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樂亭|第64期|照片背後的故事

2020-04-15   樂亭故鄉人

作者:梁新如

來源:樂亭文化研究會《讀樂亭》會刊第64期

編者按:本文僅作文化交流用,不代表本自媒體觀點

這幅照片是1984年夏季我在青島警備區工作時,參加國家文化部在青島舉辦了一次少年文學夏令營活動時所拍照的。當時上級領導責成青島警備區負責此次活動的生活保障工作,我們幾個領導直接參加了接待活動。

照片上後排右四是著名的八一廠電影演員田華,她是1940年參加革命的八路軍,主演的影片有《白毛女》《黨的女兒》《秘密圖紙》等蜚聲中外;照片上左二是中國著名兒童教育家、講故事專家孫敬修。他長期悉心鑽研兒童心理及兒童語言,在學校、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給兒童少年講了幾十年故事,被孩子們稱作「故事爺爺;照片上左四是全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葛翠琳女士,她從1949年到開始發表了多部文學作品,曾擔任冰心獎評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幾十年來,先後出版童話集《野葡萄》《葛翠琳童話集》《翻跟斗的小木偶》《星兒落在北京城》等多部文學作品。

在這接待活動中的見面會上,葛翠琳女士坐在其中。談話中她移坐到我的身旁,說是聞到了「鄉音」,真乃相逢何必曾相識,原來我們同是遊子樂亭人。由於是同鄉又是同齡人,都離開這塊熱土幾十年了,自然談論故鄉的今昔。談話中我說起了我在樂亭進修中學上學之事,該校由湯家河鎮桑園村王執中先生出資興建,時任校長是城西葛莊、清末葛翰林之子葛東橋(字慶惠)擔任,他畢業於京都大學……巧的是,葛翠琳女士正是葛東橋校長本家侄女。

進修中學坐落在樂亭縣城西門外,隔新建西門大橋,兩者相距一箭之遙。校院以灰磚砌成,呈平行四邊形,學校大門前綠樹成蔭。進入校院內,東西走向的中間甬道,將校院分為南北兩大部分。南半部前區為教師辦公室、學校試驗室、標本室、教師宿舍、學生食堂,後區為操場。我現在還記得葛校長的樣子,他頗有風度,身著長袍,神態端莊,寡言少語,但知識淵博,善攻古文,治校嚴謹,令學生感到他於半封建社會的當時,習性亦舊。當時,葛校長辦學以弘揚民族文化為己任,只擔任學校語文課程,要求每個畢業生能熟背50篇以上精典古文,如《三吏》《三別》《長恨歌》《琵琶行》《桃花源記》《祭十二郎文》……時至今日,我仍能背誦一些章節。

也是在與葛翠琳女士的交談中得知,葛校長於日寇投降後,縣城「三校合一」,冀東區黨委派馬駿來擔任校長,他於1946年移居北平(今北京),生活拮据,早年病逝,聞後不禁令人悵然。

葛翠琳同志風度莊重,談吐文雅,衣著樸素,落落大方,顯現出樂亭女性的高雅氣質。日後她不忘同鄉情誼,不吝賜教,數次寄來她的名著,如《星星落在北京城》等,我家子女、還有我及老伴都從中得到教益。

文學夏令營結束時,他們經青島警備區海陽守備三師、煙威警備區、內長山要塞區由蓬萊閣乘船回京。

(作者梁新如,青島警備區原副司令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