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順德農民叫梁慶德大哥,稱楊國強老弟,令張瑞敏萬分焦慮

2019-10-19     天天有味

人在走投無路時,「活著」是一種稀缺的勇氣,也是最崇高的希望。如此,余華筆下的「徐福貴」才能直抵人心,綻放人性的光輝。

1968年,何享健26歲,此時「文革」在神州大地如火如荼上演,吃不飽飯的何享健聯合了23位與他處境相同的農民,籌措了5000元資金,成立了北滘街道塑料生產小組。他的目的很簡單,就是不想餓肚子,但風險卻極大,稍有不慎就會被割資本主義尾巴。

此時,持同樣想法的還有浙江蕭山的魯冠球、江蘇華西村的吳仁寶。他們都是將頭懸在褲腰帶上的「異類」,在窮山惡水之境,窮途末路之際,懷抱著「生產自救」的樸素願望,在時代激變的大潮中竟成大澤龍蛇般的人物。

任正非曾說:「生存,是企業經營的真理。」就像《琅琊榜》懸鏡司夏江所說,「死了可什麼都沒有了」。沒有什麼比活著更重要,只有活著才有翻身的機會。

所謂的核心業務,都是野蠻生長出來的。何享健的老鄉梁慶德在創辦格蘭仕時做的是雞毛撣子,柳傳志也在中關村擺過地毯,連馬雲也跑到義務去批發襪子……

那時的主旋律是「大慶經驗」——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何享健何嘗不是這樣,但他不是在「試錯」,而是在「試對」,因為何享健的「生產小組」沒有抗風險能力。憑藉著簡易組裝「手啤機」(手工注塑機)和一封公社介紹信,何享健就敢走南闖北,推銷他的塑料瓶蓋。

做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賺到錢,何享健的商業嗅覺異於常人。在1978年之前,何享健帶領著北滘生產小組先後做過塑料瓶蓋、玻璃瓶、皮球、五金製品、橡膠配件、剎車閥等。1977年,更名為「北滘公社汽車配件廠」的廠長何享健,帶領工人實現了年產值達24.4萬,利潤2.6萬的驕人成績。

何享健也因為經營才能突出,被提拔為北滘公社工交辦副主任。不過,離開了何享健的北滘公社汽車配件廠很快陷入困境。此時,改革的號角已經吹響,在基層幹部崗位歷練兩年的何享健隱約感覺一個新時代已經來臨,而他的市場生存及應變能力足以面對時代激變的挑戰。

後來,萬科的郁亮帶著王石「珠峰經驗」拜訪美的總部,高談闊論之時不忘推崇甩手掌柜王石「自我更新」的財富論。不以為意的方洪波如鯁在喉,他說老爺子的生意經就一個「變」字。還來不及領悟「唯一不變的就是變」的萬科高管團隊,離開美的之後便遭遇了野蠻人。

何享健改革開放忠實的擁躉,也是時代紅利的「先行者」,美的成年禮便始於此。

1979年,何享健回到北滘公社汽車配件廠。為挽救停產的局面何享健開始做發電機,在發現力不從心之後想做大汽配行業,但未得到鄉鎮領導支持。

後來,一些在港澳的僑鄉帶回了電風扇,他了解到家電在國外已相當普遍,商人的敏銳性使他意識到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便一頭扎進這一領域。

1980年,何享健頂著「技術投機倒把」的風險,邀請廣州第二電器廠的技術人員「炒更」(賺外快),研製了出美的第一台金屬台扇,取名為「明珠牌」風扇。而此時也叫「明珠」一位女強人,還在南京一家化工所做行政工作。後人笑談,明珠習慣性懟美的,也許淵源在此。

一年後,原「順德縣北滘公社電器廠」已經更名為「順德縣美的風扇廠」。當時工廠的風扇年產量達13167台,總產值328.4萬元,利潤41.8萬元,員工251人。

但真正讓美的脫胎換骨的爆品則是1984年,開發了香港「鴻運扇」的仿製品。這款風扇是塑膠轉葉,風力更為柔和、安靜,在後來的風扇大戰中脫穎而出。這一年也被稱為中國市場經濟元年,聯想、四通、TCL、海爾、萬科等後來聲名大噪的企業在混沌中誕生。

此後,美的在何享健的帶領下異常激烈、殘酷和騷動的時代洗禮,但也一發不可收拾,美的開始扶搖而上。何享健既有群狼一樣的組織警覺,又具備狼王一樣的犀利眼光和霸道魄力。「我想任何時候都要超前,要創新,不可守舊」。嘗到變通甜頭的何享健,像開了掛一樣將美的扶搖而上,躲過一個個陷阱,創造一個個奇蹟。

80年代中後期,何享健多次前往日本學習松下、東芝、三菱等成功經驗。在順德的鄉鎮企業當中,美的也是最早具備國際眼光和先進管理模式的企業。此後,美的走向了出口創匯的道路,並將產品由風扇延伸到空調、冰箱、洗衣機、微波爐等多個品類。

1988年,美的實現了年產值1.24億,成功跨入順德縣億元企業俱樂部。與此同時,「可怕的順德人」不脛而走,順德模式也成為鄉鎮企業的成功典範。但是何享健志不在此,他要帶領美的走向現代化企業建制道路。

1993年,何享健對美的產權制度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他頂住了內外壓力完成了美的股份制改造,成功將美的推向了深交所上市。此舉意義重大,美的不但成為第一家上市的鄉鎮企業,而且通過資本加持美的搶占了空間優勢。

上市之後的美的很快將營收做到30億,在經歷1998年的空調大戰之後,何享健的一錘定音的事業部制改革為美的注入了強大的動力,美的在2001年躋身為百億級企業。

此時,何享健另一個創舉又為千億級美的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那就是主持美的完成了MBO計劃——美的管理層收購了代表政府的順德市北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的股權(第一大股東),成為中國第一家管理層收購的上市公司。

它最大的意義,繞過了許多企業面臨的產權不清的大坑。

方洪波、何享健和何劍鋒

產權改革是敏感而又關鍵的領域,海爾的楊綿綿曾說,企業發展太快,大了不敢分了,來不及分它就大了。張瑞敏拯救了瀕臨破產的海爾,倪潤峰創造了長虹的新生,王石一手帶大了萬科地產,但他們都無緣於中國百富榜,個中緣由都在於此。

2018年12月18日,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授予了何享健「改革先鋒」的稱號。在100為「改革先鋒」名單中,還有兩位「先行者」也不遑多讓,他們是萬向魯冠球,海鹽襯衫總廠廠長步鑫生,不過活在人世的只有何享健。

2019年7月22日,《財富》世界500強榜單揭曉,美的集團以395.8億美元營收位列312位,領先于格力的414位和海爾的442位。值得注意的是,格力是今年首次闖入榜單,名次竟然超過再度入榜的海爾。

最後,筆者想說,美的成功是偶然,但也是歷史的必然。美的進入家電行業,現在來看就是一種「投機」,而美的正好撞在了風口上。雷軍說,企業家要「順勢而為」,就是扣準時代脈搏,再拼上自己的聰明才智,才能幹出一番事業。

這是選擇的力量,而選擇本身是需要膽識的。媒體一直想給何享健「封神」,但他卻沒有陷入志得意滿的幻想中,而是謹言慎行、如履薄冰。

在中國辦企業,許多小有成功的企業主容易犯一個毛病,那就是對自己的天縱奇才持有一種偏執的自我暗示。這或許是一味毒藥,只有張瑞敏一語道破其中的玄機,「沒有成功的企業,只要時代的企業」。畢竟,個人的奮鬥,也要考慮歷史的進程。

美的起步於一個鄉鎮作坊,在改革開放與全球化的浪潮中摸爬滾打,最終攀登至全球白電行業的巔峰,成為中國第一家躋身世界500強的家電企業。

說它是「奇蹟」並不為過。然而,創造這個傳奇的是一位只有小學文化的順德農民。這又是一個特定時代的「湧現性」現象,如此「奇蹟」在未來可能再難產生。

改革開放40年,造就了中國白電行業三巨頭,美的、海爾、格力,他們均得益於過去20年中國家電市場爆炸式增長,賺取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紅利。如今,在智能家電潮流中,相比於美的、格力發展勢頭,海爾略顯後勁不足。

就在美的勇攀全球白電桂冠之際,何享健選擇了急流勇退,於2012年8月25日將美的託付給職業經理人方洪波,甘做美的背後的男人。這是張瑞敏體會不到的幸福,也是柳傳志難以企及的高度。張首席至今還奮鬥在一線,苦苦思索海爾的接班問題,但仍舊沒有答案。

有人說,張瑞敏戀權,其實都沒有說到根本,那就是海爾的股權結構過於複雜,所有權的問題不是那麼清晰,所以張瑞敏是放心不下他一手締造的帝國在他退休之後失控。這才是張瑞敏對海爾不斷進行讓外人應接不暇,讓內部人難以適從的所謂顛覆式管理變革的真正原因。

許多事情,從人性、利益等角度去考量,就會撥雲見霧,豁然開朗。

在古稀之年,何享健創立了「和的慈善基金會」,他計劃捐贈60億元人民幣,包括1億股美的集團股票和20億現金,用於支持順德地區的建設和其他社會公益項目,涵蓋精準扶貧、教育、醫療、養老、創新創業、文化傳承、慈善事業等多個領域。

資本隱於幕後,你能看見的,往往只是冰山一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POon_m0BMH2_cNUgdWA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