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轉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全面推開,對工行農行影響幾何?

2019-09-26     郭施亮

社保基金

1、財政部向社保基金劃轉工行農行股權

據資料顯示,財政部將所持有的工商銀行、農業銀行股權的10%全部劃轉給社保基金會,兩項股權劃轉總價值超過1150億元。

點評:具有標誌性影響,此舉將會加快國有股權充實社保的進程。一般而言,社保基金等主體主要享受股息分紅的收益,且一般存在3年以上的禁售期。換言之,對於國有股權劃轉至社保基金等承接主體,並不會對資本市場構成直接衝擊影響。至於社保基金等承接主體,則可以享受到相應的收益權利。另外,截至2019年6月30日,目前工行的持股情況,分別是中央匯金持股34.71%、財政部持股34.60%以及香港中央結算代理人有限公司持股24.46%。至於農行方面,目前的持股情況,分別是中央匯金持股40.03%、財政部持股39.21%以及香港中央結算代理人有限公司持股9.40%。由此可見,從持股結構來看,兩家巨無霸上市銀行的持股結構還是比較穩定,基本上處於持股集中的狀態。至於經濟民生的影響,則反映在目前養老保險基金可支付月數縮短,且養老金缺口壓力不少,但隨著劃撥國資充實社保進程的加快,將會從一定程度上對減緩養老金的缺口壓力,利於經濟民生的持續穩定。

2、復宏漢霖港交所上市首日破發、瀛海集團暗盤下跌10%

點評:從近期港股新股表現分析,首日上市破發的機率不少。從今年8月份以來,港股市場合計四家新股,但首日表現跌多漲少。其中,恆新豐控股首日下跌16%,而復宏漢霖即使背靠實力機構,也難逃首日破發的風險。至於尚未正式上市的瀛海集團,則在暗盤交易時間內,出現了10%的跌幅。

3、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通航,受益上市公司有哪些?

點評:一方面是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通航,另一方面則是南苑機場準備結束民營運營。對於大興國際機場的通航,據證券時報數據統計,受益者包括了機場LED屏體總面積最大的供應商聯建光電、最大的主基地航空公司南方航空。此外,還包括了中化岩土、聯絡互動、千方科技等上市公司,僅供參考。

4、茅台市值超貴州省GDP,貴州茅台具備A股總市值第一的潛力嗎?

據數據顯示,2018年貴州省地區的生產總值為1.4806萬億元。然而,截至9月24日收盤,作為貴州著名的上市公司貴州茅台,股票總市值卻達到了1.49萬億元。

點評:目前貴州茅台的動態市盈率36.96倍、TTM市盈率為37.44倍,至於靜態市盈率為41.89倍。實際上,對於這一估值水平,貴州茅台並不便宜,且處於歷史估值中等偏高的水平。但是,最為關鍵的推動因素,則是市場對茅台的未來盈利增速預期抱有比較樂觀的預期。按照其過去幾年的凈資產收益率以及業績增速能力,目前股價反映的是未來一年的業績增長水平。換言之,假如貴州茅台下一個季度乃至明年業績實現如期快速增長,則股票估值會快速降低,但若業績不及預期,則市場拋售意願也隨之增加,很大程度上還是取決於未來貴州茅台的業績增長能力。

5、滬港通開通近5年,外資青睞的股票究竟具備什麼特徵?

點評:滬港通開通近5年,最主要關注的,莫過於外資集中持股,且持股比例較高、持股數量較大的上市公司。最具代表性的上市公司,莫過於貴州茅台、恆瑞醫藥、格力電器、上海機場、招商銀行、美的集團等股票。從外資投資布局的偏向來看,主要存在幾個方面的特徵。其中,第一點是偏愛於金融股與消費股;第二點是偏愛於持續業績增長的股票,且凈資產收益率持續保持高企的水平;第三點是具備行業龍頭的特徵;第四點是上市公司年均股息率穩定,具有較強的股東回報能力等;第五點則是企業經營穩定性較強、具有強大的品牌價值影響等。

6、兩融餘額接近年內高點,進一步接近萬億關口

點評:截至9月24日,兩融餘額錄得9739億的水平,這也是創出了8月兩融新規實施後的餘額新高水平。逐漸接近今年4月份的兩融餘額高點。或許,對於兩融餘額萬億關口會是一個重要的瓶頸位置,但一旦兩融餘額實質性突破萬億關口,將會為市場帶來更多的新增資金補充,甚至有效激活場外資金進場的意願。作為具有先知先覺的資金,兩融餘額的變動往往具有一定的風向標指引作用,萬億餘額規模有望成為市場強弱的判斷指標之一。

7、國慶持股過節還是持幣過節?東財調查數據顯示,86%的股民選擇持股過節。

點評:以最近五年為參考指標。其中,以國慶首個交易周為例,2014年滬市微漲0.45%;2015年滬市上漲4.27%;2016年滬市上漲1.97%;2017年滬市上漲1.24%;2018年滬市下跌7.60%。換言之,國慶首個交易周中,滬市出現四漲一跌表現。至於整個十月份的市場表現,分別是2014年單月上漲2.38%、2015年單月上漲10.80%、2016年單月上漲3.19%、2017年單月上漲1.33%、2018年單月下跌7.75%。換言之,從單月市場走勢來看,過去五年十月份股市四漲一跌。

8、千家上市公司年內認購逾9100億元理財產品,為何上市公司熱衷於購買理財?

點評:從證券日報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25日,已有至少1049家上市公司利用閒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合計金額9179億元。實際上,目前距離2019年結束還有三個月左右的時間,若按照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熱情來看,年內有可能達到萬億規模。不過,在上市公司熱衷於購買理財產品的背後,實際上還是反映出不少上市公司的資產保值增值意願比較明顯,但購買理財的熱情卻高於股票增持以及回購的熱情,說明了上市公司對自家公司的自信心不足。從買房囤房,到頻繁購買理財產品,近年來上市公司的系列動作引起了不少的關注。但是,對於龐大的閒置資金,如何盤活,並實現有效的增值,卻成為了不少上市公司的煩惱,但站在投資者角度思考,更希望上市公司增強股票增持以及股份回購的力度,這也是增強投資者持股信心的重要體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hF2bG0BJleJMoPMXPI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