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家庭到底有多拼!看看這些奇怪的家庭成員搭配就知道了

2019-06-30     兔小悅親子學院

孩子,真的是一種社交神器。沒娃之前,鄰居之間互不認識,也從不打招呼;有了娃之後,竟然也開始和鄰居說話了,不認識的人也會因為互相懷抱有個娃,而變得莫名有親切感。

家裡的長輩,更是一種社交神器。自從我媽退休來幫我帶娃後,每天老媽就跟發現了新大陸一樣,跟我分享,她今天在小區帶娃遇到了哪棟樓的某某......我也是從老媽的口裡知道現在竟然有這麼多「奇怪」的帶娃模式。

在我原來對帶娃模式的認知里,大概只有全職媽媽/保姆/奶奶或姥姥這這幾個角色的組合,可是以下這些,打破了我的已有認知。

奶奶、姥姥共處一室,沉默以對

老媽有一次帶寶寶去常去的遊樂園回來,說她發現了有一家人特別有意思。那家人有兩個孩子,一個四歲男孩和一個二歲女孩。

奶奶專門帶四歲的孫子,孫子跟爸爸姓;姥姥專門帶二歲的外孫女,外孫女跟媽媽姓。因為姥姥身體不太好,所以家人還專門給她配了一個保姆。更有意思的是,奶奶和姥姥每天都住在一起,但是卻很少說話。

我媽說,經常看到他倆各自帶著孩子一前一後的走,都不怎麼說話,剛開始還以為這是兩家呢。有一次,他們家4歲的哥哥還對自己2歲的妹妹說:「這不是你的奶奶,這是我的奶奶」。聽起來雖然很搞笑,但是也挺心寒的,原本應該是很親密的兄妹來,兩人共同的奶奶和姥姥,分什麼你的我的呢。

上一輩的相處模式,真的很能影響孩子的相處模式。

長輩的姐姐妹妹齊上陣!

鄰居有一家也是兩個孩子:四歲的哥哥和1歲半的妹妹。因為孩子的奶奶身體很不好,在老家休息。爺爺帶著自己的親妹妹(孩子的姑奶奶),兩人來北京帶娃。姑奶奶專門帶1歲半的妹妹,爺爺負責每天送四歲的哥哥上下幼兒園,和做飯。

這種讓長輩的姐妹也一起過來幫忙帶娃的模式還真是不少,我還聽說有一家人是姥姥和姨姥姥一起幫忙帶娃。當然這也要保證:長輩和姐妹的關係很鐵,更重要的是他們沒有自己的孫子可帶。

各自留守:飛來飛去的父母

除了長輩離開自己熟悉的老家,來到陌生的城市帶娃,也有很多的家庭選擇將孩子放在了老家。我的一個朋友,做完了產假,在孩子才四個月的時候,就回北京上班了。

她把孩子留給了姥姥姥爺照看,自己大概每隔一兩個星期陪孩子。她自己說,陪伴孩子的時間重在質而不是量。這話雖然沒錯,但是我知道她是在自我安慰,沒有一個新手媽媽不希望孩子在自己身邊,親眼見證他們的每一次掌握新本領的瞬間。

能耐得住的和小寶寶分離的爸爸媽媽,得有多大的無奈和不想!

我的朋友還算好,一個月還能見上一兩次孩子,可是對於很多無法承擔來迴路程費用的爸媽來說,他們一年或許也就能一兩次孩子,各自留守的日子,藏著多少無奈呢。 好在養育孩子的生活不僅有無奈,更有陪伴的喜悅和驚喜。

所謂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各家的具體情況都不一樣,自然衍生出了這麼多種帶娃方式。我想,這些方式一定是這些家庭在深思熟慮後,基於自身家庭條件下,想出的最優解了吧!

你家的帶娃模式是什麼樣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我們是清華爸爸、北師媽媽,7年top1教育學專業訓練,6年頂級母嬰媒體深耕,倡導「輕育兒,反焦慮」!分享關於育兒與自我成長的獨到見解,歡迎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uAgQWwB8g2yegNDQFT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