味道相當不錯。
來了它的發源地,自然也要嘗嘗當地正宗的牛肉火鍋啦。
在大眾點評上搜索潮州美食,無論評價、人氣、味道排行,這家阿彬牛肉火鍋都名列前茅。
我們慕名而去,點了吊龍伴、腳趾、胸口油,
小馬哥不能吃,這些全都是我的,hiahiahia~~~
點評一下,吊龍伴肥瘦相間,最為鮮嫩;腳趾略有嚼勁,味道也不錯;胸口油第一次吃,口感像嚼筋,有點怪怪的。
總之,還是不錯的,價格也適中,人均60多。
鎮記牛雜 / 鎮記老尾牛雜
除了牛肉,潮汕人把牛雜也是做的出神入化。
大火熬湯,牛腩、百葉、牛肚、牛筋各種都來上一點,丟到鍋里涮幾秒鐘,立即盛出,撒上沙姜,一碗新鮮美味的牛雜湯就做好了,沾著當地有名的沙茶醬,幸福感油然而生。
如果當主食吃,可以加一份粿條或者麵食。價格在15-30元不等。
潮州有兩家很出名的牛雜店,鎮記牛雜和鎮記老尾牛雜,據說是兄弟倆開的,因為挨的很近,我便一次把兩家都吃了。對比之後發現,其實味道差別不大,哥哥的鎮記牛雜分量稍多,弟弟的老尾牛雜更加鮮嫩,都非常好吃。
潮州手打牛肉丸
潮汕的牛肉丸是出了名的,純手工打造,真的是「打」出來的。用特製的方形錘刀,在新鮮的精牛肉上捶打數個小時,口感非常筋道,很好吃。
牛肉丸還分為牛肉丸、牛筋丸兩種,牛肉丸肉質較為細嫩,口感嫩滑,牛筋丸是在牛肉里加進了一些嫩筋,比牛肉丸多一些嚼頭。
潮州大街小巷賣的牛肉丸味道都差不多,都很好吃,沒有特別推薦,走到哪吃到哪。如果擔心以後吃不到正宗的,可以買兩袋回家解饞,基本價格在50元/斤。
ps:請一定一定要買一瓶沙茶醬回家,真的好好吃。
各種「粿」
粿,也是潮州街頭巷尾都能尋到的美食。它在這裡的地位,相當于山西人家的麵食,江西人家的米粉。是極為常見的一種主食。
如果在廣東呆過的朋友可能都吃過河粉,當你第一次吃到潮汕的粿條時,會有一種河粉的即視感。口感很像,長得也很像。但其實它們還是有差別的。
河粉是米漿加入了木薯粉,而粿條也是米漿加入少量生粉調配而成,相對較厚較窄。
如果你第一次來潮汕,肯定會被這裡一大堆名字稀奇古怪的粿製品弄的不知所措,什麼鹹水粿、粿汁、無米粿、菜頭粿、筍粿、鼠粬粿等等等等,都不知道該吃什麼好了。
我個人覺得鹹水粿是這幾種當中比較好吃的,我們一共吃了三家,唯獨開元路上的一家小攤味道最正。價格也很便宜,5-10元不等,最少也有15個。
桌球大小的粿糕,底部凹陷,放進熬制的菜莆醬(就是蘿蔔乾),粿糕的軟糯加上菜莆的咸香嚼勁,反倒碰撞出一種異常好吃的口感,連小馬哥這種挑剔的人都覺得很贊。
鼠粬粿。甜的,黑黢黢的外面下藏著一顆甜膩的心,綠豆和花生製成的甜餡兒,裹上一層黏糊糊的外衣,蒸好後食用。我個人覺得一般。
潮式腸粉
廣東人的早餐愛吃腸粉,把大米打成米漿,加點雞蛋、肉末、青菜,放進一個推拉的籠屜里蒸熟,用刮板刮下、切段、盛盤,淋上特製的醬油,就成了一頓美味的早餐。
潮州人也吃腸粉,但是跟廣式腸粉在醬料上有一點區別。潮式腸粉用的是當地人很喜愛的沙茶醬,而廣式腸粉則用的是醬油,無法對比孰好孰壞,都各有千秋,但同樣美味。
這家電影院腸粉是當地人推薦的,一對老夫婦在這裡經營了很多年。這裡要取號排隊,叫到你了再跟他說要什麼口味的,5-10元不等,分量也不同。味道還是蠻不錯的,推薦!
兵馬司林粽球
潮汕人管粽子叫「粽球」,外表跟粽子並無二致,但內里卻是別有洞天。
網上有人推薦牌坊街的這家兵馬司林粽球,路過便買一個嘗嘗,7塊錢,不便宜也不算貴。
剝開綠色的粽葉外皮,三角形的粽子裡裹著香菇、瘦肉、肥肉、蛋黃,還有綠豆。有點像肇慶的裹蒸粽。
一口咬下去,肥肉的油脂在口腔里迴轉,香氣四溢。糯米的口感軟爛,接著咀嚼大塊香菇,瘦肉,咸香濃郁。
緊接著蛋黃特有的一種綿澀感襲來,略有點不適,最後吃到一大口綠豆泥。
吶尼?!居然是甜口的!頓時覺得有點出戲了,我在吃綠豆餅麼?
一個粽球,集結了肥肉的油香、糯米的柔軟、綠豆的清甜、香菇的咸香。簡直不能再特別了。你們一定要試試。
十八曲老尾魚餃湯 / 魚丸湯
這是一家老字號的魚餃店,店面不太起眼,但是吃的人挺多。
因為沒經驗,我們點了三份魚膠湯、魚丸湯和什麼豬肉粿條,每份15元。
魚餃的口感挺爽脆的,湯頭略咸,魚丸挺有嚼勁,但是味道沒有傳說中那麼驚艷。就麻麻喋咯(一般般的意思,哈哈哈)
潮州春餅
這是我在潮州吃過最有性價比的小吃了,2元錢一塊,味道非常好。
潮州春餅也叫春卷,外皮金黃酥脆,裡面是綠豆、蔥、蝦米、豬肉製成的餡,咸香薄脆,適合嘴饞時打打牙祭。推薦西馬路入口的一家小攤。
府城小食館
慕名而來的廣式茶餐廳。其實跟深圳的差不多,金錢肚和水晶蝦餃的味道還不錯,蝦餃的分量很足,一隻蝦餃有三隻蝦仁。價格也很公道,平均10幾元一份,人均35-45就能吃飽。
朥餅
相比傳統的月餅,我更偏愛潮汕的潮式月餅,也叫「朥餅」,是一種麵皮酥脆、餡料香甜的點心,非常好吃。一般會用綠豆沙、紅豆沙或者芋泥做餡,甜而不膩,有豬油的香味,但又不會覺得吃兩口就膩味了。
價格也很便宜,4元/塊,牌坊街的特產店裡都能買到。
佛手老香黃
潮州有三寶,黃皮鼓、老藥桔、老香黃。有意思的是,這裡的商鋪通通把黃皮鼓的「鼓」寫成了豆豉的「豉」。倒是將錯就錯,也懶得改了。
黃皮鼓我吃過新鮮的,實在酸的很,製成涼果,也讓我不太感冒。
倒是老香黃讓我覺得驚艷的很,甜甜的、涼涼的,嚼起來口中回甘很濃,果斷買了三瓶回家解饞。
據說有健脾消食、清熱排毒的功效。當零嘴吃或者泡水喝都不錯。
腐乳餅
腐乳餅就見仁見智了,有人極愛,有人嗤之以鼻。我個人覺得味道有點奇怪,腐乳+豬肉+蒜頭+糖,這個組合聽著就有點暈。吃一口我就有點受不了了。但是價格很便宜,1.5元/塊。
鴨母捻
這是我在潮州吃的最難吃的小吃了。就三個湯圓,加一點銀耳、枸杞、蓮子、紅棗、芋頭甜湯,賣10塊錢一碗。
本來想去攻略上人氣很高的胡榮泉吃,但不湊巧,要中秋節後開售,我們只好轉戰另一家不知名的小店,真的很失望。三個湯圓每種一個味道,紅豆沙、綠豆沙、芋泥,但是餡料少的可憐,只有糯米味,不好吃。
如果下次再去潮州,我一定要嘗嘗胡榮泉的。
風光無限好
雖說來潮州吃最重要,風景是其次的
不過有幾個景致優美的地方還是值得逛一逛的。
比如西湖公園,綠樹環繞、江風徐徐,臨江而站,清涼無比。
望著遠處橫跨兩岸的廣濟橋,幽古之情油然而生。
還有騎樓林立的西馬路、牌坊街,都留有民國時期的懷古風貌,
只是當年拆除重建,已經少了幾分最初的模樣。
吃在潮汕,的確是一件極為幸福的事情
拋開大都市的喧囂和浮躁,來這裡放緩步履邊走邊食
街邊偶遇的一個小攤
路邊邂逅的一處風景
都有可能給你帶來意外的驚喜!
旅遊小科普:其實我們所說的潮汕並不是一個城市,而是一個地區,其下有潮州、汕頭、揭陽、普寧等市,是一個統稱。坐高鐵動車到潮汕站後,可坐專線巴士前往潮州市區,約1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