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今早來自環球時報的微博
就在昨日,被稱為「中國最大淡水魚」的長江白鱘被證實已經滅絕。隨著消息的傳播,在微博上濺起了一圈圈的漣漪,這則消息被一部分網友稱為「2020的第一個壞消息」,也有些網友表示強烈的感嘆惋惜:從未遇見,聽聞已是永別。
長江特有物種白鱘的滅絕帶有一種令人惋惜,令人心生悲涼的悲劇色彩。
比「活化石」更為珍惜的白鱘,它們是何方神聖呢?
我們常常將稱呼中華鱘為「活化石」,「長江魚王」,這些稱號我們常聽,所以對比我們對中華鱘的了解,我們對長江白鱘的了解遜色很多。
但實際上,其實長江白鱘比中華鱘更能夠勝任上面說的那些稱號哦。
- 白鱘科(匙吻鱘科)與鱘科的巨大數量差異。
鱘科本身珍貴,其中中華鱘最為我們所知,而就算是我們最熟悉的中華鱘,它們的親朋好友團加起來也有30種之多(包含亞種)在國內有分布的就有7種。
然而區別於中華鱘近30員的親友團,白鱘只有一種親戚,還遠在密西西比河流域。
- 白鱘科(匙吻鱘科)相對比鱘科更為悠久。
中華鱘的化石表明最早出現在白堊紀,而白鱘科的化石表明白鱘科在晚侏羅紀就已經存在。
- 白鱘科(匙吻鱘科)與鱘科的體態差異。
白鱘科相比中華鱘來說,白鱘的體態更大,被稱作是「中國最大淡水魚」。
除此之外,中華鱘和長江白鱘最大的區別在於,中華鱘沒有如長江白鱘一般的「長吻」。再者,中華鱘體表有縱列骨板,而白鱘沒有這種結構,它的背部光滑。
江中象鼻的由來,明明無象,哪來的象鼻?
郭璞在《江賦》一書中,有一句對「江中象鼻」的描寫:魚則江豚海狶,叔鮪王鱣......或鹿略象鼻,或虎狀龍顫。」海中明明沒有象呀?哪裡來的象鼻呢?
其實這裡的象鼻就是長江白鱘的吻部。古人認為白鱘突出的吻部就是白鱘的鼻子,再加上白鱘龐大的體型,白鱘就有了「象」的稱呼。
《漁諺》當中有一句「千斤臘子萬斤象。」還有宋代文學《爾雅疏》當中「鱏,長鼻魚也,重千斤。」都是對長江白鱘「象」的稱呼的由來。
從未遇見,聽聞卻已是永別。若有來世,願你仍能暢遊長江。
2003年,消失的電信號,沒想到成了最後一條長江白鱘的存在依據。
那一年,中國水產研究院的科學家救助了一隻長江白鱘,然後將其放生並依賴器材實現電信號追蹤,但隨後因為某些不可抗因素而導致船觸礁,自那以後,人類再也沒有發現任何一隻長江白鱘。
2009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對長江白鱘物種瀕危等級的評估結果是「極危」。雖說如此,但人們仍然還抱有一線期待,說不定長江某些水域還倖存著長江白鱘,它們只是藏起來了。
如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經過專家組評估得出結果: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已滅絕。
2020跨年失敗,長江仍未能接納我的存在。白鱘:再見長江媽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P0u8a28BMH2_cNUg5S0o.html文獻參考:
環球時報 2010.01.02 噩耗:中國長江又一物種宣布滅絕(澎湃新聞)
從遠古走來的長江「精靈」——高勇; 喬曄 中國三峽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