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為何要定期返廠清理?看下船底就明白了,網友:我想吃

2020-04-26   小康視野

之前央視軍事頻道就曾專門報道了"山東"號航母完成海測返廠清理的相關畫面。在視頻畫面中,"山東"號航母船底密密麻麻附著的海洋生物,讓很多"密集恐懼症"人士觸目驚心。事實上,自航母問世以來,定期維護保養的重頭戲,就是"刮船底"。在航母出海階段,大量附著在傳遞的海洋生物,不僅嚴重影響航母的動力性能,很多物種排放的酸性物質對於船體也有嚴重的腐蝕作用。因此,航母定期返廠清理,也是保證服役壽命和戰鬥力的重要前提。

一般來說,其實"刮船底"的工作不僅局限在航母,幾乎所有軍用、民用艦船都需要定期做好這方面的工作。尤其對於航母來說,由於噸位巨大,吃水深度較深,因此在出海後,基本船底都長期浸泡在海水中,非常容易吸引眾多浮游海洋生物貼在艦底。在這些生物不斷聚集的情況下,航母由於自重加大,其動力性能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當然,這種影響在最初階段是比較小的,基本上很難被人為觀察到。不過,如果放任不管的話,等到真正動手去清理,往往要花費更多的代價。

此前,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就報道了某艘"尼米茲"級航母"刮船底"的相關新聞。從電視畫面來看,這艘航母顯然超過了預期的返場清理時間,船底的海洋生物密密麻麻。眾所周知,航母無論是基礎型結構材料,還是各個系統配件都造價昂貴,即便是包括船底表面的防鏽漆也是專業軍用耗材。由於沒能及時清理,很多在船底"安家"的海洋生物都釋放出大量的腐蝕性物質,讓航母防鏽漆遭到嚴重破壞,甚至已經影響到了船體表層結構。僅僅是這一項維護保養,就要花費數百萬美元。

根據BBC電視台此前的專題報道顯示,目前來說,最喜歡附著在航母傳遞的海洋生物,主要包括水生植物的種子以及眾多藻類碎片。這些海洋生物的附著能力非常強,一旦沾到航母船底後,會迅速生根發芽。由於航母出海後幾乎不會停止在某個海域,因此移動中的航母剛好能夠為這些附著在船底的水生植物提供充沛的新鮮海水和養分。一般來說,僅僅1個月左右,這些海洋生物就會迅速繁衍擴散,在形成一定的生物群落環境之後,各種貝類海洋固著生物就會聞風而至,依附在航母船底生長。可以說,航母船底幾乎形成了一個周而復始無限循環的小型生態系統。一般在航母返廠清理時,各種"生猛海鮮"是隨處可見。

客觀來說,維護人員和航母船員"刮船底"的作業非常艱辛。因為即便在相關工具的輔助下,要想給航母船底徹底"洗澡",很大程度上都需要手工作業。因為本身各種附著海洋生物就比較密集,而船員們在作業時既要下力氣將其清除,又必須保證不能傷到船底,因此,這種技術活非常考驗體力和耐心。此前,我國首艘航母"遼寧"號前身"瓦良格"號由於長期滯留在黑海,在歸國後發現其艦底布滿了各種浮游生物和貝類,整個"刮船底"的清理工作就耗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

從目前的科學研究結果顯示,海洋水生生物在附著航母船底之後,大概只需一年時間就會擴散到一定規模,進而對航母性能產生損傷。因此,目前各國航母的例行維修周期基本控制在18個月左右。在清理作業時,航母都會被安置於干船塢中排空海水,維護工人會使用高壓水槍、鐵鏟去清理各種生物,進而才能完成相關修補、重新刷漆等後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