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同事老王被叫家長了,老王兒子牛牛數學測驗又是倒數第一,他唉聲嘆氣地說「這熊孩子天天凈整沒用的,學校的破文藝演出、運動會一個不落,學習成績死活上不去。人緣好有P用,以後考不上好大學,還不是啃老!」。老王兒子我見過幾次,雖然只有10歲但情商非常高,每次聚餐只要他來,小朋友就會處的很融洽,很有孩子王的范兒。對老王所說的以後孩子會啃老的言論,我並不贊成。
再說了,難道只有成績好才會有出息嗎?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帖子「為什麼有些人成績很好,但在社會上混的很差?」,有網友現身說法:自己就是個徹頭徹尾的學渣,常年吊車尾,勉勉強強上了大學,依舊大部分功課不及格,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學渣,現在卻是重點大學畢業生的領導。為什麼?因為他發現自己社會能力很強,大學成績雖然爛的一塔糊塗,但參加學校外聯部後,他發現自己很擅長解決人際交往問題。也是憑著超強的解決問題能力,他認識了自己的貴人,此人帶著他從零學代碼,最終成了一家大公司的技術負責人,手底下還管著自己高中的學霸同學。所以你看,有時社會能力比學習成績更重要。
當然不是鼓吹學習無用論,而是有沒有一種可能,讓我們在提高孩子成績的同時,也能幫孩子培養社會能力?
要回答上面這個問題,就需要抽絲剝繭地找到社會能力的核心。社會能力的官方解釋是指個體在社會交往中表現出的行為能力和品質。有點拗口對不對,我們換個通俗點的解釋。人類社會是群居式社會,在這個社會包含著各式各樣的人際關係。在關係網中,與他人衝突的多少則代表著人際關係的好壞。所以社會能力其實就是管理人際關係、解決人際衝突的能力。換句話說,所謂的提升孩子社會能力,其實就是提升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美國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孩子是否能成功解決問題,更多地取決於他的經歷而非聰明程度。這也就解釋了前面我們說的,為什麼很多孩子學習成績不好,但成年後越混越好。當然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是等真正出現問題了才開始教孩子怎麼解決,而是需要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引導孩子,形成一套科學地、屬於自己地方法論。
美國亞拉尼大學心理學教授、兒童發展心理學家默娜·B.舒爾博士在她的《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一書中提出了一個名為「ICPS」的訓練方式,恰好就是為了提高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量身定做。「ICPS」全稱是InterpersonalCognitive Problem Solving,即「人際認知問題解決」。默娜·B.舒爾博士及團隊通過實驗發現,具備「ICPS」能力的孩子,出現行為問題的機率更低,更懂得體諒人,步入社會後平均收入也更高。
ICPS的目的是要教會孩子一套解決常見人際問題的方法論,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思維方式。這個思維更注重孩子解決問題的過程,而不是解決的結果。所以作為家長,千萬不要急於對孩子的行為做出決斷,讚揚、批評並不是明智之舉。而是可以通過以下4個步驟,引導孩子學會自己獨立處理問題。
第一:明確問題的重點,這一步是整個ICPS是否能進行下去的關鍵。很多時候大人眼中問題和孩子認為的問題是有偏差的。比如,孩子哭鬧爭寵這個問題,很多二胎家庭都會碰到。如果父母將注意力過多的投注在某一個孩子身上,另一個一定做出一些讓你能夠注意到他的事,比如:哭鬧、把電視聲調到最大、故意從你眼前走來走去等。孩子以為你一時的不注意,就是不喜歡他了,而你可能只是想幫姐姐解決作業的難題。
這就是認知偏差,由於孩子大腦發育還未完全,他們看待問題的唯一來源就是自己的感受,而家長則更多的站在理性的立場上看待問題,這就讓很多時候你跟孩子面對同一問題時,獲取的重點完全不同。比如,有次我讓7歲的小侄子把垃圾丟了,過了許久沒聽到開門關門聲,我就問他「垃圾丟了嗎?」他回答「丟了」。「丟了?真的丟了?」「嗯~」「我沒聽見你出去啊?」「我丟床底下了……」事後我批評他亂丟垃圾,但他卻說「姑姑,外面天黑我害怕,我想明天帶下去」。你看,我以為他想偷懶,但孩子只是怕黑。
所以,和孩子一起明確問題的重點,就成了關鍵的一步,只有知道問題的重點,才能想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法。
第二,理解自己以及他人的感受和情緒。
神經科學有個重要的發現:孩子的情緒系統先於理智系統發育並成熟。也就是說在孩子的大腦中,情緒系統已經成熟運轉,而理智系統卻還非常稚嫩。因此,家長企圖要求孩子用「弱小」的理智去控制「強大」的情緒,是不符合他的生理現狀的。也就是說,孩子遇到衝突時,很難理智地解決這是由於他們大腦結構發育造成的。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神經心理學教授舒爾(Allan Schore)博士提出了一個概念:孩子經常無法對情緒進行必要的自我調節,但是良好的情緒狀態又是大腦健康發育的必需,因此成人必須充當一個「外部調節器」(External Regulator),來幫助孩子調整情緒。
孩子的情緒系統會很快發育成熟,它會變成孩子行為的總指揮。所以當碰到衝突時,情緒會發揮主導作用,如果想要解決問題,讓孩子學會理解並感受自己以及他人的情緒就成了關鍵所在。
第三,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發生問題後,如果前兩步已經完成,接下來就可以思考解決方法了。這一步需要家長引導孩子自己去想解決問題的方法,多給孩子選擇的自由,他會想出讓你意想不到的解決辦法。只有這樣,在解決問題時,他們才不會被動地聽從家長的命令,而是會更有主動性。
第四,預估後果
我們必須承認,孩子自己思考的解決方案很可能行不通,這就需要家長把關,預估各種後果,以及對解決方法進行優化。這一步需要家長把孩子提出假設的可能結果預演一遍,選出其中切實可行的方案,並告訴孩子不符實際的方案具體問題所在。通過這種形式,培養孩子深度思考能力。
說到這,很多人都明白了ICPS的具體步驟,但讓我們實施起來還是有點難度,今天就較大家4種遊戲,分別對每一個步驟進行提高。
第一種,和孩子玩字詞遊戲。比如,是/不(沒),和/或者(還是),一些/所有,之前/之後,現在/以後(稍後),相同/不同。
上面我們說了,解決問題的第一步需要明確問題的重點,這就需要用到一些能解釋關係的詞語,比如我們提到的這6組詞都能讓孩子進行主動思考。家長可通過遊戲的方式用這些詞語與孩子對話,一步步地引導孩子思考問題並得出統一的結論。
比如,有次帶小侄子去逛花鳥市場。為了防止小侄子亂跑,我就和他玩起了字詞遊戲:
「一會進去你想買什麼?」
「魚、兔子。」
「是魚或者兔子,還是魚和兔子呢?」這句里包括了「和與或者」,引導孩子思考多種可能性。
「魚和兔子,兩個我都要。我還想買其他的小動物」
「額……你是說所有嗎?還是其中的一些呢?」
「所有,哈哈。」
「寶貝,咱們家可放不下所有動物。挑幾個你喜歡的就行了。」幫助孩子理解「所有和幾個」的範圍區別。
「寶貝,你看這些攤位,賣的東西都一樣,我們要在哪家買呢?」
「哪裡一樣,你看他們賣的動物種類有多有少,都不一樣。」通過觀察相同點和不同點,進一步引導孩子主動思考。
如此鍛鍊,慢慢地,孩子就會逐漸學會理智地思考,分析問題,明確自己遇到的問題重點。
第二種,「角色扮演」幫孩子列「情緒清單」
前面說了ICPS的第二步是幫助孩子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緒。家長可以通過和孩子玩角色扮演的遊戲,讓孩子體驗情緒。比如,你可以跟孩子說,「寶寶,你現在是媽媽,我是寶寶。咱們玩個遊戲吧,我想吃糖,你不讓我吃會怎樣?」,孩子可能會模仿平時的你,很兇的喊:「放下!不許吃!」或說,「媽媽跟你說過多少遍了,不能吃太多糖怎麼就不聽呢?」這時你就可以乘機告訴孩子,第一種情況是媽媽在生氣,第二種情況是媽媽很失望。
這樣,慢慢地,孩子就會有一張自己的「情緒清單」,上面寫滿了自己體驗過的各種情緒。然後,我們就可以要求他們用清單上的詞語,來描述其他人的感受了。
第三種,和孩子玩「4步解決問題」的遊戲
這個小遊戲被我稱為「4步解決問題」,結合默娜·B.舒爾博士在書中提出的理論,每次當小侄子碰到社交困惑時,我都會用這個小遊戲幫他解決。
我將這個遊戲分成了4個步驟,首先,我會問他遇到了什麼問題;其次,我會讓他想想當時雙方的感受;接著,還會讓他回憶下,他做點什麼會讓雙方都開心 (雙贏);最後,我會讓他從所有想到的方法中,選出一個。
比如,因為小侄子和好朋友慧慧搶玩具,才有了下面這段對話:
「寶貝,你遇到了什麼問題?」
「我和慧慧都想玩挖掘機。」
「所以,你現在的感覺如何?」
「他搶了我的玩具,我很生氣。」
「那慧慧有不高興嗎?」
「他也不高興。」
「咱們是不可以做點什麼,讓你們兩個都高興呢?」
「讓他回家再拿一個玩具。」
「額……我是說你能做些什麼呢?」
「我們兩個輪流玩?」
「嗯,好主意,還有別的方法嗎?」
「我讓他用自己的一個玩具和我換著玩」
「這個想法也不錯。還有嗎?」
「我拿自己的滑板車給他,讓他玩滑板車」
「也是種辦法」
你看,通過這樣四步引導,孩子會把「家長認為我應該做」變成「我覺得應該這樣做」。久而久之,他們會更容易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有自己的思考方法,和應對問題的能力。
第四種,和孩子玩「如果這樣,可能會怎樣」的遊戲
ICPS的第四步是預估後果,這一步我們要玩的遊戲是「如果這樣,可能會怎樣」。比如還是那個搶玩具的問題,當孩子給出一個答案時,就可以銜接這個遊戲一起進行了。
「我們兩個輪流玩?」
「是個好方法,但如果慧慧想一直玩,你猜他會怎樣?」
「會不還我,那我讓他用自己一個玩具和我換著玩!」
「嗯~,想法真的很好。但我有個擔憂,如果慧慧給你的玩具,你不喜歡會怎樣?」
「那我就不跟他換!要不我拿自己的滑板車給他,讓他玩滑板車」
……
如果每天親子時間,可以針對孩子碰到的問題,進行類似4種遊戲鍛鍊。孩子最終一定會學會獨立思考,自然就能塑造出良好的社會能力。孩子終有一天會步入社會,與其擔心他是否能融入集體,倒不如提前教他處理問題的方法論,培養他的社會能力。就像古人所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你說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