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是如何建成的?

2020-08-21   豫記

原標題:焦作是如何建成的?

高校界有一樁公案:2009年,中國礦業大學、河南理工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舉辦建校100周年的「百年校慶」;2019年,三所高校又都各自舉辦了建校110周年校慶。看看它們的建校史,你會發現,有好幾十年是雷同的。特別是中國礦業大學與河南理工大學均認為自己才是三校的共同前身——焦作路礦學堂的正統繼承人。為此,三校之間的校友等各方還發生過不少的爭執。

———— 手動分割線 —————

1896年,甲午海戰已經過去了兩年之久,一個叫康門斗多·恩其羅·羅沙第的義大利人,不遠萬里來到中國「調查中日戰後情形 」。

但這並不是什麼國際主義精神。

羅沙第以代理牧師的身份在豫、 晉、 陝三省交界地帶遊走,最終,他將腳步停留在焦作,被那厚厚的煤層驚呆了。

焦作的煤早在戰國時期已被發現,焦作人在唐代開始熟練掌握鑿石取煤技術,到元代時,出生在這裡的科學家、理學家許衡,不無自豪地用「臥牛之地,日進斗金」來形容煤炭業的輝煌。

及至明清,焦作人採煤的主要用途,依然是作為冶金煉鐵、焙烤陶瓷的燃料。

羅沙第來到焦作時,這裡100餘家煤場坐擁800多座土窯,每天出煤一萬來斤,其開採量顯然未入羅沙第法眼。

1897年,老羅在返回英國倫敦之後,立即和金融大鱷羅斯切爾德——洛希爾家族組建了英意聯合公司。

次年,這家外資企業來到焦作,被稱為福公司。

福公司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大的外資企業,後來也成了在中國經營煤礦最長的外企。

清政府原本不允許外國資本在中國直接開辦礦山,但擱不住隨鴉片戰爭和甲午海戰的接連戰敗,大清帝國不得不搞起了師夷長技的洋務運動。

福公司的經理劉鶚,就是寫《老殘遊記》那位,讓自己的兒女親家、安徽人程恩培和雲南人吳士釗在河南辦了一家豫豐公司。

這兩位一個是分省補用道,一個是翰林院檢討,他們上書河南巡撫劉樹堂,要求以豫豐公司名義批准向福公司借款開礦,並轉請福公司辦理礦務。

此事經過李鴻章的斡旋,最終驚動了總理各國事務大臣、慶親王奕劻。

弈劻和李鴻章同屬清王朝的改革派,對這個最大的外資企業禮遇有加,我們無法揣度清政府是否也有招商引資饑渴症,但1898年6月21日,弈劻親自主持了豫豐公司與英國福公司的簽約儀式。

《豫豐公司與福公司議定河南開礦制鐵以及轉運各色礦產章程 》(簡稱 《河南礦產章程 》)賦予了英國福公司「專辦懷慶左右、黃河以北諸山各礦」的合法採礦資格。

此後, 福公司在河南、山西兩省交界的懷慶府修武縣老牛河(今焦作市解放區)一帶建立基地,拉開了焦作百年煤城的發展史。

1906年2月, 英國福公司第四號井開始出煤。

1909年初,福公司《河南交涉洋務局與福公司見煤後辦事專條》中簽字,並在哲美森廠附近的西焦作村購地8.1畝建校。「焦作路礦學堂」由此成立。

根據雙方協議,「路礦學堂議定本年春季開辦,除飯食由學生自備外,所有堂中宿息、舍宇、遊戲場以及教習員司、夫役薪工、書籍、文具、儀器、標本、燈火、煤水,統歸福公司籌給。」

1909年3月1日,焦作路礦學堂舉行開學典禮,首批招收學生20人,聘請英人李恆禮等4人和華人陳筱波等為教習。

但在1913年12月,路礦學堂首屆學生畢業後,英國福公司便以「公司投資甚巨, 收效甚遲」為由,停辦了這所外資企業在中國最早創辦的私立礦冶高等學府、河南省建立最早的私立高校。

此前的1907-1909年的三年中 , 福公司帳面凈利達13.8萬餘英鎊, 其平均盈利率達9.16%, 最高年份平均盈利率竟達13.87%;而在同一時期, 資本主義國家工業的盈利率, 卻很少超過11%。

即便首期只有20名學生畢業,這批學生在當時的中國也是彌足珍貴的人才。

資料顯示:甲午戰爭前, 全國礦業人才僅有數十人(留學);1895-1910 年, 留學礦業人才也不到70人。

國內僅有北洋大學堂、京師大學堂、山西大學堂等設有礦務工程;到1911止, 也僅有14人完成學業並獲得畢業文憑。

此時,清王朝已經大廈傾倒,民國之初百廢待興。

1915年,由華商所組成的中原煤礦公司找到英國福公司,希望共同承擔焦作路礦學堂的經費,是年5月7日,英國福公司與華商中原公司合組福中公司,學校更名為河南福中礦務學校,歸外交部河南交涉署直轄。

直到1926年福公司停辦,學校的經費基本上就由中原公司來承擔了。

之後,焦作路礦學堂歷經了數次遷徙和更名,1931年易名「私立焦作工學院」,校董會主席是時任河南省主席劉峙。

1937年因抗戰爆發西遷山西,次年與北平大學工學院、北洋工學院、東北大學工學院合組成立國立西北工學院。

抗戰勝利後又分別在洛陽、鄭州和江蘇蘇州短暫復校。

直到焦作二次解放,學校才重新回到焦作,更名為國立焦作工學院。

可好景不長,1950年1月,焦作工學院劃歸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業部領導。

半年後,燃料工業部一紙調令,焦作工學院整體搬遷到天津,為籌建中國礦業學院做準備。

再後來到了1952年秋天,工學院正式落戶北京海淀,成了大家都知道的中國礦業大學。

留個河南的,只有繼承了焦作路礦學堂校址的河南理工大學。

一定程度上,焦作路礦學堂直接為中國近代礦業工程教育構建了專門機構,奠定了礦業教育乃至整個工科教育的基礎, 推進和影響了中國近代教育的變革歷程,更對焦作這座城市影響深遠。

再說回學校本身。

在2009年兩校的100周年校慶上,中國礦大向河南理工贈送了「中國礦業高等教育發源地」的石頭,而河南理工則送給礦大「焦作路礦學堂」的大門。

兩校就校史問題達成和解,共同進步。

夢魚 | 撰文

藍家夏夏 | 版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