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在東晉年間,江南地區的農田旁邊,兩人正湊一塊說著什麼:「前幾天有個什麼法令公布下來,這幾天都鬧得人心慌慌的。」「是啊,這好不容易能過幾天安穩日子了,突然要把咱們抓回去當兵,這誰能樂意?」
「咱們不樂意也沒用,只能盼著抓人的晚點來。」
「我看這日子沒法過了。我聽說最近有消息傳來,海上的孫恩要趁機起兵,要不咱投靠他去吧。」
「投靠他?這可是造反啊!」
「不造反哪有活路啊!反正我是決定了,孫恩帶著人一到,我立馬就投靠他去。」
「好,俺也去,好歹拼出點活路來!」
看到這,大家可能要問了,這東晉政權頒布了什麼法令逼得人們不得不造反呢?他們口中的孫恩又是個什麼人呢?名門之後為什麼會被當作海盜的祖師爺?起義延續多年最終的結果又如何?在倭寇之亂嚴重的明朝又產生了什麼樣的海盜?今天李夫子就跟大家聊聊那些縱橫一時的海盜。
提起海盜,想必大部分朋友想到的都是這麼一個形象:「頭上戴個三角帽,用黑眼罩蒙上一隻眼,手裡拿著一把長劍,有的肩膀上還有隻鸚鵡……」這種海盜形象其實都是西方的。而李夫子今天要聊的是中國的海盜。雖然咱們國家自古以來都是一個農業大國,不過海盜還是出了不少,而且算是源遠流長。就像開頭提到的那位「孫恩」就被稱作海盜的祖師爺!孫恩可不是草根起家,如果大家對魏晉南北朝這段歷史有些了解,一定知道這一時期的人非常重視出身門第。孫恩家裡就是北方的名門望族「琅琊孫氏」!既然他身為名門之後,怎麼不去做官卻成了海盜呢?
這還得從當時的宗教說起,魏晉時期流行一個叫做「五斗米道」的宗教,主要是通過符咒招神、驅鬼,最高目標就是得道成仙。孫恩家族世世代代信奉的就是五斗米道。當時孫恩的叔父感覺東晉政權快要不行了,打算趁亂扶植自己的勢力,於是利用五斗米道招納信徒,然而出師不利,剛準備起事就被發現了。叔父被殺之後,孫恩也失去了靠山,只能帶著一幫信徒駕船逃到浙江舟山群島一帶,就在這兒做起了海盜,打算在這裡培植勢力,找準時機,捲土重來。
按理說想要在海島上發展勢力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誰知道第二年東晉政權就給他們送了一波經驗,這是怎麼回事?原來這一年東晉政權為了獲得更多的兵員,頒布了一項法令,讓江東八郡地區「免奴為客者」從軍。光看大家可能不太明白,這還得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來講。要知道東晉實際上是北方政權南遷建立起來的,而南方的原住居民中就有一部分山越民,這些人被這幫外地遷來的地主豪強當做奴婢和士兵的預備隊,隨意捕捉買賣,這件事在當地引起了不小的矛盾。還有幸運一些的能被赦免成為地主的佃農,雖然處境也很慘,不過總比當奴婢士兵好些。東晉頒布的條令中,所謂的「免奴為客者」說的就是這些人,說白了就是讓他們重新回去當兵。您想想人家好不容易獲得自由身,能願意回去當兵嗎?
不光他們不願意,那些地主官僚也不樂意,您把我家佃農都弄去參軍了,我家地誰種?田租誰來交?所以這一項法令一公布就遭到了多方的激烈反抗。江東八郡是一片混亂,這一幕很快就被孫恩看到了,他認為這正是反擊東晉的大好時機,於是集結了一批海盜靠岸登陸,很快就得到了大量佃農的依附,就連地主豪強也紛紛響應。短短十幾天裡聚集了10多萬人,隨著軍隊越來越龐大,孫恩的自信心也一下子膨脹了起來。他自封為征東將軍,又把這支軍隊命名為「長生軍」,準備和東晉政權開戰。這個時候的孫恩也算是民心所向,可他在這次與東晉的戰爭中卻被打了個落花流水,這是為什麼呢?
眼看著孫恩的勢力迅速擴張,東晉瞬間就慌了,顧不上試探這支長生軍的戰鬥力,直接甩出了殺手鐧,讓「北府兵」前往鎮壓。在這李夫子得解釋一下,這支「北府兵」是東晉政權南渡之後招募北方流民組成的軍隊,經過嚴格的訓練,戰鬥力超強,曾經在淝水之戰大敗前秦軍隊,直接拯救了東晉政權。忘了說了,當時前秦軍隊有80萬人,可迎戰的北府兵只有8萬。現在大家能想像北府兵的兇悍程度了吧!說完了北府兵的戰鬥力,咱們來看看孫恩這邊。當時孫恩號稱是幾十萬長生軍,看起來是非常有排面,可實際上戰鬥力極低,大部分竟然是跟在起義軍後面討吃討喝的婦孺家眷,而且臨時投靠的那些佃農也根本沒有接受過什麼正規的訓練。
這長生軍往那一站嚇唬人還行,一旦遇上戰鬥力超強的北府兵,那就只能屁滾尿流了。孫恩一看這也不是對手,趕緊帶著20多萬人退回舟山群島,等待時機再次出動。之後他曾經兩次試圖反攻,最成功的一次,還曾經打到晉國都城建康,但最後都以失敗告終。公元402年3月,孫恩最後一次起兵反攻,依舊損失慘重,孫恩自己也不得不投海而死。其餘部眾推舉孫恩的妹夫「盧循」做了一把手,繼續領導起義。盧循本身也是河北世家大族出身,不過他們家來到南方比較晚,安頓好的時候,朝堂上已經沒有他們的位置,於是乾脆就投入了反晉的行業。可是接手孫恩起義大軍的盧循也沒能在北府兵面前討到什麼好,不得不率領部眾乘船南下攻破嶺南的番禺,也就是今天的廣州一帶。
可能是和北府兵比起來,打南方守軍打得太順利,盧循還給自己封了一個「平南將軍」的稱號,東晉也沒有趕盡殺絕的意思,順水推舟招降盧循等人做了廣州刺史。然而盧循雖然接受了招降,暗地裡一直都沒有放棄北伐的理想,對他們而言,廣州只是一個休養生息的地方,他們還悄咪咪的在大庾嶺附近伐木、造船,等待北伐的時機,這一等就是8年。公元410年,東晉政權可能因為盧循不在想著鬧事了,於是命令劉裕率領北府軍攻打南燕。盧循一看這心腹大患走了,江左防守空虛,正是不可多得的好機會,立刻率軍分兩路北上,一路上勢如破竹,很快就打到了建康城下。
這個時候盧循的軍隊已經達到了十幾萬,還擁有幾千艘船隻,就說他們最大的主力戰船高達12丈,大有碾壓一切大船小船的威勢。被人一路打到家門口的東晉,一下子慌了神,連忙命令劉裕回撤,北府兵奔波勞累,晝夜兼程,好不容易才趕回了建康城下,可他們也沒時間休息,直接就準備和盧循的起義軍乾上了。北府軍已經疲憊至極,卻不得不倉促應戰,這種情況對盧循十分有利,他有沒有把握住時機呢?
星夜兼程和倉促應戰都是軍事大忌,按理說盧循就應該立刻進攻,打他個措手不及。但盧循可能是因為當初被北府軍打怕了好幾年,心理陰影都沒消下去,面對北府兵竟然猶豫不決,不敢進攻,這可給了敵人喘息休整和兵力部署的好時機。等劉裕休整好了準備進攻時,盧循更是嚇怕了,心生退意,帶著起義軍轉身就跑,劉裕這次長了教訓,再也不想著招安了,決定往死里打。他一路南下追擊,還搶先一步派出精兵占領了番禺,丟了大本營的盧循無路可逃,最後兵敗身亡。
這場在江東嶺南地區延續數年之久的孫恩、盧循起義終於被平定。這麼看來,孫恩、盧循的這場起義可以說是失敗的很徹底,基本上就沒打過什麼勝仗。而且現在看來比起陳勝、吳廣、黃巾軍起義,在歷史上的知名度要低不少。不過大家可千萬別因此而小看它。這場起義在歷史上的作用十分重要,甚至可以說是改變了中國歷史的政治格局。為什麼會這麼說呢?魏晉南北朝時期沒有科舉取士,他們流行的是「士族政治」,這些世家大族往往有幾百年的政治聲望,子弟世世代代都在朝廷里擔任重要官職,而且基本不看個人能力和道德操守,只要出身好,在襁褓里都能做官。而那些寒門子弟就算是才華再出眾,也很難有出頭之日。
再加上那些世家大族好幾百年的尊貴地位,可是把他們給寵壞了,從而讓他們產生出一種極其自大、自負還自戀的貴族文化。大家想想官僚體系里都是這麼一群占著位置不做事,還偏偏以此為榮的人,這個政權還能好的了嗎?而孫恩盧循的這次起義,雖然他倆也算是士族出身,可對世家大族出手一點都不含糊。在其過程中到處剷除貴族階層,這些名門的滅亡就給寒門子弟靠科舉登上政治舞台提供了機會。
所以我們才說他們改變了中國的政治格局。當然了這種轉變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不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孫恩、盧循的起義也算是揭開了這場變革的序幕。至於這種轉變究竟是怎麼完成的,不是今天的重點,咱還是接著聊海盜。孫恩、盧循更像是利用海上培養勢力的起義軍,而要說起真正的海盜,就不得不提到明朝的倭寇之亂。那麼在明朝又有哪些著名的海盜呢?要說中國歷史上大規模遭到海盜襲擊的朝代,那就得屬明朝了。大約在14世紀中期,日本進入南北朝分裂時期,那些在長期戰亂中失敗的南朝封建主組織了一批武士,經常在中國和朝鮮沿海地區搶劫,他們就是我們熟知的「倭寇」,尤其是到了明朝中晚期,倭寇橫行,沿海地區成為了明朝嚴重的邊患之一。
不過這些倭寇也不光是日本人,更多的還是明朝的沿海居民。大家都知道明朝實行海禁政策,限制中國人去往海外經商,也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不過這種海禁政策有時候嚴格,有時候寬鬆。在這種情況下,有不少富豪士紳為了獲得利益,僱傭流民下海經商,說白了就是進行走私貿易。在嘉靖年間就有這麼一個典型代表,當時有一個叫「汪直」的人出生在商人家庭,但是年輕的時候經常失敗,聽說海上走私可以獲得暴利,於是和幾個朋友一起趁著明朝海禁鬆弛的時機出海經商,他們打造了巨大的船隻,滿載著明朝嚴禁出海的硝黃、絲棉等物品,漂洋過海抵達日本、暹羅等國家,短短五六年的時間就獲得了巨額利潤。
據說汪直有一年前往日本「值賀島」,還沒上岸就看見島上的五座山峰,於是就自號「五峰」,別人也都叫他「五峰船主」。幾年之內他的勢力迅速擴張,大有成為一方霸主的氣勢。有朋友可能會問,汪直好像和那些在海上搶劫船隻、殺人放火的海盜不一樣!沒錯,汪直主要還是做海外貿易。不過不管是他貿易的形式還是物品,在明朝都是被嚴厲禁止的,所以才不得不採用武裝走私的方法。一開始汪直還能借著天高皇帝遠,賄賂賄賂沿海官員,以保證自己的財路通暢。可後來他的商團迅速崛起,還是引起了京師的注意。
嘉靖皇帝相繼派幾位官員清剿沿海流民武裝,面對著軍隊兩路夾擊,汪直無處可去,不得已之下帶領大部隊到達日本,在平戶地區建立新的基地,從此開始和明朝的武裝對抗。不過這時候汪直的理想也不光是為了跟官府搶利益,更多的還是為了要挾官府「開港通市」。也就是說讓明朝解除海禁,開放自由通商,這裡還要提一句,雖然明朝海禁的目的是為了防止沿海倭寇作亂,但實際上這不僅阻斷了商人的生財之路,還造成了沿海居民的大批破產。汪直為了迫使明朝解除海禁,開放通商口岸,招募了一大批沿海的破產農民和一些日本浪人武士,對明朝政府發起了武裝進攻。
自從嘉靖31年開始,汪直接連攻擊江蘇、浙江等地的沿海城鎮,不僅攻殺官兵,還不斷騷擾百姓,那麼最後他們的目的有沒有達成?這位嘉靖年間最大的海盜之後的人生經歷又如何呢?咱們後續接著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