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預告
本期嘉賓 王洹星
上世紀六十年代,地處南太行山東麓的河南省林縣,也就是現在的林州市,30萬群眾靠著勤勞勇敢的雙手,以戰天鬥地的豪情和捨生忘死的氣概苦戰十年,他們絕壁穿石,挖渠千里,終於修成全長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紅旗渠,將一面「頑強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之旗插在太行山巔。五十年前,這裡的群眾歡慶渠成。五十年後,這裡的渠水依舊激勵人心。本期邊走邊看,我們帶您走近紅色經典——紅旗渠。
戰天鬥地 紅色壯舉
歷史上的河南省林縣,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紅旗渠修建前,林縣550個行政村中,有307個村常年人畜飲水困難,有100多個村要跑5公里以上取水吃。新中國成立後,林縣縣委著手改變當地生存環境,經過反覆考察論證,認為必須謀劃興修大型水利工程,「劈」開太行山將鄰省山西的漳河水引進來。
一聲號召,全縣齊應。1960年2月11日,引漳入林工程正式開工。37000名群眾,自帶工具奔赴修渠工地,拉開了向自然宣戰的序幕。
要通渠,必須在山西省平順縣石城鎮侯壁斷建起一座攔河壩,攔腰「斬斷」漳河,抬高水位讓河水進入渠道。任村公社的500多名修渠群眾組成突擊營,接下了這項艱巨的任務。當大壩合龍只剩下十幾米寬時,河道變窄,水流湍急,沙袋、巨石投下去,轉瞬即逝。關鍵時刻,群眾跳進河裡,排成三道人牆,用血肉之軀抵擋住冰冷刺骨的河水,助大壩最終合龍。
紅旗渠總乾渠修築在「飛鳥不能駐足,猿猴難以攀援」的太行絕壁上。群眾就懸掛在半山腰上,揮錘打釺、裝藥放炮,炸出一個個小平台,再在這個平台上作業,開鑿渠線,壘砌渠牆,對接起來就形成完整的渠線。
紅旗渠修建過程中,81名修渠群眾獻出了寶貴生命,其中,年齡最小的才17歲,最大的60歲。紅旗渠修建歷時10年,全縣50萬人,有30萬人參加了修渠工程。
紅旗渠建成後,全縣410個村受益,60萬人口、3.7萬頭大牲畜飲用水有了保障,54萬畝耕地得到灌溉。林縣人用自己的雙手,戰天鬥地,徹底改變了乾旱缺水的命運。
上世紀70年代,周恩來總理曾自豪地向外國友人介紹,新中國有兩大奇蹟,一個是南京的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的紅旗渠。
在紅旗渠修建過程中,人民群眾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成為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1974年,新中國參加聯合國大會時,放映的第一部電影就是《紅旗渠》。
游在紅旗渠
紅旗渠景區由「分水苑」「青年洞「「絡絲潭」三個景區組成。三景區各有特點,風調不同,內涵盈連,相映成體。2016年10月,紅旗渠被評為國家5A級風景區。
絡絲潭是著名勝跡漳河「九峽十八斷「中最為壯觀的一斷:天橋斷。斷者,斷落下跌也。水在上游谷底形成半環形瀑布,勢如壺口,壯觀之至。
團結洞隧洞長26米、高5米、寬6.3米。人們可以感受到先輩們不怕挫折、團結一致、艱苦奮鬥的精神風貌。
步雲橋橫跨兩山之間,跨度146米,舉步驚鴻。扶欄穿行,天地悠悠,山風浩蕩。人行其上,一如平步青雲之間,胸臆中頓生感憾萬千。
青年洞洞長616米、高5米、寬6.2米,1960年2月10日動工,於1961年7月15日竣工,是紅旗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總乾渠上最長的隧洞。因該洞由300餘名青年修成,故名「青年洞」。
掃碼.點播回聽節目
圖文部分摘編自網絡
版權所有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2019,我們一起玩轉小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