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擺地攤,置身於地攤經濟的的創業風口,豪車的優越感能否理解三輪車的苦衷?
如今最火的事情是什麼?當然是擺地攤。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國至少已有27地,明確鼓勵發展地攤經濟。地攤、夜市紛紛回歸,城市煙火氣逐漸旺盛,本是一件好事,但也衍生出了不少問題。
據媒體報道:6月5日,昆明一個主題公園發了一條公告,稱免費提供擺地攤的攤位。但要求必須是賓利、路虎、保時捷等豪車才可參加。
公告一出立刻引發了網友的熱烈討論,不少網友認為,此次活動作秀意味太濃,讓真正靠地攤生活的人情何以堪。
除了昆明,近日在徐州市中心某商場附近,同樣已被擺攤大軍占據。和攤主同框出鏡的,還有百萬甚至千萬級別的豪車。
不僅有奔馳、寶馬、奧迪這等傳統豪車品牌,還有像瑪莎拉蒂、法拉利、蘭博基尼等超豪華跑車。售賣的商品,多是一些布偶、小飾品、服裝等。
圖片轉載自微信朋友圈
這種現象在全國各地愈演愈烈,豪車似乎成了上街擺攤的標配,甚至發揮著經營許可證的作用。難怪有網友感慨說:
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力,原來是我不配擺攤。
宿州街頭豪車擺攤
很多看到這些豪車都紛紛趕過去圍觀,很多人都感到不解:這些開得起百萬甚至千萬級別豪車的車主,真的會缺這些擺地攤的錢嗎?
在這裡,與其討論他們是不是缺錢,不如理解為他們缺的是流量和展示自己的秀場。
從道理上講,到底是騎自行車擺攤,還是開豪車擺攤,純屬個人自由,其行為只要在法律規定的框架之內,都是被允許的。而且,開豪車擺地攤的現象,在十多年前就已經成為另一種常態:
開奔馳S600擺地攤賣手機殼,開保時捷賣鞋襪。但是,在後疫情這種旨在復甦地方經濟的宏觀環境下,以開豪車擺地攤的名義來收割流量、製造話題,從情理上講,自然讓普通大眾難以接受。
另外,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有一些攤主開的豪車是租來的。雖然租車會支出一筆不菲的花銷,但總的算下來也不會虧本。
因為這種地攤和豪車之間的反差,會吸引更多的顧客,其成交量也往往會高於普通攤主。以豪車作為視覺上的廣告招牌和隱形的信用背書,這也是開豪車擺地攤背後的基本套路。
不論哪種情況,就目前而言,全國各地放寬擺攤限制,是為了給更多的普通百姓多一個賺錢養家的選擇,為了豐富市民的夜生活,也是為了給無業者提供再次創業的機會,復甦經濟、拉動內需。
很明顯,豪車車主擺攤不是不可,但與國家放寬政策的背後邏輯不符合。
在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閉幕後,我們的國家總理在出席記者會並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表示,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我們人均年收入是3萬元人民幣,但是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
對此,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昉表示,相關統計數據完全支持這一事實: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0733元,折算成月收入是2561元。按五等份分組,其中最低的低收入組人均每個月還不到1000元,中間偏下收入組人均每個月1300元左右,這兩組占全國家庭40%。 這6億人是承受不起失業,承受不起就業不足,承受不起長期不工作沒有收入的。
同時,蔡昉表示,從就業的角度看,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作為市場主體極為重要,但同時它們也是此次疫情中受衝擊最大的主體。而地攤經濟因為進入門檻較低,對於那些難以重回勞動力市場的人更具重要性。
目前在疫情影響下,部分企業復工不足,造成一些人員失業,放開地攤經濟,將給包括這部分人在內的下崗、失業人員提供一個就業渠道,解決他們的生活來源。
地攤經濟可以使多少人重回勞動力市場?數據顯示,成都允許占道經營(擺地攤)後,兩個多月增加了10萬個就業崗位。東北財經大學中國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天勇在接受搜狐智庫採訪時表示, 如果在城市放開地攤經濟、農貿市場,對於促進靈活就業、以及非正式就業人群的意義非常重要,大概可解決5000萬人的就業問題。
所以,當前特殊時期下的地攤熱,一頭連著經濟,一頭連著民生,國家此舉目的本是幫助低收入人群改善生活、提升城市煙火氣的溫暖舉措。但在部分人的炒作下卻成了博眼球、賺取噱頭的作秀工具,實屬令人嘆息。
但願:你們不要懷著戲謔的心情,喊著去擺地攤。
因為他們擺地攤,不是來體驗生活,而是急需收入來源去維持生活。
而我們,作為消費者,享受其中的是: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
回想曾經的徐州,有著人人嚮往的老夜市展覽館夜市,整整占據著上千平方米的露天場地,每每到了夜晚都會變得燈火通明,熱鬧非凡,那是愛熱鬧的徐州人必去的地方。
記憶里,可以在那個最原始的露天夜市,吃吃喝喝軋馬路買東西,打發大半個夏日的夜晚,夜市的記憶深深地印刻在那一代人的心裡、腦海里,再後來,搬進了室內,老夜市便成了人們一聲聲落寞的感嘆。
2010年4月,隨著展覽館夜市的搬遷,一代徐州人關於老夜市的記憶也跟隨著消失了。雖說如今徐州的其他夜市也想把人們的這份念想繼續延續下去,但已經無法再現展覽館夜市當年的輝煌。
看到這徐州人熟悉的一幕幕,鼻子有點酸酸的感覺。最後,希望徐州能找回那人間煙火,更希望突然興起的地攤經濟,不會是經濟壓力下的曇花一現。
(文章部分轉載自淮海經濟圈周刊微信公眾號、微信朋友圈網友圖片,如有遺漏,歡迎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