惲壽平《雙清圖》,絹本設色,88.5×54cm,清代
當下,隨著女性平權議潮的深化,國際上越多越多的展覽將視角轉向了女性藝術家。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在等級制度極為森嚴的清代,也有一部分女性畫家用畫筆勾勒丹青,實現了自我表達。
一般而言,我們將中國古代女性畫家分為閨閣畫家與青樓畫家。清代時,由於一系列禁娼政策,青樓畫家數量遠不如明代,由此形成了清代女性閨閣畫家一枝獨秀的局面。閨閣畫家一般成長於文化底蘊深厚的家族,或祖父、父兄,或丈夫、親戚都擅長繪畫。
惲冰《花卉圖》,紙本設色,126×33cm,清代
惲家閨閣之花鳥
閨閣畫中,「惲氏家族」是極具代表性的,惲冰、惲青、惲懷英、惲懷娥、惲蘭溪等人,都是清初山水、花鳥畫名家惲壽平的後裔。惲冰是惲壽平的曾孫女,由於深厚的家學文化底蘊,她自幼接觸到家中所藏書畫,時常觀摩學習;她還擅長從大自然中汲取創作靈感,房前屋後的花草蟲蝶也是她觀察和描繪的對象。
惲壽平《九蘭圖》,23.4×60.8cm,清代
繼承了惲壽平的沒骨技法,惲冰所繪的花鳥造型逼真傳神,而花瓣常以水墨著色暈染,將墨、色與畫中形象完全融為一體,清淡雅致。
清代文人吳德旋在《初月接續聞見錄》中云:「時武進惲冰畫,以沒骨名。而江香(馬荃)以勾染名,江南人謂之『雙絕』。」
馬荃《白頭榮貴圖》,絹本設色,133×66cm,清代
惲冰的代表作《蒲塘秋艷圖》以寫實手法刻畫了蒲塘秋日的麗景:碧水之上萍藻點點,三朵荷花對應著含苞、初綻、怒放的形態,而綻放著的荷花占據畫面中央,周邊碧葉依偎,仿佛一張動態的荷花綻放圖。設色清淡、相得益彰,展示了大自然之美。
惲壽平《秋塘雙浴》,紙本設色,清代
而荷花歷來是中國詩畫的常見題材,此圖不僅顯現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內在神韻,還展現了作者內心的嫻靜。其餘作品如《紫霞朱帳圖》與《南山佳色圖》,也均具有感人的藝術魅力。
惲冰《蒲塘秋艷圖》,紙本設色,127.7×56.6cm,清代
惲冰的確善於描繪花鳥景色,這離不開她時常觀察自然與生活的眼睛,也離不開惲氏家族畫藝的傳承,使之最終成為清代女畫家創作花鳥畫的主流。
高超的藝術造詣吸引了當時絡繹不絕的求畫者及學畫者,但出於保守,惲冰只將畫藝傳授給了家族內的親屬——三個兒子和幾位女眷,然而他們均未達到惲冰這樣的水平。
惲冰《牡丹圖》,絹本設色,34.3×31.1cm,清代
中西合璧之蔣季錫、蔣淑
同惲冰一樣,閨閣畫家蔣季錫和蔣淑的繪畫也有著家學淵源,她們來自畫家蔣廷錫家族,畫風深受蔣廷錫影響,傳統技法中又有著西洋繪畫的特色,所謂「中西合璧」。
蔣廷錫作為康熙時期的宮廷畫師,難免與宮內畫畫處的西洋傳教士打上交道,一來二去,他便摸清了注重物體明暗、講究透視的西方技法。
郎世寧《仙萼長春圖冊·櫻桃圖》,絹本設色,33.3×27.8cm,清代(郎世寧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宮廷畫師)
同時,多數學者認為,蔣廷錫的花卉畫取法於惲壽平的沒骨法,講求暈墨染色,不見筆線痕跡。這樣,蔣廷錫的畫作既保留了中國傳統的雅致,又有著寫實意味的通透,視覺效果更為逼真。
蔣廷錫《百蝶圖十二開》之一,絹本設色,28×42cm,清代
蔣季錫是蔣廷錫之妹,她自幼觀摩家中豐富的書畫藏品,又日日觀察自然界奇花異草,且常與父兄探討畫理、研習畫藝。求知慾旺盛、熱愛探索新事物的她,從不拘泥於一家一派,而是博採眾家之長。
馬荃《花蝶圖卷》(局部),紙本設色,清代
其花鳥畫學馬荃(清代女畫家)的勾染花卉法,兼學惲壽平的沒骨法,又巧妙吸收西洋明暗技法,集多種畫法為一體,使得作品既工整細緻又寫實逼真,《丁香圖》就是她的一幅代表作。
蔣淑《臨蔣廷錫花卉圖》冊之一,紙本設色,清代
而蔣淑作為蔣廷錫之女,自幼秉承家教、擅繪花鳥,曾臨其父《花卉圖》冊,其畫工寫結合、色墨相得益彰,因而受到蔣廷錫的褒獎。繪畫題材上,蔣淑通常運用諧音、象徵的手法創作吉慶畫。其所作《豐盈和樂圖》中,兩隻麻雀怡然自得地立於沉甸甸的麥穗上,喻國泰民安之意。
花鳥與山水並存
陳書《耄耋圖》,紙本設色,138×75cm,清代
還有一位具有代表性的花鳥畫家陳書,成年後嫁於嘉興望族錢綸光為妻,可惜丈夫離世過早,她勤儉持家的同時卻沒有放棄自己的創作並傳授親子。
時人對陳書的書畫評價很高,稱其人物畫為逸品,山水、花卉畫為神品。一方面,陳書能夠安分守己教書育子;一方面又有著自己的藝術成就,是不可多得的女性畫家。
陳書《歲朝麗景圖》,絹本設色,96.8×47cm,清代
清代的閨閣畫家多表現花鳥,這與她們的家學淵源與時代環境是分不開的,無處可去的閨閣女子只能觀察眼前花草樹石,似乎不敢越出屋門。
然而當時卻有一位名叫王端淑的女性敢於打破陳規,隱居山野、寄情山水。順治年間,皇帝召她入宮教授宮中妃嬪公主,她婉拒不就,隱居於杭州吳山等地,將所見所感繪成山水聊以自娛,終成清代著名的女山水畫家。
王端淑《仿雲林筆意》,紙本水墨,清代
王端淑的《山水圖》冊記錄了她描摹的各代名家畫風,取各家所長描繪山水,如用董源的批麻皴繪山體脈絡;用米芾、米友仁的「米點法」描繪江南煙雨朦朧之景等。
王端淑雖在世80餘年,但其留存的作品極少,這或許與她隱居的生活方式、甘於淡泊的性情以及她以畫自娛的創作目的有關。
蔣廷錫《賜蓮圖軸》,絹本設色,141×62cm,清代
在男權占據主流的清代,女性畫家的自我創作題材以花鳥最為熱衷,出於女性細膩的情感和她們對花鳥特有的偏愛,深居家中的女子對它們加以表現,形成了閨閣畫家追求的風尚。而只有特立獨行、淡泊名利的女性才敢於隱居山水,以自然的大山大水作為描摹對象,以景寄情。
同時,儘管這些閨閣畫家對於繪畫本身缺乏一定關注,但她們通過畫筆擺弄花草畫以自娛,或為排遣閨房閒情,這也使得作為賢妻良母與畫家的雙重身份的清代女性形象更為豐富飽滿。
原生家庭令你苦惱嗎?
19世紀最資深的時尚捕手,竟是一位畫家!
插的不是花、不是寂寞,是人生......
編輯、文孔霞莉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P7MnEBiuFnsJQVxgf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