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很火,劇中黃磊飾演的方圓刻畫的中年人物囧像深入人心。
方圓畢業於政法大學,任職於一家企業的法務部中層,為人隨和,業務能力強,時年四十五歲。
方圓想著在職場再往上走一步,進入高層,本以為升職在望,卻不料成了企業併購案中的犧牲品。
於是,他被裁了。
戲劇化的是,全公司只有方圓被裁。
其實,方圓失業是必然的。
雖然他也反思自己,認為最大的原因是因為自己沒有人脈,所以被踩了下來。
其實,除此之外,最大的原因還在於,他缺乏職場危機感,安逸現狀。
一、舒適圈讓人安逸,也讓人墮落
今年5月,全球最大的企業軟體公司甲骨文,因為裁員事件鬧得沸沸揚揚。
中國區的900多位員工,幾乎都是35—40歲之間的精英工程師,正是拖家帶口的年紀,一夜之間說裁就裁了。
像甲骨文這樣,全球領先、高手雲集的公司,卻有一個外號叫「中關村第一養老院」。
在過去的職業生涯里,這些工程師們並沒有選擇冒險和奮鬥,而是選擇了安逸的工作和生活。
他們安於享受外企的高薪資、高福利、低壓力的工作,最終活成了那隻被溫水裡煮的青蛙。
舒適圈讓人安逸,也讓人墮落。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毀掉一個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忙到沒時間成長。」
如果你每天重複自己,從來沒有主動意識去進行自我提升,這樣很容易就被時代,更年輕的一代所取。
管理大師德魯克曾說:「無人能夠左右變化,唯有走在變化之前。在動盪不定的時期,變化就是準則。」
這要求我們,無論你當下所處的環境多麼舒適,都要保持學習,不斷跟上變化。
二、人到中年要給自己留後路
方圓,人到中年,雖然做事能力還可以,但是態度懶散,經常溜班。
他從來沒有想著提升自己, 更加沒有一點危機感。
最重要的是,他沒有給自己留後路。
被裁之後,發現自己竟然無路可走,在群里發紅包,找關係,聯繫師弟,但所有可能的就業機會均將他拒之門外。
後來和朋友喬衛東喝酒,結果在自己家樓道里睡著了,妻子童文潔把他叫醒之後,他像一個孩子一樣絮絮叨叨反覆說了一段話:
「你知道嗎?金庸去世了。
我特別難受你知道嗎?
金庸怎麼就去世了呢?
年輕的時候我以為自己至少也能做個像令狐沖、楊過這樣的大俠,
最後我怎麼就變成岳不群了呢?」
中年人的不容易,真的不是一言兩語就能說清的。
但是,如果我們能提前給自己留好後路, 或許情況就會不一樣。
這裡的後路包括:
1、你的人脈
2、你的能力
3、你的存款
這些後路不是一時一刻就能積累來的,在我們職業發展的初期,就要有意識的去規劃未來。
去盤活你的人脈,提高你的工作能力,最後持續積累財富。
有了這三點,我們我們無論處在人生的哪個年齡段,都可以不用害怕突然的危機,完全可以實現自保。
三、寫在最後
人到中年,本就是一個很尷尬的年齡,如果此刻遇到危機,最好的方式就是和自己和解。
我是中年人怎麼了?我就沒權利崩潰而哭嗎?誰規定了只能少年流淚?
只要你累了,那就大膽的發泄出來,又有什麼關係呢?
每個年齡段都有不同的焦慮和危機,不必要過多的緊張和警惕,工作就是一場經歷,我們要主動去擁抱這些經歷,並從這些經歷中成長。
許知遠做客一檔訪談節目的時候說過:人面對中年困惑要對自己誠實,要清醒的認識自己。
認清自己,放平心態去直面困境,學會和危機和焦慮和平相處,才能達到一個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