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2年,蘇軾上任鳳翔簽判,這也是他生平初次獨身在外,與弟弟蘇轍分隔兩地。是年新春,兄弟互通詩信,念及老家的年俗,以寄託一份思念之情。便從這些詩信中,我們得以一窺北宋眉州過年時的情形。
爆竹聲中一歲除。(資料圖片)
在聊東坡先生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宋代的新年。
據《文昌雜錄》記載:「祠部休假,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天慶節、上元節同。」祠部屬禮部,掌管祭祀等事宜,依一年中的節氣制定假期。可見與今日一樣,在宋代,新年也有七天長假。略有不同的是,天慶節(即正月初三)與上元節(即元宵節),各自還有七天長假,可見宋代的正月,幾乎全在放假,讀者們有沒有一點羨慕呢?
古代官方制定的假期,大多針對官員,而民間的新年活動其跨度則更長。
臘月伊始,各地的集市便熱鬧起來。人們紛紛開始置辦年貨,包括各類臘肉、年曆、桃符、屠蘇、大小門神等。貧窮人家無力購年貨,便裝扮成鍾馗、鍾小妹等形象,沿街敲鑼打鼓,替人驅邪,同時也乞些錢物。至臘月初八,喝上一碗臘八粥;臘月二十四,祭祀灶神;而後便打掃門庭,迎接新春。總而言之,整個新年的氛圍,自臘月便已展開,持續到元宵節後,熱鬧非凡。
關於除夕與元日,慶祝活動繁多,我們便不再贅言了,謹以一首詩作來呈現: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首《元日》,是宋代名相王安石的傑作,家喻戶曉,為我們呈現出一幅完整的新春畫面。
1063年的新春,蘇軾獨在陝西鳳翔,與身在汴京的蘇轍互通詩信,共憶眉州老家,也讓我們得以一窺北宋眉州的新年盛況。蘇軾在詩信中言:「歲晚相與饋問,為饋歲;酒食相邀,呼為別歲;至除夜,達旦不眠,為守歲。蜀之風俗如是。」
饋歲
饋歲,即臨近除夕那幾天,親戚鄰居之間相互贈禮,通常會贈送一些生活用品,如酒肉、衣物等,作為家用或祭祀。
禮品無定規,視自家情況而定。「富人事華靡,彩繡光翻座。貧者愧不能,微摯出舂磨」,即富人會贈送錦鯉、籠兔、錦繡等貴重物品,而窮人家也會竭其所能,做些米麵糕餅。總之不可失了禮,蘇轍言:「東鄰遺西舍,迭出如蟻磨。寧我不飲食,無爾相咎過。」可見除夕之前,眉州城中家家戶戶如同螞蟻一樣,搬著東西左進右出,寧願自家過得緊一些,也要備齊贈禮,以免讓人笑話。
所謂「禮輕情意重」,在我國古代農耕社會中,這份人情極為重要。唯有親戚鄉鄰團結和睦,一年中的農事才有豐收的把握。所以「饋歲」在古代有其非常現實的意義,也造就了我國千百年來人情社會的大環境。
別歲
別歲,大抵等同於我們今日的年夜飯。親朋好友們圍聚,湊一桌好酒好肉,辭別過去的一年,迎來新的一年。
蘇軾在《別歲》中言:「東鄰酒初熟,西舍彘亦肥。且為一日歡,慰此窮年悲。」其悲涼的氛圍,與新年的喜悅形成反差。也無怪,蘇軾當時獨身在外,念及老家眉州的點點滴滴,有些落寞也可以理解。
守歲
守歲,即除夕那日,一家人圍爐而坐,通夜不眠,以待新年到來。「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這情形,蘇軾記憶深刻,可見他童年時也是這麼過來的。
守歲的寓意,在於珍惜光陰,留戀逝去的歲月,對新的一年寄以美好的願望。「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在這首《守歲》中,我們可以很明顯的讀到這層含義。
踏青
忙完了年事,古人也會找個地方好好放鬆一下。在眉山,每年正月初七,全城百姓幾乎傾巢而出,往城東蟆頤山踏青。這情形,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仍舊延續著,相信許多老眉山人對此都有記憶。當然如今的出行半徑大多了,人們的春節游,也從蟆頤山變成了大江南北。
城中居人厭城郭,喧闐曉出空四鄰。
歌鼓驚山草木動,簞瓢散野烏鳶馴。
蘇軾在這首《和子由踏青》中詳細回憶了眉州老家的新年盛況:人們厭倦了四方的城牆,大清早便出門踏青。一路上歌舞喧囂,遍地皆散落著野餐用的簞瓢,引來烏鳶撿食,全然不避行人。山上人頭攢動,山下江水滔滔,遊人們且歌且樂,少女們臨江展舞,此情此景恰似狂歡節。
何人聚眾稱道人?遮道賣符色怒嗔:
宜蠶使汝繭如瓮,宜畜使汝羊如麇。
少年蘇軾拉著一幫弟兄東走西看,偶遇一個攔路兜售神符的道士。這道士嚷嚷著:「買我的符,能保你家蠶繭如罐子那麼大!能保你家的羊像獐子那麼肥!」路人並不一定信,然而圖個吉利,依舊買了符。蘇軾下山時又見到這道士,他賣符得的錢全拿去買了酒,醉醺醺地倒在路邊嚷嚷:「我的符靈驗,我的符靈驗啊……」
道士被蘇軾戲謔了一番,然而無傷大雅。念及老家的點點滴滴,蘇軾的詩信總帶著脈脈溫情。他對眉州老家的風俗與傳統記憶深刻。歷史其實並不遙遠,所謂傳承,往往就在我們身邊。如同這片蟆頤仙山,雖經歷過沉寂,近年來也逐漸開始成為眉山人安家的好地方。希望在往後的新春,我們能夠重現東坡先生筆下的情形。
坤維上腴 岷峨奧區——眉山:歷史人文薈萃之地
行攝眉山 | 從這個視角看眉山,實在太美了!
蔣藍:張獻忠身世及形象演變史
蘇東坡:人生浮沉,最在意的還是一個「情」
人物 | 李俊賢:眉山走出的中國工程院院士
探秘眉山碼頭•岷江篇| 從岷江說開去
探秘眉山碼頭•岷江篇| 眉山老城的碼頭記憶
投稿郵箱:3304331669@qq.com
版權聲明: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如需轉載,請留言聯繫我們。部分文字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版權人及時聯繫。TEL:028-38166877
END
來源:東坡文化網記者 劉寅 李幸
編輯:熊莉
審核: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