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給大家分享一個暖心的小案子,雖然掃碼風險問題已經是老生常談了,但是作為接觸新型科技比較吃力的老年人來說,我覺得還是有必要再提醒大家一下。
支付寶、微信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支付工具,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有不少人因為此而喪失錢財,更有甚者鑽了空子非法取得錢財!
人在家中坐,錢從天上來。這句話居然在謝先生的身上實現了!家住上海寶山的謝先生最近支付寶帳戶每天莫名簽了的多出好多零錢,有時3元,有時五元,總共有400多塊錢。天上沒有掉餡餅,支付寶居然掉錢了?嚇得謝先生趕緊報了警。經過民警初步判斷是有人可能錯綁了他人的支付碼,走訪附近的菜場過程中,才搞清楚這一場烏龍事件。原來是才成攤主因不了解流程而把未綁定自己帳戶的收款二維碼張貼出來,而謝先生又正好是第一個掃碼的人,陰差陽錯自己變成了「收款人」。最終,謝先生把收到的447.4元錢都還給了攤主。對方也表示感謝以後謝先生來買菜可以打折!
這件事就這麼圓滿的結束了!
但是田律師想借這件事告訴大家的是,掃碼支付是有風險的!被騙的消息也是屢見不鮮,目前存在的四大安全隱患有盜刷、掉包、信息泄露以及繳費等。
1.也是在前不久,通過微博曝光,有位姑娘使用之前付過的二維碼給商家展示付款成功的截圖!
2.有個小伙掃地鐵的自動售貨機的二維碼買飲料卻沒有吐出飲料,原來二維碼早就被人偷梁換柱成自己的了!
3.還有將自己的帳號頭像換成賣家的來矇混過關。
4.也有姑娘掃過支付碼之後就收到一連串的騷擾信息和騷擾電話!
這樣的事件每天都在上演,好的情況會像今天的謝先生一樣拾金不昧,壞的情況可能自己辛辛苦苦賺的錢就被別人輕易的「偷走」,甚至還會威脅到我們的人身安全。
二維碼犯罪隱蔽性強、傳染性快,但電子證據獲存困難,相關規定不健全,維權成本高。製作和發布的實施主體和責任承擔主體難以明確鎖定,增加了訴訟的不確定因素。關於如何規避掃碼支付的風險,田律師有幾點建議,供大家參考:
1.養成良好的掃碼習慣,可以選擇有支付驗證環節的方式,也可使用指紋或者掃臉的支付方式;
2.在使用二維碼時要做到,分清是付款碼還是收款碼,一旦遭遇詐騙要立即報警;
3.商家可開通收款到帳語音提示,小心被他們偷梁換柱。每日核對自己的收支情況,確認有人非法掃碼,立即報警!
任何事物由繁到簡總歸是好的,但是也會產生各種漏洞。所以我們在方便的同時,也要提高警惕,不要輕信天上掉餡餅的好事,騙術就會對你毫無作用。更不要妄想去鑽漏洞謀取不義之財,否則,等待你的不僅僅是金錢,更可能是牢獄之災。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如果你覺得有用,可以分享給身邊的好友。
更多素材來源:匯融法,專業律師在線解答法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