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洛陽,不能不去龍門石窟。於是,一早天剛剛亮時,就獨自去看她——她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是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就坐落在洛陽洛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龍門石窟與莫高窟、雲岡石窟、麥積山石窟並稱中國四大石窟。
聯繫了一位導遊,邊走邊游,她說,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00餘品。其中武則天根據自己的容貌儀態 在龍門石窟奉先寺雕刻盧舍那大佛,以及在洛陽紫微城建造天堂的消息傳入日本後,聖武天皇發願"朕亦奉造",於是在奈良(平城京)建立東大寺。 而"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2000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評價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都說洛陽有三寶,唐三彩、牡丹和水席。但最具我嚮往的是這世界之寶龍門石窟,巧奪天工、鬼斧神工已經無法形容眼前的一尊尊石刻藝術品。歷經風風雨雨,佛像曾經擁有的光華,已漸漸失色。但不失天南海北的瞻仰朝拜的遊人肅然起敬的寶相莊嚴。尤其,靜觀那一道道黃白相間的痕跡,心,不僅疼了一下。石刻藝術的魅力,令你感知佛法無邊。自然的力量無法抗拒,即使變得殘缺,變得滄桑,卻終無法改變佛家的微笑。
來到龍門石窟,門票上都會印有一尊佛相,龍門有十萬尊佛相,她卻能超越儕輩,甚至成了眾佛中的翹楚,誰會有這樣的魅力,這就是被稱為東方蒙娜麗莎的盧舍那。龍門石窟是我國的藝術瑰寶,穿雲裂石的錘擊斧鑿,在千年的時空一聲聲迴響靈魂不朽的梵音。
我最初知道龍門石窟是中學時看到的一枚郵票,再後來,仔細看了一部紀錄片——讓我徹底記住了龍門石窟,記住了儀態萬方的盧舍那大佛,記住了站在她身後包容自信,氣度雍容,萬邦朝拜的盛唐王朝。
美女導遊說,盧舍那佛頭高4米,每隻耳朵將近2米,建於唐中宗時代。但更多的人卻相信這是武則天為自己建的佛,這個傳說流傳得久了,後人自然先入為主,對號入座,越看盧舍那越和其他佛相不同,說她飽含著一種女性的嫵媚與風韻。而梵語盧舍那的意思是「光明普照,」這和武則天為自己取的「上明下空」的名字,又有著驚人的暗合。
目視著這位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不管是她的政治魅力與鐵血手段,都讓後人嘆為觀止。如果這尊佛像真是她的化身,那就等同於她的微笑延續到了今天。她在笑什麼?笑世人庸庸碌碌,笑世情紛紛擾擾,還是笑她居高臨下、君臨天下的氣魄?
我最喜歡的,是在蓮花洞前的久久不舍,因窟頂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蓮花而得名,大約開鑿於北魏年間。蓮花是佛教象徵的名物,意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頂多以蓮花作為裝飾,但像蓮花洞窟頂這樣碩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蓮花,在龍門石窟也不多見。蓮花周圍的飛天體態輕盈,細腰長裙,姿態自如。人民大會堂的蓮花頂就是依據此蓮花設計而成。洞內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主像為釋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衣褶簡潔明快。這是釋迦牟尼的遊說像,即釋迦牟尼外出講經說法時的形象。二弟子是淺浮雕,左側弟子迦葉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錫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可惜其頭部早年被盜,現存法國吉美博物館。龍門石窟中最小的佛像,僅有2厘米高,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於蓮花洞南壁上方,生動細緻,栩栩如生。
我仔細端詳,石刻精細的藝術之美,一張秀美豐腴的臉龐,永遠神秘微笑,還有一雙奪人心魄的眼神,還有一顆聰慧睿智的頭顱,永遠氣度溫婉,那是帝國最狠的女王,母儀天下唯我獨尊的最強內心。
整個一個上午,我上上下下,前前後後,造訪著一尊尊靈性的石佛,如同靜觀一龕龕永不凋謝的靈魂。忽聞四百年穿雲裂石的錘擊斧鑿,在千年的時空一聲聲迴響不朽的梵音。
那個氣度恢弘的繁華盛世,在氣象祥和的蓮花佛國,漸行漸近,若隱若現……
即使人心微涼,今夜,我不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