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芒格和小米雷軍都崇拜的商業模式,值得了解的十年十倍大牛股!
作者/華盛學院Jay
關於好市多(Costco),投資界有一則流傳的非常廣的笑話。
巴菲特曾經半開玩笑地說:「有一次有兩個恐怖分子劫持了我和芒格坐的班機,聲稱在處決我們之前可以滿足我們的最後一個願望。結果,芒格說,能不能讓我在死之前再講一次好市多的優點,而我說,快先殺了我吧!」
笑話是典型的巴菲特風格,但是背後也可以看出兩位投資大佬,特別是查理·芒格本人,對好市多模式的極致推崇。
此外,在2019年4月的一次採訪上,有人問芒格:「如果在未來10年或20年內,除了伯克希爾之外,你還會推薦一家公司,你會推薦哪家?」
芒格回答:「在美國,我推薦好市多。除了在美國,購買中國最強大的公司。」
可見,芒格本人是堅定看好好市多的商業模式的。那麼股價方面的表現呢?2011至今,8年間好市多的股價漲了接近10倍,妥妥的十年十倍大牛股。
行情來源:華盛證券
「物美價廉」戰略
好市多最大的特點是堅持「物美價廉」的經營理念,銷售商品的毛利率不得超過14%,超過14%的部分需要報告CEO。這一點也是後來小米雷軍非常崇拜的策略,並且也是「小米硬體部分毛利率不超過5%的創意來源」。
具體操作上,好市多在供應鏈上採用批量購買、高效分發、自助式倉庫等手段壓低商品成本、形成規模效應,然後在只賣爆款SKU的基礎上實現低價格下的高周轉、高銷量和低毛利。
資料來源:方正證券研究所,華盛證券
翻開好市多的年報,可以看到好市多的售賣商品種類涵蓋從食品、電子產品,服飾乃至汽油和藥品等大類。截至2019年9月,每家好市多上架的爆款SKU數量在3700個左右,而美國同等規模的超市的SKU數量在4.5萬至14萬個之間。
資料來源:方正證券研究所,華盛證券
此外,非常有趣的一個管理細節是,每種SKU的上架都先要經過管理層的親自挑選試用,新增SKU也需徵得管理層的同意。為此,好市多還建立了一個專業的採購團隊,例如在選擇衛生紙時,好市多的採購人員會去測試厚度、強度和柔軟度,將商品經理派往紙廠,在生產過程中檢查每一個可能會影響到紙質的因素。優秀到極致的管理層和企業文化,也是好市多的護城河之一。
先來看一下好市多的營收結構,下圖展現的是2009年至2018年的營收數據。
資料來源:方正證券研究所,華盛證券
從地區看,好市多的主戰場還是在美國,營收比例一直維持在70%以上。
關鍵在於零售額和會員費之間的巨大差距。好市多的營收分為兩個分部,一個是零售額,一個是會員費,其中零售額占據營收比例始終在98%左右,但貢獻的運營利潤不足30%。
換言之,占營收比重僅2%的會員費貢獻了超70%的營業利潤。從這個角度看,好市多是靠收會員費謀生的,而銷售具有「極致性價比」的爆款SKU的零售倉庫只是留住用戶的手段,是典型的「羊毛出在豬身上」的生意。
打開好市多的官網,可以直接看到好市多會員卡也是分了很多種,包括個人金卡、個人尊享金卡、企業尊享金卡等。看具體的說明,不同的卡享受的權益也不同,例如最基礎的個人金卡就只能享受進場購物,而高級的企業尊享金卡還支持帶額外的非會員進場消費、轉賣轉售好市多商品等功能。
資料來源:好市多官網,華盛證券
會員人數統計顯示,好市多會員數在2010年時僅為5800萬人,而到2018年時會員數達到了9430萬人,粗略看幾乎增長了1倍。此外需要了解的是,會員數增加的邊際成本較低,畢竟多增加幾個會員,好市多需要負擔的固定成本並不增多,因此這也算是好市多獨特競爭優勢的一面。
資料來源:方正證券研究所,華盛證券
美股市場的有效性一直比較高,像好市多這樣優秀的企業,市場給予的估值也是比較高的。
按12月9日收盤價計算,好市多的TTM市盈率為35.73倍,相比之下沃爾瑪的TTMPE不到24倍,可見市場對好市多的預期要比沃爾瑪高出不少。
此外,歷史市盈率角度看,好市多的市場認可度一直在提升,公司的市盈率從25倍左右徘徊了7、8年,但在近年來經常維持30倍甚至更高的估值倍數。估值倍數的提升,一方面跟利率和美股整體市場有關,另一方面也顯示出市場對好市多生意模式的認可度得到了顯著提升。然而,對個人投資者而言,需要考慮的是企業估值水平是否已經透支未來的成長空間,畢竟連芒格也稱好市多當前確實有點太貴了。
市盈率走勢 資料來源:方正證券研究所,華盛證券
今年9月初,好市多公布了截至2019年9月1日的年度財務報告。報告顯示,期內好市多營收達到1527億美元,同比增長7.86%;期內錄得凈利潤36.59億美元,同比增長16.75%。整體來看,好市多歷年來保持著總體向上的業績增長態勢,儘管期間略有波動,但無礙長期優秀本質。
數據來源:華盛證券
12月12日(周四),好市多將發布2020Q1財報,屆時投資者可以考慮關注財務和運營數據。此外,好市多還在今年布局了中國市場,或是企業未來的發力市場。
查理·芒格自稱要死後帶進棺材的股票,各位投資者怎麼看呢?如果長期布局的話,略微高估的企業或許也值得持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本文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
本文來源於新浪集團旗下港美股交易平台華盛通APP資訊專欄,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