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甸一位七旬老人,
突發腦出血後陷入了昏迷。
家屬想要積極救治時,
卻陷入了經濟難題,
生死一線間,
他們會如何抉擇,
老人最終能否挺過難關?
晚上七點四十多分,75歲的洪喬美從尋甸轉院到了昆明市第一人民醫院甘美醫院急診科。躺在擔架上的她已經陷入了昏迷。
患者兒子:「我父親和我母親一起吃的,我母親是在吃晚飯的時候一倒,我弟弟立馬就打電話給我們了,我們立馬就送到醫院,醫生立馬就搶救了,搶救說是腦出血,還是上來大醫院做手術比較好一點。」
急診科醫生:「她有沒有高血壓、糖尿病?」
轉診醫生:「有,就是有高血壓,有高血壓一年了,但是沒吃藥。」
急診科醫生:「一年都沒有吃藥嗎?」
轉診醫生:「好像是。」
轉院之前,洪喬美已經在尋甸縣人民醫院住了5天院,老人的病情重,再加上年紀大,當地醫院沒有手術條件,醫生給出了建議:轉院到昆明做手術。而當時家屬商量後,決定先保守治療。
患者兒子 :「當晚是昏迷了在縣醫院住院後又清醒過來了,你喊她,她也認得 ,她還會張嘴,然後昨天又開始昏迷了, 一直昏迷到現在。第二天清醒之後就又開始昏迷了。」
轉院當天,老人複查了CT,腦內的出血沒有減少,眼看病情進一步加重,家屬這才決定轉院。
昆明市第一人民醫院甘美醫院急診科醫生 董欣 :「這個患者是小腦出血,而且出血量還是比較大,人現在是已經昏迷了,比她三號發病的時候病情是有明顯的加重了,現在看來還有腦水腫的情況。」
急診科醫生:「因為老人腦袋裡的出血還是大的,而且你們三號就出血了,今天八號,已經過了五天才來肯定要簽個病危,告訴你病情還是重的。」
患者家屬:「嗯,就是在尋甸看著病情重了,我們才轉上來的。」
晚上九點,洪喬美轉到了神經外科。
半小時後,CT影像傳送到了神經外科醫生的電腦,從影像上看,出血面積約有16毫升,主要位置在小腦,這是顱腦內運動管理和維持平衡的區域,一旦這裡受損不可恢復,洪喬美今後的行動功能將可能受到影響。此外,出血引起了腦水腫,這意味著她還面臨著顱內壓增加和腦疝的風險,危及生命。
神經外科醫生:「就像洗手池每天的水龍頭在放著水,而下水道的管子不小心被石頭壓著了,壓住了,形成腦積水,增多了,而且管子壓壞了是沒有辦法修的,意思是這塊血造成的出血損害是不可能再生的,你也聽過自發性腦出血或者外傷造成的出血,一大部分人是不在了,一大部分會造成殘疾。」
洪喬美的出血量達到了手術指征,對她而言,手術的意義是保命,但能否恢復功能,是極大的未知數。為了讓家屬權衡利弊,醫生試圖用最通俗的方式,將風險告知。
神經外科醫生:「前提條件是要告訴你們,做手術是唯一給她創造活下來的空間和機會,但是不是做手術她就會好的,最壞的結局不是說人不在了 ,而是今後都躺在床上了 怎麼辦?」
命運就這樣丟來一道選擇題,洪喬美的三個兒子想抓住一切機會,讓母親活下去,但在現實面前,他們犯了難。
患者兒子:「老父親今年也是摔了一跤,肚子裡出血了,也是開刀,做了大手術,花了六萬多,也是我們兄弟三個湊的,現在母親又得這個病,我們的收入是靠種點玉米、烤煙,一年大概有三四萬收入。」
三兄弟對話:「當時在尋甸醫院我就說要麼轉來昆明醫院來看,但是我們就是考慮到這個經濟問題才沒轉。那麼怎麼辦?還不是回去?怎麼差錢怎麼找。今晚的能不能湊得夠?今晚就要兩萬。既然出來了要做手術,還考慮什麼後果,做到哪一步就是哪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