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文物保護,做好文物普查:摸清家底,統籌規劃

2019-10-12     國家人文歷史

文|李思達

40年的時間,在記憶中猶如彈指一揮間,然而當人們驀然回首時,就會驚嘆於古老的中國在這些年中發生的巨變。如今的中國,主動融入世界發展的大潮之中,舊貌換新顏,實現了經濟騰飛,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伴隨著國力增長的,是中國軟實力的不斷增強,中國人不僅文化上更加自信,同時對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也更加重視,而文物保護和傳承工作,也自然而然地迎來了一個更為輝煌的新時代。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文物工作。十八大以來,國務院公布施行《博物館條例》,大力促進文博事業發展,並且發布了《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做好旅遊等開發建設活動中文物保護工作的意見》《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安全工作的實施意見》多項指導意見,將一批文物領域重大項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納入「十三五」國家規劃及專項規劃,從政策層面對新時期文物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

習近平總書記也高度重視文物工作。他對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40多次,出席或見證文物領域重大活動10多次,蒞臨文物博物館單位考察指導近30次。他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指出:「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他為新時代中如何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這一重大主題,提出了富有指導意義的新思想、新觀點和新要求。

習主席來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敦煌莫高窟,實地考察文物保護和研究、弘揚優秀歷史文化等情況

文物是一種凝結的歷史文化遺產。通過文物,人們能看見千百年來的歷史滄桑,感悟到祖輩們代代傳來的文化根源,體會到中華文明的精神命脈,增強對中華優秀文化的自信,堅定全體人民振興中華、實現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因此,搞清全國文物總數、分布狀態,以便有的放矢地在文物保護工作上加以統籌規劃,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2012年到2016年,國務院統一部署,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針對可移動文物的重大國情國力調查。這次調查按《館藏文物登錄規範》涉及了陶器、瓷器、金銀器等35大類文物。為此全國成立了3600餘個普查機構,動員了10.7萬名普查人員,其中包括3萬餘名從各文博系統選調的專業人員,對102萬個國有單位進行了普查。他們在走訪調查之後,將數據匯總到了國家文物局建立的全國可移動文物信息登錄平台,從而建立起了一個覆蓋全國的「文物身份證」和信息管理體系。在這次調查中,共普查了全國可移動文物1.08億件(套),其中新發現和新認定的文物為708.4萬件(套),基本摸清了我國國有可移動文物的數量、分布和保存狀況。

湖南長沙銅官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其實,文物普查不僅僅是一項統計工作,更是讓人直觀地接觸到文物,從而體會到中華文明之偉大燦爛的絕好機會。不少參加普查的文博系統專業人士都表示,在工作中第一次看到如此豐富多彩的文物,對優秀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不僅是這些參加普查的工作人員,就連被普查的單位都受到了精神洗禮:西藏山南普查員卓瑪負責調查一些偏遠山區寺廟。剛開始時,這些寺廟僧人非常不理解普查工作的意義,對此很有牴觸。卓瑪和同事就給他們詳細講解普查對文物、寺院和國家的意義。通過卓瑪他們細緻耐心的工作,僧人們慢慢理解普查工作的重要性,更對自己每日所見的文物有了更新的認識。當工作完成,這些原本抱著牴觸心態的僧人甚至對卓瑪等工作人員表達了感激之情。

摸清家底是為了更好的保護。正是在進行了細緻的調查工作的基礎上,我國的文保事業才得以不斷進步,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OpnA020BMH2_cNUgd_m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