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琨《It is my life》,布面油畫,27×35cm×365,2005年7月26日
宋琨是當今中國最具代表性的70後藝術家之一,其具象繪畫作品極具想像力。而這些傑出的藝術作品是如何從腦海中的靈感變成現實的?宋琨深度剖析自我,首次向時尚芭莎藝術讀者展示她極具個人特色的藝術思維導圖。
藝術家宋琨,現工作生活於北京
=========
「 透明 」
透明指物質可以透過光線的性質。透亮、純凈,也有曉悟等意思。首先,物體可以透過光線,例如水是透明的;其次比喻公開、不隱藏,例如透明度。狀態,是似乎浮在真空中的狀態;心情不加掩飾,而性格則自然、不做作。
宋琨《泛靈凈界生物體(局部)》,手繪、透明材料、Led燈光裝置,尺寸可變,2018年
我的創作與「自然及人造自然」有關,創作的原型很多來自於自拍、身邊朋友或一些有意思的陌生人。有時候我也會寫生,這有助於恢復對客觀自然造物的理解和知覺。但大多數時候,潛意識、想像力與心理體驗會讓我最後慢慢「Remix」這些形象。此外,平時我所喜歡的亞文化元素,例如Cosplay、玄幻魔幻片、BJD Doll、東方仙隱視覺系等元素會自然地植入到我的創作中。
宋琨《賽博格軀體》,布面油畫,125×90cm×3,2018年
=========
「 溫柔 」
皮膚如蓓蕾的觸覺,細節與局部擁有貝殼似的柔光,畫面像是羊皮鼓似的手感,透與不透的曖昧。留白里的退讓和提純,滲透著某種體諒、移情和想像力的空間,會感覺很溫柔。有研究說貝殼的光學特性是由於其微結構對於光線反射的吸收性而形成的。
宋琨《自畫像-阿修羅 No.11》,布面油畫,假鑽拼貼,40×30cm,2018年
有的溫柔來自於結構,比如衣紋、輪廓及線的走向,如「曹衣出水」。「曹衣出水」又稱「曹家樣」,是北齊曹仲達創造的古代人物衣服褶紋畫法之一。薄薄的衣紋緊貼身上,仿佛剛從水中出來一般。
宋琨《疲憊的人》,布面油畫,220×140cm,2018年
中國的佛教造像本來以印度為本原。兩漢時傳入中土,後來中國藝術家慢慢發展出融合中原社會審美價值觀的造型語言。「法相」的氣質開始慢慢有了禪定靜寂的韻。「秀骨清像,似覺生動」是美術史對六朝美學風骨的概括,從「曹衣出水」到中國化的「秀骨清像」,其中有內在邏輯,水的流動和規則在身體上呈現,同時還有心理治癒的功能。
宋琨《琴師》,布面油畫,220×140cm,2011年
=========
「 油畫的幾種「食材」 」
做飯離不開食材,油畫的很多工序基本都是手工完成,有種傳統手藝人的感覺,所以我感覺畫家有時像個廚子。很多畫畫的朋友問我油怎麼用,其實油畫里的「食材」還挺有講究,有著不同的口味配比,要先了解「食材」的性能。
宋琨《賽博格身體 No.1》,布面油畫,180×60cm,2017年
松節油:松節油是用松樹的樹脂蒸餾提取出的一種液體。它無色透明、揮發性強。提煉過後的松節油有著松樹的清香,亦稱樹脂松節油。松節油可以用作油畫的稀釋劑、起稿與塗底層大色塊,但我一般不會只用松節油,為了增加色層的結實程度及黏合度,我會在第一遍稍加一些三合油。
宋琨《It is my life》,布面油畫,27×35cm×365,2005年11月13日
三合調色油:三合調色油是油畫使用量最大的一款油,一般我會自己製作。一份亞麻仁油+一份達瑪樹脂油(研磨成粉或小顆粒)+三份松節油,混合均勻即可。根據畫面的進度、色層的「肥瘦」,松節油的比例可適度調整。我一般要畫好幾層,有時需要罩染,所以一般是先瘦後肥(即油的含量從少到多)。薄畫法「食材」也會用得比較極簡,四兩撥千斤的力道在「食材」的使用上絕不會產生浪費。
宋琨《It is my life》,布面油畫,27×35cm×365,2006年5月6日
宋琨《悠悠我心》,布面油畫,60×45cm,2010年
亞麻仁油:亞麻仁油是從亞麻籽中提取的,是油畫顏料的主要媒介。目前我國畫材店中出售的多為熟煉亞麻仁油,分脫色與原色兩種。此外,聚合亞麻仁油是亞麻仁油在密封狀態中加溫至300℃以上製成的透明而稠厚的調色油。雖然乾得不是很快,但干後產生的色層有著不尋常的強度和抗裂的性能,適合古典透明畫法罩染時使用。
宋琨《飲鴆者》,布面油畫,45×65cm,2012年
紅花油和罌粟油:紅花油會讓色彩持久,不容易發黃,適合畫白色和其他淺色系。罌粟油是從鴉片籽中提取,也是畫白色和淺色系時最適合的油,它乾燥得比較慢。日曬稠化罌粟油是最好的調色油。所以,我近幾年的淺色系畫作就用了不少紅花油和罌粟油。
=========
「 史前生物」
我喜歡觀察水母,它的性格和形態給我很多靈感。水母在地球上出現得比恐龍還早,可追溯到6.5億年前。它們通體透明,像靈魂一樣。水母發光依靠於一種叫埃奎明的奇妙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和鈣離子混合時,會發出藍色強光。
宋琨《泛靈凈界生物體(局部) 》,手繪、透明材料、Led燈光裝置,尺寸可變,2018年
水母觸手中間的細柄上有一個小球,裡面有一粒小小的聽石,這便是水母的「耳朵」。由海浪和空氣磨擦而產生的次聲波衝擊聽石,水母便能分辨聲響。當它遇到敵害或海嘯時,會自動沉入海底。科學家們曾模擬水母的聲波發射器官做過一系列實驗,發現它們能在15小時前就預測到海洋風暴。
宋琨《泛靈凈界-鮫人泣珠》,身體裝置,2019年
宋琨《浪潮 No.2》,布面油畫,125×90cm,2018年
然而,水母看似很柔弱、輕盈,但其實很毒。水母細柔的觸手上布滿了毒絲,當敵人進攻時,它會快速射出毒液以麻痹對方,之後再將獵物緊緊包圍,分泌酵素分解獵物體內的蛋白質,接著慢慢吃掉獵物。但悽美的是,水母的壽命大多只有幾星期或數月,這有點讓人感到悲傷……
宋琨《It is my life》,布面油畫,27×35cm×365,2006年6月4日
=========
「 創作時想些什麼」
實際上,人類的思維本身是發散的,沒有固定結構。你可以把它當作封在容器里的水,扎個眼讓它自己流淌。當個「小白」,生活變化,自然長成就好。也許有點像意識流小說和電影里那樣:尊重自己的心理時間以及內心獨白。
宋琨《幻覺自畫像》,布面油畫,40×30cm,2018年
所以,什麼也不想,先放空,這很重要。只是形象思維?是的。潛意識?是的。記憶的碎片?是的……去除知識和經驗的陰影,先恢復直覺。一定要讓這些時間占據一些生命,活得像個單細胞。
賽博格遺骸裝置,「泛靈凈界」展覽現場,Cc藝術中心,2018年
「寫真·女體」展覽現場,賽博格軀體-層級錯位,上海SSSStart項目空間,2019年
我曾試著用一些文字捕捉,比如:
觸摸一團霧
指尖觸電
刀鋒划過曲線
隔膜、分裂的刺痛感
液化形態里的自由逆轉和生成
若隱若現的光
裸色系
微妙的灰
提純、再提純,還有那些靜止的憂鬱
抵抗和質疑
很消極
微物里看見的冰川、島嶼、海
空白里的克制和呼吸
在灰燼、浮雲、泥漿以及類似的地方停留片刻
人類及諸魔的爭戰構圖
到處都是美麗的東西
儘是些表面的東西
你會厭倦
工作室日復一日的晨昏、夕照
松香
和它遠走千萬里
而它並不消蝕
最後透過下意識的行為
不停結晶
長出一些東西……
基本就是這個過程。
[特約專欄作家/宋琨][編輯/張婧雅][原文刊載於《時尚芭莎》2020年1月刊]
[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jkdyW4BMH2_cNUgmq_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