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和經濟下行壓力的增大,濟南、上海、杭州紛紛推出行政措施引進人口。人口大省河南也推出了大招搶人,各地的搶人大戰漸趨白熱化!
2018年末統計數據顯示,河南總人口1.09億,常住人口9605萬人,常住人口居全國第三位。那麼問題來了,河南人本就很多了,為什麼還要實行零門檻落戶?
目前,河南一共有18個市(不包括縣級市),分別是鄭州、開封、洛陽、平頂山、安陽、鶴壁、新鄉、焦作、濮陽、許昌、漯河、三門峽、南陽、商丘、信陽、周口、駐馬店和濟源市。除鄭州外,多個城市的「零門檻」落
戶政策已經逐步落地,新鄉市、漯河市、南陽市等均已發布相應政策,而鄭州放開落戶也只是時間問題。
落實國家政策
根據國家發改委發布的《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在此前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已陸續取消落戶限制的基礎上,城區常住人口100萬至300萬的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戶限制;城區常住人口300萬至500萬的大城市要全面放開放寬落戶條件,並全面取消重點群體落戶限制。
從整體人口數量來看,河南省的城市人口數量都不少:鄭州2017年總人口988萬,2018年上漲到千萬以上;南陽市的人口也過千萬,2017年為1005萬,2018年為1001萬。此外,洛陽、平頂山、安陽、新鄉、商丘、信陽、周口和駐馬店市的常住人口也都超過500萬。
按照河南《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實施方案》,這些城市將全部推行零門檻落戶。今年7月,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印發了《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實施方案》,提出推動鄭州市放寬落戶條件,其他城市全面取消落戶限制。
9月9日,新鄉市正式出台《新鄉市公安局關於全面放開我市城鎮落戶限制的實施意見》,提出全面取消社保繳交年限、居住年限等各類條件限制,全面放開在新鄉市所有城區、城鎮的落戶條件限制。
凡在新鄉市居住的公民以本人申請為主,不附加任何條件,按戶口遷入落戶地址分類登記。需遷入新鄉市城區、城鎮的人員,持本人書面申請、身份證、戶口簿向居住地所在派出所申請入戶,與其共同生活的配偶、子女、父母可辦理隨同遷入。
人口大省為神馬這麼「拼」?
這背後一方面是政策的推動,一方面是中國流動人口的變化。
根據《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8》,1990年到2010年是我國流動人口快速增長的時期,從1990年的2135萬人增加至2010年的22143萬人,年均增長約12%。
這一趨勢在2010年和2015年發生兩次轉折。
首先是2010~2015年的流動人口增長速度明顯下降,年均增長只有約2%。從2015年開始,全國流動人口規模從此前的持續上升轉為緩慢下降,2015年國家統計局公布全國流動人口總量為2.47億人,比2014年下降了約600萬人;2016年全國流動人口規模比2015年份減少了171萬人,2017年繼續減少了82萬人。
流動人口數據的變化說明,城市快速發展的階段已經過去。以河南省為例,2016年到2017年之間,除了鄭州市的常住人口數量增長達到16萬之外,開封、安陽、濟源市,城市常住人口幾乎與前一年保持一致,而其他城市最多也就增長1-2萬常住人口。其中周口市的常住人口還從2016年的882萬下降到2017年的876萬。南陽更是連續下降,從2016年的1007萬下降到2017年的1005萬,2018年又下降到1001萬。
與此同時,隨著城市生活水平提高,很多城市的老齡化,尤其是戶籍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快。這就導致此前一些將流動人口落戶視為增加公共服務「負擔」的城市,轉而歡迎年輕人長期落戶。
河南也不例外。數據顯示,2017年,除鶴壁市之外,河南其餘17個城市,年齡在65歲之上的常住人口已經全面突破10%大關。其中,許昌、漯河、商丘、信陽和周口市65歲以上常住人口超過12%,駐馬店市達到13%。
值得注意的是,除鄭州之外,河南其餘城市並沒有GDP超越5000億元的城市。換句話說,省內普遍是三四線城市。
那麼,這些相對一二線城市經濟不夠發達的三四線城市,推行「零門檻」落戶,能夠吸引足夠多的人嗎?
一些小城市的所謂的「人才大戰」實際是「政績大戰」,人口作為地方經濟增長的非常重要的生產要素,通過吸引人口落戶本地,將成為地方經濟拉動的重要力量。
但是,那些「零門檻」落戶的人口,當地養得起、留得住嗎?從長遠發展角度來說,當地是否能提供充分的經濟發展和就業增長的空間?人才的流動終歸是一種市場導向行為。還要看城市的後天發展,產業、房價、配套公共服務以及自然環境也非常重要。
以天津為例,部分人看重天津戶口並不在於當地的產業,而在於天津的高考升學條件。這類因素不僅會影響人才流入的多寡,還會影響到能否留得住人才,之後才有望產生新增的地產需求。否則,縱然吸引大量人口遷入,如果配套公共服務不盡如人意,前期部分落戶人口也可能選擇遷出,帶來的地產需求也是短暫的。
城市自身具有足夠的吸引力,才能藉助放寬落戶吸引人口流入,以支持房地產、推升土地財政的收入。而如果城市自身吸引力不足,不足以吸引人口流入,也就談不上支撐地產和土地財政。因此,這種模式之下可能是「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就目前而言,距離大港口特別是東南沿海大港口以及國家級中心城市越近的地方,越有可能成為GDP增長快的地方,這些地方人口有比較持久增長的動力。
河南城市的另一個特點是,常住人口很多,但城鎮化率不高。如果能夠推行「零門檻」落戶,一些城市或許能繼續享受「人口紅利」。但是,很多城市人口,尤其是三四線城市的人口的快速上漲勢頭,即使放開「零門檻」落戶,恐怕也很難再持續。
而且無門檻落戶有利有弊,比如西安。西安從最初的本科生落戶到最後的技校落戶,有工作或個體戶就能落戶,中間恰恰經歷了西安數年不遇的房產大漲。在此期間,西安的房價漲幅一舉超過周圍所有的鄰居省份城市。在全國房價漲幅排行榜上名列前茅。這一切的結果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來自無門檻落戶。
預期的人才吸引,返鄉創就業,在西安演變成了落戶就能買房的結局,派出所和售樓部一段時間曾擠滿了諮詢落戶買房的人群,置業顧問甚至都對外地戶口西安落戶買房的流程滾瓜爛熟。
寬鬆的政策吸引來了投資客,炒高了房價,反而讓真正在本地就業的人口和人才買不起房,結果得不償失。
人才對城市的作用應該是拉動產業發展,而不是炒熱房地產業。人才政策不能成為房地產調控的窗戶,限購關上了投資炒房的大門,太寬鬆的人才引進政策卻同樣有可能造成房價快速上漲。
不過當前各城市「搶人大戰」的直接目的當然不是調控樓市,也不是借人才戰略來達到放鬆限購的目的,本質上搶人的目的仍是基於城市長遠發展考量。人才進入,城市的發展才會更有活力,從長遠來看,樓市的穩定性也會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