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在構成你我的命運? 你真的不需要看一下嗎

2019-08-27     明天會更好651011

案例:

一位男士是心理諮詢師,一次跟太太吵架,非常痛苦,等到獨自安靜下來思考時,他想起小時候父母吵架的情形,這是一個關鍵事件,使用前文的方法深入認識。

首先他用了「具體化技術」回憶了當時的細節,然後從情緒感受、身體感受和想法三個方面入手觀察自己,過程是這樣的:

情緒感受。他感到恐懼、無助、憤怒和悲傷,這些情緒情感流動的時候,他會非常難受,過去經歷的時候就想逃走,而這一次他鼓起勇氣,沉浸到這些情緒情感中,讓它們流動,並一直保持覺知。

身體感受。他感到身體上很多部位是有反應的,比如悲傷的時候,心臟部位會疼,恐懼的時候,後腦勺部位會有反應,而身體是僵住的,平時當身體感受,不是太強烈的時候,我們最容易忽略的就是他們了,而這一次他讓自己一直覺知它們。

頭腦想法。他很快想起當小時候父母吵架時,他有兩個關鍵的想法形成:一個是他發誓不要找喜歡吵架的女人;另一個是他媽媽對他說,你長大了不要找漂亮女人談戀愛,她們事兒多。

中正客觀。觀察這一切時,他不做評判,不分對錯好壞高低。

發現這兩個關鍵想法後,他就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選現在的妻子:一她不算漂亮,二她通情達理。

但再通情達理的女人也有吵架的時候,而他的信念就是「發誓不找愛吵架的女人」太絕對了。

這會導致,他對妻子有一個絕對化的期待,所以真正讓他受不了的不是吵架本身,而是他自戀地執著於這個絕對化自我期待。

覺知道這一點後,他開始學習,接受妻子也有情緒化的一面,和妻子一起學習如何更好地溝通,因此他們的關係慢慢變得更生動和深刻,這是補的昨天的案例。

命運——復盤

接下來進入正文的內容就是,復盤這段時間的寫作。從開始心理學到現在,總共有四個主題,這裡梳理一下邏輯。

第一,自我實現的預言。小心你常說的話,因為你一旦說了一句話,出於人最本質的自戀需求,你會愛上這句話,還會將事情朝著這句話所表達的方向去推動,最後讓這句話成為現實。

講自我實現的預言,是為了破掉一個命運的習慣性認知:我們容易把命運,看成是某種外在力量左右的東西。

但實際上,命運,常常是我們自戀,也就是內在力量演化的結果。

很多人的命運看似不幸,關鍵也是自戀作祟。因為自戀的推動,不僅要把自己說的話變成現實,也會選擇比自己差的人,以此來襯托自己的好,或把周圍的人,比如伴侶、孩子、夥伴,弄成差勁兒的人。

自戀聽著複雜,但可以說成這兩句話:「我是對的」、「我比你強」。這種自我實現的預言,也可以稱為「自我期待」。

第二,權威期待的力量。邏輯又遞進了一層,本來你以為命運是由外在力量決定的,那麼現在,你可以看到命運是你自我期待的結果。

但這個「自我期待」,真的是你的「自我」憑空生出來的嗎?其實不是,這常常是你內化了「權威期待」以後的結果,而最重要的權威,是你的父母等養育者。

父母的內心深處,對你發出的是消極期待,還是積極期待,這會是兩股非常不一樣的力量。

可是當回顧父母對我們說最多的話時,就會發現大多數人記憶最深的,都是父母的貶低和攻擊。這是巨大的影響。

可儘管如此,我們多數人還能積極努力地活著,這也是自戀的力量,我們希望活出自己,希望自己是好的,強大的。

既然積極期待和消極期待,有這麼大的區別,那是不是使勁兒學習,養成積極期待就好了呢?

第三,打贏你的內在比賽。內在比賽是加爾韋提出的概念,他發現:當人能夠活在當下,忘掉頭腦層面的自我,而用身體與潛意識的自我,去放鬆且專注地做一件事時,就能最大程度地發揮潛能,而且容易有高峰體驗,在這種過程中,時空感都會發生變化。

所以最好是,我們對自己,既沒有積極期待,也沒有消極期待,既沒有表揚,也沒有批評,頭腦只是用來分析認識事物,而不去評判好壞對錯。

頭腦的認識,是為了幫助身體和潛意識的自我,更能放鬆和專注,當你能夠做到這一點,你的能力發揮是最驚人的。

不僅是體育場上的概念,也是人生哲學,如果能常常有高峰體驗,知道活在當下,不被頭腦自我的評判,所導致的好壞對錯概念給限制住,那不管你做什麼,人生境界都會不同。

這樣一來邏輯清楚了,並且這個邏輯是不斷破掉前面一層概念的結果。

外在命運的概念破掉,看到了內在力量決定命運;自我期待的概念破掉,看到了權威期待的力量;積極期待與消極期待的概念破掉,看到了放空頭腦,身心合一的巨大價值……

同時還會看到自我期待、權威期待、積極期待、消極期待等等概念,其實也都存在價值,都非常有說服力,能說明人性的一些運作規律,所以你又不能簡單地去否定它們。

看似在說命運,其實說的是自戀,並且這樣一層層遞進,好像在說自戀是不好的,但最後一篇《競爭,是最好的合作》,又好像突然為自戀「正了名」。

這就是人性矛盾的地方,最容易導致問題的部分,也是價值最大的部分。所以雖然身心合一是極高的境界,但它不是隨時都能出現的。自戀儘管生出了各種問題,但它卻是推動我們變得卓越的根本動力。

所以人類並不是非得需要,用高峰體驗去獲得成就,而是就憑著「我是對的」、「我比你強」,這種自戀與競爭,可以變得出類拔萃,甚至在某一個領域稱王稱霸。

這環環相扣的複雜邏輯,好像沒有辦法依靠某一個簡單原則去衝刺人生。因為人性如此複雜,我們的確找不到一個簡單的原則,只憑藉它,就能活得無往而不利。

如果有,大機率是:尊重你的感覺。可一進入感覺,就會知道再沒有比它更複雜,更難以琢磨的東西了。

第四,讀懂你的人生腳本。自我期待、權威期待、自戀性競爭、身心合一的體驗……這些複雜的人性力量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你的人生腳本。

也正是因為自戀,我們很容易認為自己是一往無前的,但其實你是按照一個人生腳本,不斷地輪迴,不斷地強迫性重複的。

認識到這個輪迴,也就有了打破它的可能,讓你僵化了生命邏輯,乃至身體,重新歸於自由的流動。

認識與覺知

認識自己是多麼重要,否則你雖然認為自己是在一往無前,但其實都是在原地打轉,如果看不到這一點,是不是有點兒太悲哀了?

古希臘人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德菲爾神廟前有一句著名的話:認識你自己。

蘇格拉底也曾經說:未經檢審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武老師的理解是:如果沒有覺知,你的人生,就是按照一個腳本,在不斷輪迴,這有何意義?

思考:

經過梳理,明顯發現條理和脈絡更清晰了,可我發現人生怎麼做都是對的,可當怎麼做都是對的,那怎麼做又都是不對的,會讓人無所適從。

但慶幸我學了心理學,也許接下來的課程會告訴我,怎麼適從?有一種高屋建瓴的感覺,在一顆一顆地穿起珍珠。把知識點都串起來,變成了一個體系或系統。

一個強大的單點,就像一把刀,會有很強的殺傷力;但是真正讓人無處可逃的是,無數把刀形成的網絡,更可怕的是這個網絡生長在每個人身上。

謝謝你的欣賞,觀點來自《武志紅的心理學課》。對於這篇文章內容,你有其他看法嗎?歡迎和我一起探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uSF12wBJleJMoPMZ8a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