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 案
李某,男,60歲。以「左側肢體無力2個月」為主訴。2個月前「中風」,西醫診斷「右側基底節區腦梗死」。左上肢體痙攣呈挎籃狀,關節僵硬,活動受限。已行康復訓練1個月,緩解不明顯。既往高血壓病史。體格檢查:左側肢體肌張力較高,反射亢進,病理征陽性。患者體型偏胖,口乾喜飲,多汗,食慾及睡眠尚可,大便偏硬,2日一行,小便黃赤,舌淡暗,苔薄黃,脈浮弦。中醫辨證為:營衛不和,氣虛血瘀,肝腎陰虛,筋脈失養。處方:天花粉、黃芪、薏苡仁各30克,白芍18克,白朮、赤芍各15克,桂枝12克,炙甘草、生薑各6克,大棗6枚,藥進6劑後,口乾、多汗症狀消失,食慾及睡眠皆可,二便調,左側肢體痙攣較前稍好轉。守原方續進15劑,同時囑患者配合康復訓練,患者左上肢痙攣已基本緩解,肘關節能伸直接近180度,功能也有所改善。
體 會
卒中後痙攣性癱瘓屬於中醫學的「筋病」「痙證」的範疇。中老年人臟腑功能本已虧虛,加之中風後癱瘓長期臥床,據中醫學「久病多虛」「久病多瘀」「虛可致瘀」等理論學說,中風後氣血愈虧虛,血瘀愈甚,致血行失暢,脈道不利,血瘀壅氣,則氣血難達四肢,筋脈肌肉失榮,故出現偏癱側痙攣,肩、肘、腕脹痛、酸疼或刺痛,活動受限,皮膚潮濕、發涼、發紫等徵象。古人認為痙攣性癱瘓與筋脈、肝、氣血密切相關,多由於氣血陰陽不調或肝腎陰虛或津液不足所導致的筋脈失養所致。本方用藥剛柔相濟,開闔相佐,不僅能調和營衛,解肌祛邪,又能調理脾胃,調和氣血陰陽。天花粉能清熱生津,柔潤筋脈,緩痙之急;黃芪、赤芍益氣活血化瘀;薏苡仁、白朮健脾利濕治痿。
來源:醫藥星期三
編輯:彭海波 朱德珍 曹琤媛
「南方健康科學」是《醫藥星期三》報的官方微信公眾平台。《醫藥星期三》報是全國郵發的,以中醫藥治療為特色的,刊發醫藥保健、健康養生知識為主的專業保健科普報。開設有「中華醫藥」」中醫精粹「」民族醫藥「」藥膳食療「等中醫專版。全國郵發代號4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