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碧碧— 90後,教育機構校長,時髦人經銷商,希望可以用文字傳遞力量。
稿件來源:秋葉寫作特訓營
助教:林琳
編輯:燕子
2019年,我成為一家教育機構的校長,這份工作的挑戰遠遠超出我的能力範圍。
因為沒有人帶,又是新的領域,我只好拚命學習。工資5000元的我,竟然不知不覺買了10000元的課程。
內容涵蓋目標管理、時間管理、人際關係、親子教育、心理諮詢等領域。然而,大部分都沒法完成學習。
有一些知識學不完,有一些知識學不會,更多的知識貌似學會了,轉眼就遺忘。
囤課一時爽,一直囤課是種病。
我發現自己變成秋葉大叔《高效學習7堂課》中的松鼠型學習者,發現了俯拾皆是的松塔,於是迫不及待地存儲大量「乾貨」,待到用時卻怎麼也找不到。
本書的作者秋葉,擁有強大的學習力,不僅是武漢工程大學副教授,也是秋葉PPT等多家公司創始人。自從2008年在博客以「秋葉」註冊後,漸漸成為一個品牌形象,網絡人稱「秋葉大叔」。
秋葉大叔結合自己多年經驗,在書中提出定位力、框架力、精進力、聯機力、復盤力、輸出力、遷移力7種高效學習能力,7種能力背後又涵蓋了36 種思維。
這是一本令我無比受益的書。如果你像我一樣,迫切地需要完善某些領域的知識卻陷入了盲目的囤課焦慮中,你也可以從書中獲得至少三方面的啟發:
1. 找准方向不是老生常談,而是不斷聚焦定位
2. 搭建框架不是簡單地歸類,而是結構性思考
3.學習不是為了知道答案,而是為了解決問題
一、找准方向不是老生常談,而是不斷聚焦定位
《高效學習7堂課》中提到,定位問題不解決,給什麼方法都無效。
人在每一個階段,可能會有很多個目標,可是定位卻要精準。
比如,我成為了教育機構的校長,起初認為所有與教學有關的事情都是我要學習的。實際上,聚焦校長的定位,我會發現當下最重要的事是時間管理與人際溝通,而親子教育、心理諮詢等目標,必須在短期放下。
任正非曾說,人這一輩子,專注做好一件事情就很好了。
華為這麼大的企業,當然不可能「只做一件事」,背後的真諦就是聚焦定位。
30年來,華為不管是幾十人還是十幾萬人,只對準通信領域這個「城牆口」衝鋒,最終在大數據傳送上領先了世界。
反觀現在的朋友圈,無數人在搶「風口」。在你驚嘆之餘,隨即附上二維碼——「跟我學,你也可以」。
最終,大家發現,今天囤一節寫作課,明天報個網紅培訓班,結果沒堅持幾天,又恢復原狀,啥也沒學成。
究其原因,都是只圖方法,缺乏定位。
高效的學習者會聚焦定位,依輕重緩急安排學習目標。
第一,規劃先行。
在學習前先明確定位,依據定位列出需要學習的知識領域,並按重要程度進行排序。越是重要程度靠前的知識領域,時間的占比就越大。
第二,分析資源。
每一個領域都有五花八門的課程,數不清的書籍,未經調研就盲目買入,只會耽誤自己的時間,徒增焦慮。
大多數人購買知識產品,會先考慮價格,而我勸你先去了解作者。
第三,學會斷舍離。
聚焦不是發現一個人的可能,而是放棄一個人的可能。
即便篩選出優質的知識產品,也可能貪多嚼不爛,不如集中精力先把一門課學好。
二、搭建框架不是簡單地歸類,而是結構性思考
當然,很多小夥伴買的是對自己有用的知識,也投入了很多精力學習。
但總有一種感覺:睡前腦子裡千萬條路,一覺醒來還是之前的老路。
這時候,就需要你圍繞自己的定位,搭建知識框架。
搭建知識框架不是簡單地歸類,而是一種結構性思考。關鍵在於梳理知識之間的邏輯關係,讓它們互相作用,幫助記憶,同時又能有的放矢,更快速地擴展新的知識。
很多人都會讚嘆馬雲幾乎每次公開講話都是全程脫稿,侃侃而談,好像想說什麼就能說什麼,而且每次講得都深入人心。
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馬雲講話的內容是類似的,比如關於阿里巴巴自身的定位,關於未來商業的「五個新」,馬雲在很多個場合中都有講過。
他有牢固的知識框架,只需要根據具體的場合做細節內容的改變。
這當然不是因為馬雲有個會整理知識的秘書,而是有兩個關鍵因素:
其一,馬雲在他的經歷中不斷地思考過這些知識之間的聯繫;
其二,馬雲讓這些知識在商業實踐中不斷驗證,並補充新知識,讓自己的專業知識框架發展得既龐大又牢固。
高效學習者善於結構性思考,建立自己的知識框架,建立長效學習力。
那如何搭建知識框架呢?
首先,經典的好書好教材都是現成的框架。可以花1個月時間做高強度的主題閱讀,使用思維導圖,搭建框架樹。
其次,帶著結構思維去思考問題。在學習過程中,發現一個關鍵詞或者關鍵問題,不只是簡單歸類到知識框架樹上,而是思考他們之間的聯繫。
最後,細化知識框架。積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對框架樹進行修正和調整,做好具體分類,形成自己的知識框架樹。
三、學習不是為了知道答案,而是為了解決問題
最好的學習方式是輸出,而最好的輸出方式就是解決實際問題。
囤課那麼多,大多只停留在走馬觀花,知道只是第一步,需要反覆練習、實操才能真正內化。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高效學習,有三種方式:
1. 打破舒適區,進行刻意練習
道格在《刻意練習》中講了一個小故事:脫口秀演員克里斯·洛克,在開演前試演了四五十場。通過解讀觀眾的肢體語言,判斷笑料的效果。
等到洛克有了自己的脫口秀電視節目,他對笑料的駕馭能力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刻意練習,能讓知識得到反覆地打磨,讓技能成為本能反應。
2. 做好高質量復盤,實現逆襲
比如,學一門做PPT的課程,不是做出完整的PPT就大功告成,而是對標高手,一頁一頁分析差距。
高手選擇了怎樣的排版方案、素材風格,字體、形狀做了怎樣的細節設計,不斷復盤優化,從而使這頁PPT變得與眾不同。
高質量復盤,能夠發現知識的盲區,彌補技術短板,快速超過身邊的普通人。
3. 舉一反三,實現知識遷移
朋友小A,精通微博的運營,知道怎麼取標題、怎麼排版才能吸引讀者。
後來她做微信公眾號,只需要理解公眾號的運營規則和規範,很快就能把他的微博運營能力遷移到公眾號上。
現在她積累了足夠多的經驗和案例,開始策劃如何運營新媒體的課程,這就實現了技能不斷跨界和擴展的學習目標。
舉一反三,能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不同領域,這才是高效學習者的目標。
寫在最後
低效的努力,事倍功半;高效的學習,事半功倍。
《高效學習7堂課》不僅系統解析了學習的底層邏輯,而且用大量的事例描述具體方法,有很強的操作性,帶你打通高效學習路徑。
強烈推薦你閱讀這本書,放棄做只會囤課的小松鼠,成為高效學習的小蜜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jmUA3EBnkjnB-0zt4X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