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後大肆擴充軍備,向軍事領域投入大量資源,德軍規模迅速膨脹。與此同時,德國的武器發展也進入了快車道,受益於德國政府的擴軍政策,當時德國的軍火廠商研製出大量名噪一時的武器,其中就包括射高2萬米、被譽為"史上最優美高炮"的Flak 40高炮。即使在二戰結束後的很長一段時間,2萬米射高的高射炮依然能對一些飛機造成巨大的威脅,憑藉2萬米的射高,Flak 40高炮甚至具備威脅U-2高空偵察機的能力。
Flak 40高炮由德國萊茵金屬有限公司負責研製,其口徑為128毫米,遠超普通高射炮。之所以在一款高射炮上採用這麼大的口徑,是因為當時的德國軍備部長阿爾伯特·施佩爾認為隨著技術的進步,戰爭中定會出現翼展大、功率強的大型轟炸機,這種轟炸機的飛行高度很高,因此新型高射炮必須能打得更高。在這樣的思想的指導下,二戰爆發前夕,一門口徑達到128毫米、採用中等威力口徑炮彈,使用了當時最先進的液壓緩衝系統和閘式滑動炮閂的樣炮在萊茵金屬誕生了,樣炮的效果符合德國人的預期,很快,Flak 40高炮定型了。為了提高反應速度,Flak 40高炮從裝填、調整角度、轉位、升降全部由電力輔助完成,得益於此,Flak 40高炮的射速高達每分鐘20至24發,對一款128毫米炮而言,這樣的射速不可謂不恐怖。在射擊時,在三軸陀螺儀和電動機的精確協調下,Flak 40高炮能用16枚炮彈的彈片在兩分鐘內組成邊長約240米的正方形"彈幕",對盟軍轟炸機進行殺傷。
鑒於Flak 40高炮的重量高達26.5噸,這款高炮的機動性較差,很難靈活部署,因此,Flak 40高炮主要被部署於防空塔內,用於要地防空。1943年,盟軍對德國漢堡發起空襲,空襲行動代號"蛾摩拉行動",漢堡是德國的第一大港口城市,並且是U型潛艇基地,一直都是盟軍的眼中釘。在此輪空襲中,漢堡損失慘重,大量人口被盟軍轟炸機投下的凝固汽油彈和炸彈殺傷,但盟軍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部署在聖靈廣場防空塔上的Flak 40高炮一共擊傷、擊落了40多架盟軍飛機。當時,盟軍的轟炸機主要有"蘭開斯特"、B-17等型號,"蘭開斯特"的升限為5793米,B-17的升限為10700米,在Flak 40高炮2萬米的射高面前,盟軍轟炸機的飛行高度就顯得有點低了。
當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時,蘇聯軍隊已經攻入德國,柏林被蘇軍團團包圍,蘇軍的火炮把柏林炸得千瘡百孔。在這種情況下,摧毀蘇軍炮兵陣地就成了一項至關重要的任務,1945年4月21日,柏林的動物園防空塔內的Flak 40高炮在指揮官奧勃特·沃勒曼上校的指揮下向位於十公里外的蘇軍重炮陣地發射了400多枚高爆彈,炸死700多名蘇軍,並摧毀了170門蘇聯火炮,這是Flak 40高炮最輝煌的戰績,也是這款高炮最後的戰績,重創蘇軍重炮陣地半個多月後,德國宣布投降。德國投降後,美國和蘇聯開始爭奪德國的科學家和先進技術,其中就包括Flak 40高炮,在德國投降一個月後,動物園防空塔內的Flak 40高炮發出了最後的怒吼,在Flak 40高炮射擊期間,美蘇專家紀錄了大量數據。由於過於笨重,Flak 40高炮並沒有在美蘇兩國得到普及,加之防空飛彈技術的發展,大口徑高射炮已經不再適合戰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