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義題材。
22集體量,每集30分鐘。
周迅、惠英紅、趙雅芝三個實力派女演員挑大樑。
無論從哪方面看,《不完美的她》都是今年最值得期待的國產劇之一。
它完美契合了當下觀眾在對國產劇不斷失望後的幾大訴求——
不要再家長里短,多創作符合時代精神的題材劇;
不要再瘋狂注水,20集能講完的事不要抻到80集;
不要再鼓吹少女感,多給成熟有演技的女演員機會。
但就是這麼各方面占盡好感的一部劇,依然逃不出翻拍日劇必翻車的魔咒。
01
作為翻拍劇
《不完美的她》改編翻拍自高分經典日劇《母親》。
豆瓣9.4分,韓國、泰國、中國三版翻拍,足以證明原作的紮實。
《母親》通過35歲的小學教員鈴木奈緒「誘拐」7歲小學生道木憐南的故事,講述了催人淚下的非血緣母女之愛。
其中情感、道義與法律之間的角力,形成了鮮明的社會批判色彩。
除此之外,還有被生活逼成惡魔的母親,將養女視如己出的母親,為女頂罪的母親,害怕自己做不了好媽媽的母親......
通過「母親」這一社會角色的群像,向我們傳達了母性的強大堅韌。
以及女性在成為母親的過程中,所作出的努力與犧牲。
一部合格的翻拍,不說等比例復刻,但起碼要抓住原作的內核氣質。
《母親》的內核是什麼?
情感。
更準確的說,是兩個萍水相逢之人逐漸產生的情感羈絆。
但《不完美的她》最失敗的地方也恰恰是這一點:
情感戲一路走偏、坍塌。
首先,生活劇走偏成了懸疑劇。
日劇勝在真實細膩,《母親》既溫暖又催淚的原因就在於它充滿了生活的細節。
比如憐南有個記錄喜歡的東西的小本子,它貫穿了全劇重要的節點。
初相識,人小心細的憐南就發現奈緒是個不太開心又很疏離的大人。
她拿出自己的記事本「強行」分享,試圖拉近兩人的距離。
還人小鬼大地反過來教給奈緒自己的處世哲學:
「要一直一直想著喜歡的東西,於是就會治癒了」。
這些具體的細節不僅組成了憐南眼中的童真世界,也反襯出了憐南需要以之抵消的痛苦有多少。
她越是樂觀懂事,就越讓人同情憐愛。
結局母女兩人無奈分開時,依舊互訴自己喜歡的東西——全都是跟對方在一起的點點滴滴。
正是這些日常細節,積聚成了母女之愛本身。
同樣的情節,表現到《不完美的她》裡面,就只剩下穆蓮生對著林緒之的一句喊話:
「以後要忘記壞事,想著好事啊。」
單看不賴,但與原版一對比,就顯出它的單薄和生硬來。
沒有細節,全靠台詞,是絕大部分國產劇的通病。
劇中周迅的大段旁白,除了給劇情做畫外音解說,沒起到任何別的作用。
而她與小女孩和兩個母親的戲份,除了台詞,幾乎沒有形成任何記憶點。
必要的情緒特寫,環境交代,氛圍鏡頭,吃飯、陪伴的生活動作,全部被精簡快進成一幕幕對話場景。
仿佛趕著把台詞說完了,敘事任務就完成了。
趙雅芝作為生母,居然沒有一點自責躲閃的心理表現
反而,沒必要的懸疑戲份倒是一大堆。
大概因為誘拐情節的敏感性 ,林緒之的身份從小學老師改成了職業黑客。
她既要調查黑心企業,又要解開身世之謎,順帶還在百忙之中「誘拐」了一個小孩。
並且加入了大量男性角色的戲份。
金士傑飾演的變態父親,虐待穆蓮生的壞叔叔,替父彌補遺憾的年輕警察,各個或跟蹤、或恐嚇、或調查林緒之。
再加上一個黃覺飾演的公眾號記者田放,在這些人之間竄來竄去。
哪兒都有這倆人系列
打假+犯罪+童年陰影+解謎等元素,一路將畫風帶到懸疑刑偵的路子上去。
而這些,除了將人際關係複雜化,不斷重複林緒之的內心創傷外,對主線劇情毫無助益。
當林緒之忙著工作調查、應付各路男人,她還怎麼展示「成為母親」這一主題?
她還怎麼與穆蓮生締結比血緣更深刻的母女之愛?
僅僅靠台詞來總結強調嗎?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現代劇都喜歡加入懸疑元素來吸人眼球。
仿佛整點奇奇怪怪的音效、燈光、構圖,敘事就高級了,節奏就緊張了。
根本不管跟劇情的整體風格沖不衝突。
實際上,劇情緊湊永遠只有一個原因:緊扣主題。
否則20集的電視劇,照樣看出注水之感。
其次,好的文本也需要好的視聽技術來呈現。
《不完美的她》之所以完全喪失原作的情感優勢,除了編劇沒有描繪生活的能力,導演拙劣的視聽語言也是一大原因。
比如《母親》里最為經典的名場面:
飽受創傷的憐南對著天邊的候鳥大喊:「帶上憐南吧」。
被此情此景感染的奈緒,做出了要當憐南媽媽的決定。
也就是在這裡,憐南第一次對奈緒喊出了「媽媽」這兩個字:
「媽媽,媽媽,憐南的媽媽。」
這個場景之所以如此感人,是多種要素組合在一起的結果。
首先它有著豐富而寫意的鏡頭景別:
有小小的人在廣闊海天下的大全景,也有突出人物動作與表情的近景,以及情感爆發時及時推到臉部的特寫。
還有代表自由和遷徙的候鳥意象,象徵著兩人日後走出陰影卻無法安頓的生活。
加上兩位演員的優秀表演,台詞「媽媽」的一再重複,以及音樂的烘托......
不僅給人帶來審美上的舒適,情感上的浪潮也一波波沖向觀眾。
《不完美的她》呢?
這段重場戲居然全程在黑漆漆的寶馬車裡完成。
在僵硬的側打鏡頭裡,周迅和小演員冷靜而平淡地講完了台詞。
「蓮生,你跟我走,你怕不怕?」
「不怕!」
「那我也不怕。」
就這???
除了秀一下寶馬的廣播功能,我不知道安排這段戲的出發點是什麼。
重場戲如此,其他戲份更不必多說。
置景、構圖、機位、景別、鏡頭切換、音樂等等,毫無講究。
只剩下大量呆板的正反打,讓鏡頭畫面成為提詞機器。
影視作品不僅僅關乎一個故事,更在於如何呈現這個故事。
它是由技術手段所達到的藝術效果。
同樣的故事放到中國,為何總是變得神采全無?
我們都能看到編劇的水準之低,但也常常忽視了:
中國的很多導演,連最起碼的技術活兒都做不好。
02
作為女性題材劇
相比原版,《不完美的她》有著更鮮明的女性意識。
它提出了女性在當下社會面臨的諸多不公。
比如開頭的家暴地圖:
女性的生育風險:
重男輕女的思想:
被侵犯窺視的女性身體:
同時也給出了一些姿態。
比如單身也可以過得很好:
女孩可以不必討好別人:
女人也不一定要談戀愛、喜歡男人:
包括林緒之所在的技術安保公司,從老闆到員工全是女性。
很明顯是一種要打破刻板偏見的女性職場宣言。
的確,國產劇需要輸出進步的時代觀念。
尤其在一個夫妻問題主要是出軌,父母子女問題主要是升學,女性問題主要是兼顧工作和家庭的國產劇大環境下,我們需要一部更深入揭示女性群體痛點的作品 。
演員陣容、題材類型、觀念態度......
《不完美的她》可謂步步踩在點上,但是最後卻把好牌打得稀爛。
歸根到底,原因還是第一部分講到的,影視劇首先是人物、情感、故事的藝術。
當人物不飽滿 ,情感很平淡,故事沒感染力,你的價值觀根本無法有效地輸出。
價值觀要靠人物命運展現出來,而不是靠角色的嘴巴在那兒說。
日版「壞媽媽」的絕望
國產版「壞媽媽」的絕望
敘事能力的薄弱,讓許多國產劇在故事和態度上本末倒置。
本應該是好的故事傳達態度,現在卻要靠態度裝幀故事。
仿佛你在劇中各處點綴一些相關元素、幾句台詞提及,就是在討論社會議題了。
這不是好的創作心態,這是深知作品不行的事後找補。
而相比一個有社會討論度的題材,國產劇更需要的是紮實的創作手藝。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