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我國春耕生產由南到北陸續展開,高科技智能化,是今年春耕的一大亮點。地面的無人駕駛農機、天上的植保無人機、通過電話、微信等「無接觸式」遠程操作,村民宅在家裡也能備春耕……科技元素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讓傳統的春耕方式悄然發生著變化。
「無接觸式春耕」亮點多
受疫情影響,農民暫時無法像往常一樣集中學農技。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李世潤說,為了滿足農民科技培訓需求,黑龍江省針對大豆、水稻、玉米等16個產業,邀請17名首席專家和480名科研推廣專家,利用直播等方式講授農業生產技能知識,一批農業領域「網紅」橫空出現。
除了傳授農業技能,通過電話、微信等「無接觸式」遠程操作,村民宅在家裡也能備春耕。
「老李,你訂的200公斤化肥、3公斤水稻種子和6公斤玉米種子,我給你送來了。」不久前,四川省仁壽縣慈航鎮大塘村一組農戶李紹兵收到了組長宋俊儒用小貨車送來的農資。
仁壽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賴利軍說,仁壽縣近期全面推行了農資代訂、代購備耕模式,村民通過微信或電話預訂,由組長負責統計村民需求,再由村裡統一訂購分戶配送到村民家中。
河南省鹿邑縣組織60多家農機合作社,開展了更大規模的「春耕託管」服務。全縣200多個種糧大戶和普通農戶通過電話或微信預約,耕種、施肥、滅蟲、噴藥、除草等工作都由農機合作社完成。
智能化農機展身手
春耕時節,在江西省南昌縣蔣巷鎮大田現代農業基地,幾台旋耕機正在田裡翻耕土地,為接下來的水稻播種作準備。與其他農機略顯不同的是,旋耕機的機身上裝有一個小小的智能終端和一個攝像頭,它們能夠詳細記錄農機的作業面積、軌跡、土地平整度等數據信息。「只要打開手機App,就能看到旋耕機的耕作層有多深、耕作面積多大、有無重複和漏耕的情況,因此這種智能旋耕機的平整效果也更好。」南昌縣蔣巷瑞田農業專業合作社技術總監肖繼人表示,智能終端具備語音提示、遠程視頻和記錄軌跡等功能,農機手可以根據數據反饋來進行操作,從而提高效率。
與此同時,合作社還在田裡建立了農田監測站,通過傳感器等物聯網設備,種糧大戶足不出戶,就能對土壤溫濕度、光照度以及作物生長狀態進行實時監控,並且通過數據圖表採取相應的田間管護措施,為農作物生長提供適宜的環境。
智能農機助力春耕備耕,為農民提供科學的技術服務,正在成為當下農業生產的趨勢。
無人機成春耕利器
在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徑山鎮小古城村,「80後」村民陳杭正操控植保無人機給自家的麥田施肥。身負15公斤肥料、體寬近2米的無人機駐留在半空進行作業,捲起的氣流令青青麥地泛起陣陣「波瀾」。
「這兩天下了點雨,小麥有點發黃,需要施點尿素。無人機更新了播撒系統,設置播撒區域後就能自動作業,正好試用一下。」陳杭說,相比傳統人工,植保無人機施肥、噴藥的效率提升了近10倍,也更精準、節約成本。「無人機就像會自動更新知識的『農民』,系統升級後就會有新技能,也更穩定。」
餘杭自2014年引進杭州市首台植保無人機以來,至今已累計引進50餘台相關設備,在當地節省農業生產成本、實現化肥減量和降低環境污染方面起到不小作用。
目前,當地正積極引進包括植保無人機、無人拖拉機等在內的「黑科技」農機並應用於農業生產,同時通過培訓等提高農戶的接受度。
自走式噴杆噴霧機、自動施肥機、植保無人機輪番上陣,實現地空大會戰——衛星「加入」,讓農業變得更具科技感。
在疫情背景下,「黑科技」農機正獲得更多關注。各地的農業農村部門正在針對疫情帶來的「用工難」影響,加快新機具、新技術引進示範,推進農業「機器換人」步伐。(武志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