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無意間讀到楊坤的一篇短篇小說《熬鷹》,它描寫的是一隻剛剛成年的蒼鷹,身披鐵灰色毛羽,帶有鉤爪的四趾蒼勁有力,鷹腿被細鐵鏈拴住,它的周圍布上繩網,繩網外就是清水和羊肉,但蒼鷹不屑一顧,它用鷹爪不停地抓撓,將鐵鏈嘩嘩抖響,它發出陣陣憤怒的戾嘯,嘯聲悲壯,戾氣直達雲霄,這段描寫直擊心靈,鷹表達了自己強悍靈魂對重返自由的渴望,
它身上獨有的野性,高傲的氣場,桀驁不馴的模樣使我不得不對它產生一種敬畏的心理。
"熬鷹",這是一個關於毅力和耐力的故事
因為機緣巧合,我在電影院二刷了《羞羞的鐵拳》,觀影結束很久,我唯獨對電影里愛迪生和馬小日日夜夜在小樹林裡熬鷹那段記憶深刻。我甚至覺得那才是最後那場拳賽取勝的關鍵,因為"熬鷹"他擁有了尋非常人的毅力,其實這個情節的安排是有由來的。
"熬鷹"是哈薩克族的一個傳統民俗,哈薩克族人自古狩獵都是靠鷹馬,而傳說中的熬鷹就是獵人要把抓到的鷹,放到一個類似搖籃裡面,用鐵鏈拴住鷹的腿,這個搖籃會來回晃動,然後連續幾天不給鷹進食,在搖籃外面擺放鷹喜愛的食物,搖籃無法保持平衡,所以鷹整日無法安心入睡,長期處於疲勞飢餓的狀態,神魂顛倒,直到它昏過去才給它喂食,注意是少量喂食,漸漸鷹就能收斂自己的野性,聽從於獵人,整個過程就稱為"熬鷹"。
"熬鷹"熬的不止是鷹,熬的是毅力和耐力,鷹身上特有的那股韌勁和桀驁不馴的秉性才成為了鷹,人類身上缺少的也恰恰是這種韌性,這種精神,鷹翱翔蒼穹,總歸是有自己的本領所在。
《羞羞的鐵拳》里愛迪生的最後勝利是熬鷹熬出了驚人的戰鬥力,在對手都已經疲憊不堪的時候,他還有著充沛的精力,人一直失敗的很多原因都在於半途而廢,堅持和韌性是我們所追修的,也是我們應該必備的東西。
鷹的"涅槃重生"
小時候聽過有關鷹的故事,鷹是這個世界壽命最長的鳥類,它們的平均年齡都可以達到七十歲,但是要想活到七十多歲,就必須在四十歲左右的時間段為自己的生命做出選擇,因為鷹在四十歲左右的時候鷹爪開始老化,喙上會長一層厚厚的繭,這些不可避免地生理機能的退化都大大的阻礙了鷹的捕獵過程,雙翅的羽毛會堆積在一起,同時也影響了鷹在天空翱翔的靈敏度。所以它們必須在四十歲的時候飛到懸崖,用岩石把喙敲掉,等待新的喙長出來,把指甲拔掉,讓新的爪子長出來,同時也將羽毛拔掉,等待新的羽毛生長,只有這樣它們才可以重新再活三十年,一直以來也被人類稱為"涅槃重生"。
這個故事殘忍且血腥,小時候我特別佩服鷹,我總覺得它們的存在就像神話一般令人驕傲,故事是更多是用來教書育人,其真實性是令人難以捉摸的,其實鷹無論活到幾歲,更換喙,爪和羽毛都是完全不可能的,喙是鳥類頭骨的一部分,如果敲掉,就相當於砸掉人類的上下頜,如果沒有爪子和羽毛,鷹無法覓食,它們會活活餓死。
人類也是如此,很多時候我們都在困難之中迷失了方向,覺得這就是自己的終點,沒有勇氣去改變現在的狀態,在我們的生命中,有時候我們必須做出困難決定,開始一個自我更新的歷程,像鷹一樣,有自我改變的勇氣和再生的決心,改變是痛苦的,但改變是必須,你要想像雄鷹翱翔天際,你就要有雄鷹那般開始第二次生命的勇氣。
中國文化中鷹的象徵
中國的文化歷史悠久,在華夏民族文化中鷹的形象最開始是源於原始社會的圖騰,在千年的宗教文化里,鷹也一直被塗抹著神秘的色彩,它被人類奉為天鳥神鷹,在軍事上,鷹象徵著戰神,很多戰旗上的圖標都是鷹,它的形象仿佛是在告訴戰士們在戰場上就該像鷹一樣勇於翱翔和戰鬥。
古代的詩詞歌賦也都賦予鷹精神象徵和文化內涵,常常用鷹氣勢非凡,雄偉壯美的藝術形象來比喻人類的博大胸襟和無畏氣概。鷹的雄偉莊嚴和陽剛大氣是最具感染力的精神要素,文藝創作通過對鷹藝術形象的描繪和塑造,實現了對藝術的超越,我們往往在表達鷹的雄健之美的同時也映射出了人格之美,毛主席所寫"鷹擊長空,魚翔淺底"鷹的大展宏圖神采飛揚之氣質長久以來激勵和振奮著中國人的精神理想。
鷹的一生和人類相比實在是過於短暫,可是它就是用自己這短暫的一生教會了人一輩子的哲學道理,它是自由,力量,勇猛和勝利的代名詞,它給人類的啟示是巨大的,大自然以它為例給予我們思想上的啟發。鷹用自己的行動告訴人類,活著就要活得有意義,迷茫時徘徊很久 不要緊,但要看清自己的目標,並且專注朝目標前進。
生活就是這樣,人也應該是一隻雄鷹,奇遇人生,涅槃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