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殺》有些孩子是孩子有些孩子是禽獸 父母的惡終現世報在孩子

2019-12-27   優米MaMa

前兩天看了一個新聞,上海警方接到報警,一男子稱因拒絕給17歲的女兒買800元的鞋子被女兒家暴,衣服已被女兒剪爛,現在女兒拿著剪刀躲在衣帽間不出來。警察趕到後,女孩大喊大叫情緒激動。民警了解到女孩有這種暴力行為已經2年了,爸爸的衣服沒有一件完好的,媽媽的頭髮也曾被大把扯下。父親氣憤的表示,為了這個女兒他沒少花錢,送她出國留學,說不念就不念了;給她報800一節的吉他課,說不去就不去了,錢沒少花脾氣卻越來越大,自己管不了了讓警察帶走。

經過民警耐心勸說女孩慢慢放下心防,她說「我就想開開心心過完一生,但這麼多年一直被父母控制。早上起來做早飯,多了他們嫌多,少了他們嫌不夠吃。他們答應給我買鞋,去了商場逛了3個小時也沒買。」,很明顯這是一起由於不會換位思考引起的家庭矛盾,孩子不懂父母的辛苦,父母不知孩子的願望,換句話說是雙方都不懂得共情。警察在處理時說了一句話,讓我記憶深刻:「孩子也有尊嚴,凡是多溝通」。是啊,不光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尊嚴、底線,如果不懂得共情,不會替他人著想,悲劇就是必然。

這個新聞讓我想起新上映的電影《誤殺》。影片里有個不知共情為何物的少年——素察,他給女同學下藥,拍下猥褻視頻炫耀;與同學打架,戳瞎對方眼睛;種種無法無天的行為,讓他成了被「誤殺」的那個人。

有些孩子是孩子,有些孩子是禽獸?哪有誰生而禽獸,是你沒教孩子「共情」

電影《誤殺》講述了李維傑(肖央飾演)的大女兒平平,因成績優異獲得了一次夏令營的機會。在夏令營中,警察局長的兒子素察看中了平平,不僅下藥侮辱了平平,還拍了猥褻視頻要挾她。

母親阿玉為了保護女兒和素察起了衝突,爭執中母女二人誤殺了素察(實際只是暈了過去),驚慌失措的母女將其埋入棺材。父親李維傑知道後,決定作偽證保護家人。偏偏素察的母親拉韞(陳沖飾),是當地警察局的督察長,不僅權力遮天而且破案能力一流。覺察到兒子出事後,她調用警局所有力量,誓要查明真相。

電影中一個片段讓我記憶猶新,兩位母親一次正面衝突時,阿玉咬牙切齒的喊道:「有些孩子是孩子,有些孩子是禽獸」,顯然她說的是素察。

素察的行為也確實稱得上禽獸,他毫無底線、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仗著母親是警察局局長、父親是國會議員,深受權勢庇護,無法無天為害一方。我曾想過,素察這樣的孩子該死嗎?李維傑一家做的對不對呢?母親拉韞是不是應該對兒子的死負一部分責任呢?

素察該不該死、李維傑做的對不對,相信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毫無爭議的一點就是,母親拉韞和議員父親至少應對兒子的死負50%的責任。素察的父親準備競選市長,他工於心計,玩弄權術,心裡只有自己的仕途,對兒子不聞不問,對兒子最大的要求,就是別惹麻煩阻礙他升官發財。當得知兒子打架戳瞎他人眼睛時,二話不說給兒子一巴掌,他怕選舉受到影響。

自私自利的父親,從未教兒子怎樣理解別人情感,他教會孩子的只有:「老子能用錢擺平一切」。母親拉韞做事不擇手段、心狠手辣,她毫不顧忌別人利益,利用權力之便橫行霸道,但她對兒子又是無條件的溺愛和縱容,素察戳瞎別人的眼睛,她不僅沒有愧疚之情,反而心疼兒子受傷,別人家孩子就不是孩子嗎?

攤上這樣的父母,素察的一生註定就是個悲劇。古人云「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但看看素察的父母都乾了些什麼?父親除了暴力、母親除了溺愛,沒有教給孩子任何為人處世的原則。

群居是我們人的天然屬性,一個孩子學不會與人相處就註定會被淘汰。與人相處最需要的能力就是共情,也就是換位思考的能力。只有掌握這種能力,孩子再看到有人碰到麻煩才知道去搭把手,才會在別人需要時毫無顧慮的頂上。

試想如果素察具備這種能力,他會肆意妄為的戳瞎別人的眼睛嗎?又或哪怕他懂一點點共情,看到平平母親流著淚請求放過時,內心的罪惡感也會讓他收手。但顯然沒有,這個孩子毫無情緒波動,他有的只是私慾,所以阿玉才會怒喊「有些孩子是孩子,有些孩子是禽獸」,而且很明顯,這禽獸是他的父母一手造成的。

於孩子而言,學會共情到底有多重要?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裡的寶貝疙瘩,懂得「共情」的孩子其實寥寥無幾。原因無外乎有以下幾個:其一,有些家長認為「共情」那是多愁善感之人乾的事,孩子的任務就是學習。其二,「共情」還用學嗎?不就是情感豐富的同情嘛?

其實這兩個觀點都是對「共情」一詞沒有真正理解。心理學上「共情」這麼解釋,共情(empathy)與心靈解讀內涵相似,指的是個體能夠理解或感受到對方的經歷或感受,或是將自己置於對方角度體會其感受的能力,可理解為「感同身受」。簡單地說,共情就是一種感同身受的能力。在積極心理學,「共情」屬於利他主義範疇。同時,心理學還強調「同情」並非「共情」,二者有本質的區別。最直觀的一點,同情心由即刻情緒所驅動,而共情是一個人在深思熟慮後作出的反應。

哈佛大學亞瑟•喬拉米卡利博士研究發現,一個孩子如果從小缺乏「共情能力」,其成長道路會受到很多的阻礙。

首先,共情能力體現了孩子的社交情商。

有這樣一句話「低情商的人講道理,高情商的人懂共情」。亞瑟·喬拉米卡利博士在他的《共情力》一書中說:「當你對他人表現出共情時,他們的防範意識會下降,積極的能量會取而代之。這意味著你可以用更有創造性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簡單的說就是,一個人一旦表現出超高的共情能力,就很容易讓他人卸下心防,這樣的人在社交中則會占有天然的優勢。

其次,共情能力缺失,會增大消極溝通的機率。

缺乏共情能力的孩子對別人的情緒無法感同身受,就像電影《小丑》里的小丑,為了搞笑強行記下別人的笑點,但依舊搞不懂別人為什麼而笑,這其實是一種情緒障礙,他們不知道什麼時候該做出什麼反應,所以很難與他人產生積極連接。一旦缺乏「共情」就會增加溝通的障礙。

比如,文章開頭提到家暴父親的小姑娘,如果警察不懂共情,只安慰小姑娘要好好聽話,多體諒父母,肯定會招來孩子更加激烈的反抗。好在民警懂得共情,他們站在小姑娘的立場上,教育了只會發脾氣的父母,安撫女孩要和父母多溝通,這「共情力」瞬間就讓激動的孩子放下了不滿。

最後,共情能讓孩子懂得愛和寬恕。

個人認為身為家長最應該讓孩子知道的事,就是自己是被愛著,而這需要孩子具備很強的共情能力。懂得共情的孩子會更關注問題而不是答案,會更全心全意的相信成長、改變和自我蛻變的無儘可能。

就像《誤殺》里的素察,如果他懂得共情。他將能感受到自己的作為給平平一家帶來的巨大傷害,看到平平驚恐的眼神,他會感同身受;看到平平母親流著淚,他會受到良心的譴責,這種共情能力會促使他收手,學會愛與被愛。

那生活中,父母要如何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呢?

第一步,多問孩子開放型問題。

要知道問開放型問題其實就是在表達共情,而孩子獨特的反應和回復則是在回應共情。開放性問題意味著你容許孩子將你引領到他想要、或是希望你去的地方,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是孩子能夠共情的第一步。

第二步,引導孩子放緩節奏

孩子的節奏總是跳躍跨度很大,但往往這種熾烈的情緒無法讓人表達出共情,所以引導孩子放緩節奏至關重要。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就曾發現,當壓力過大時,人們的免疫系統、消化系統以及身體的其他功能都會受其影響。我們的記憶力、學習能力,特別是共情能力,都會相應地被削弱。

所以,當察覺到孩子情緒將要上來時,花點時間安慰孩子,或帶孩子離開事發點冷靜一下。把節奏放緩,讓孩子的思維跟得上情緒,他們才能更加深刻的感受自己的情緒,從而理解他人的情緒。

第三步,不要迅速給孩子下判斷

我們經常會跟孩子說「我就知道你會這麼做,每次都不長記性」,這些話其實都是在破壞孩子的共情能力。共情需要鼓勵孩子關注當下時刻的感受,而不是通過已經發生的過去預測未來。生活總是在改變,共情也需要尊重每個人都會改變這一天性。

第四步,引導孩子關注自己的身體感受

人的大腦和身體相互依存,互相關聯。腦科學上對共情的理解是:一種激發別人產生類似反應的自主神經系統狀態。也就是說共情需要大腦來調節身體,達到與被共情的人相似的一種場景。比如,你用很悲傷的語言跟孩子說話,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孩子也會表現出悲傷的表情。

這時就需要家長引導孩子去捕捉身體上類似的信息,通過軀體的反映信息增加大腦的連結。讓孩子加深身體和情緒的感受。

第五步,引導孩子學會設置邊界

共情需要客觀的回應。為此,我們必須教會孩子設置邊界,讓自己處於抽離的狀態。比如,我們不需要變得跟他人一樣奔潰大哭,而只需要在他大哭時給他一個肩膀,或者靜靜地聽著就好。

無論是家暴女孩,還是《誤殺》里的素察,他們最大的問題都是共情無能。共情能力直接影響孩子成年後的社交圈、婚姻家庭等,它能幫助我們化解工作和生活中的尷尬,也可以幫助我們在生活中結交更多的朋友。所以,我們需要培養的不是在別人血流不止時,只給他一個創可貼的孩子,而是懂得感同身受,知道除了創可貼還需要心理安慰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