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死去了,但他永遠活在後人心中(此為國慶節前本人發的最後一起一級空難事故,紀念一個本人無比尊敬的人)。
兩彈一星的烈士元勛郭永懷先生
在今年國慶70周年大閱兵中即將登場亮相的「東風」系列飛彈,是中國作為大國屹立列強之林的脊樑,而這些大國重器的締造者中作為「種花家的一隻有著大國夢的小兔子」的我們尤其要記住一個人:力學家、物理學家、應用數學家郭永懷先生。也要牢記在1968年12月5日發生在北京首都機場附近的一場空難中若不是郭永懷先生和他的警衛員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拚死保護住了裝有熱核飛彈絕密文件的公文包,中國的「東風」飛彈家族也許就不會有今天這般「人丁興旺、聲名大振」。
1968年12月5日凌晨,一架中國民航所屬的蘇制伊爾-14M型雙活塞動力引擎小型客機從蘭州機場起飛,目的地是北京首都機場,機上有3名機組成員、2名乘務組成員和9名乘客,乘客中有兩位的身份特殊,他們是時年59歲、時任中國力學研究所副所長的郭永懷和他的警衛員——年僅18歲的解放軍戰士牟方東,郭永懷此行的目的是攜帶一份在青海核武器試驗基地新發現的有關熱核飛彈試驗數據帶回北京研究並向相關部門領導彙報。
中國民航塗裝的伊爾14M型客機,該機機號678,為周總理的專機
經過幾個小時的飛行,凌晨6時許,飛機飛臨首都機場,機組降低高度並放下了起落架準備進入進近程序,但在離機場跑道一公里多的時候突然失去平衡猛然扎進了一片玉米地並解體、起火併爆炸,機上5名機組和乘務組成員和9名乘客中僅1人重傷生還,其餘13人包括郭永懷和他的警衛員牟方東在內全部遇難。
中國民航飛翔紅五星標記,「中國民航」四字為周恩來總理手書
據機上唯一的倖存者事後回憶:這趟飛行最初還是很順利的,中途也沒遇到什麼氣流,一路平穩。12月5日凌晨,這架伊爾-14飛機順利飛臨北京機場上空,飛機開始降落,起落架落下,機組開始降低高度。然而就在飛機距離地面400多米的時候,飛機突然失去了平衡,開始猛地墜落。飛機從400米高空墜落的時間只有大概不到10秒,完全沒有任何讓人反應的時間。飛機一頭扎向了距機場1公里以外玉米地,隨即爆炸起火。根據後來這位唯一的重傷生還者回憶,在飛機開始劇烈晃動的時候,他只聽到郭永懷大喊:「我的文件!我的文件!!」隨後這位生還者便失去了意識。
顧廠長繪製的中國民航塗裝的伊爾14型客機二視圖
顧廠長繪製的中國民航塗裝的伊爾14型客機左舷前部細節
顧廠長繪製的中國民航塗裝的伊爾14型客機左舷後部細節
顧廠長繪製的中國民航塗裝的伊爾14型客機右舷中部細節
飛機墜毀後,附近的駐軍部隊立即趕到現場進行搜索和營救。現場慘不忍睹,13具燒焦的屍體散落一地,面目全非,甚至肢體都散落各處,難以辨認。當人們從機身殘骸中辨認出郭永懷的遺體時,他往常一直穿在身上的那件夾克服已燒焦了大半,他的遺體同18歲的警衛員牟方東緊緊抱在一起。當人們費力地將燒焦的兩具遺體被分開後,中間出現了一個裝著絕密文件的公文包,雖然有點燒焦,但是在兩個人相擁的身體的保護下依然完整,打開後,裝著一份熱核飛彈試驗數據文件的文件袋完好無損(許多年輕的戰士都被這畫面嚇到到了,所有人都站在原地不敢動彈。後來來了首長,人們才有勇氣嘗試把他們分開。他們抱得很緊很緊,加上瞬間死亡,所以屍體無比僵硬。把他們分開的時候,必須很用力,就像掰斷一大塊木炭,由於纏繞在一起,把他們撐開的時候不斷發出斷裂的聲響)。
郭永懷乘坐的伊爾-14飛機空難現場
時年59歲的郭永懷先生就這樣用自己的生命保護了對我國科研事業極為重要的熱核武器資料。
前來接機的郭永懷的司機邵春貴首先通過一塊沒有燒完的後腦勺頭皮上殘存的花白頭髮認出了郭永懷的身份,和其他前來接機的力學研究所同事當即跪地嚎啕痛哭。
接到力學所緊急電報後從合肥連夜坐火車趕回北京的郭永懷夫人李佩一進家門就感覺出異樣,老郭的領導同事站滿了屋子,茶几上放著一片燻黑的鏡片和懷表,當得知郭永懷乘坐的飛機飛機失事的消息時,堅強的李佩先生沒掉一滴眼淚,也沒有說一句話,只是站在陽台處久久遠望。
郭永懷飛機失事的消息第一時間傳到國務院,周恩來總理當場失聲痛哭,泣不能語。
郭永懷的摯友兼大師兄錢學森聽聞噩耗放聲大哭,日後他在《郭永懷文集》後寫了這麼一段話:「是的!就是那麼十秒鐘吧!一個有生命、有智慧的人,一位全世界知名的優秀應用力學家就離開了人世:生和死,就在那麼十秒鐘。」
空難發生後周恩來總理親自下令徹查,但由於飛機當時並沒有配備「黑匣子」,因此空難真相至今是個謎團,沒有答案。比較靠譜的猜測是機組疲勞駕駛(紅眼航班夜航),在降落的那段航線突遭風切變(風切變對於伊爾14這種小型客機來說是非常致命的,一旦遇上基本九死一生),導致飛機突然失去控制墜地。
1968年12月25日,郭永懷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而依據他用生命保護的重要資料,在他犧牲的22天後,也就是1968年12月27日,我國用自行研製的「東風3號」飛彈成功地進行了一次當量為300萬噸的熱核試驗。這是我國第一次進行熱核武器(氫彈)飛彈核試驗,也是我國第二次完成的飛彈核武器全試驗。1970年4月,由郭永懷參與設計的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成功發射。
1999年9月18日,也就是建國50周年前夕,為表彰在我國國防事業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而頒發的「兩彈一星」功勳獎章一共頒發(追授)給了鄧稼先、錢學森、錢三強、王淦昌等23位科學家,而涉及科研領域橫跨核彈、飛彈和人造衛星三大領域的郭永懷則是唯一一位以烈士身份被追授功勳獎章的科學家。
郭永懷生平:
郭永懷1909年4月4日出生於山東省榮成市滕家鎮的一個普通農家,和同時代的中國近現代科學大師們一樣,他也經歷了極為動盪但卻波瀾壯闊的中國近代史。郭永懷在孩提時代就已經展露出他驚人的學習天賦,10歲那年,郭永懷被父親送到本家叔叔辦的學堂里讀書。這個貌不驚人的少年從此開啟了他的「學霸」人生。他是四里八鄉的第一個公費中學生,就讀於青島大學附中,隨後考上南開大學預科,1933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但是日本帝國主義的節節進逼已經使得偌大的華北容不下一張可以安心讀書的書桌了,1937年七七事變後全面抗戰爆發,郭永懷和其他不甘心淪為亡國奴的師生一同遷往大後方新建的西南聯大,他一路上目睹了日本侵略軍憑藉優勢的空中力量轟炸城鎮,屠殺手無寸鐵的平民,於是這個熱血青年懷著一腔悲憤,開始改學航空工程。
1938年夏,中英庚子賠款基金會留學委員會舉行了第七屆留學生招生考試,在3000多名參考者中,力學專業只招一名。考試結果,郭永懷與錢偉長、林家翹一起以5門課超過350分的相同分數同時被錄取(原本只有1個名額,後來經過葉企孫教授、饒毓泰教授的極力爭取,三人被一同錄取)。1940年8月,一艘從上海駛往加拿大的「俄國皇后號」郵船上,一批意氣風發的年輕人,踏上了異國求學的漫漫長路。
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留學時,郭永懷和錢偉長、林家翹這三個年輕人,都進入了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應用數學系,並且三人僅花了半年時間,就同時拿下了碩士學位,這樣的學生讓當時的數學系主任J. L. Synge教授讚嘆了許多年:「想不到中國有這樣出色的人才,他們是我一生中很少遇到的優秀青年學者。」
年輕時的郭永懷,意氣風發,青年才俊
在加拿大完成了學業後,郭永懷1941年5月,郭永懷進入加州理工大學當時國際空氣動力學的研究中心——美國西岸加州理工學院古根海姆航空實驗室,他選擇了空氣動力學最難的課題「跨聲速流動的不連續解」作為博士論文題目。他師從素有「航空之父」之稱的流體力學大師馮·卡門,研習空氣動力學。在這裡,他遇到了之後影響他一生的知己師兄——錢學森。
郭永懷的師兄錢學森
1945年郭永懷順利拿到了博士學位。錢學森對這位小師弟讚嘆不已。 1946年,導師馮·卡門的大弟子威廉姆·西爾斯在康奈爾大學創辦航空研究院,特聘郭永懷前去參加業務領導工作。於是,郭永懷成了康奈爾大學航空研究院的主持人之一。1947年,郭永懷在康奈爾大學結識了自己一生的摯愛:李佩先生。李佩當時是赴美就讀經濟學的。兩人結識後很快就墜入愛河,1948年他們在紐約結婚。
伉儷情深的郭永懷和李佩先生
但是感情沒有拖慢郭永懷取得的成就,1949年他探索開創了一種簡便、實用的數學方法:奇異攝動理論,在許多學科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因為他在跨聲速流與應用數學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郭永懷很快就馳名世界。當時飛機的飛行速度並不理想,聲障是提高飛機飛行速度的難關。郭永懷和錢學森經過努力,不久就合作拿出了論文,首次提出了上臨界馬赫數概念,並得到了實驗證實,為解決跨聲速飛行問題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美國政府對中國的敵視政策,以及隨後爆發的韓戰,將這些海外赤子的歸國之路給堵死了。1953年8月,中美在朝鮮停戰協定簽署後在日內瓦開始舉行大使級會談。經過中國政府的反覆交涉,美國政府不得不被迫取消了禁止中國學者出境的禁令,但仍然以「維護國家安全」為由設置種種障礙不讓他們回國。
1955年,錢學森發來兩封書信,邀請郭永懷回國。郭永懷毅然放棄了在國外的優越條件與待遇,攜家人於1956年11月回到了闊別16年的祖國。臨行前,郭永懷燒掉了他在美國期間積累下來的全部研究手稿和筆記,以免在過關時受到移民局的刁難,夫人李佩心疼萬分,郭永懷卻不以為然:「沒關係,知識都在科學家的腦袋中,他們拿不走。」
「作為新中國的一個普通科技工作者,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國早一天強大起來,永遠不再受人欺侮。」——郭永懷
郭永懷攜全家回國後受到了黨和政府及科技界的熱烈歡迎,毛澤東主席親自接見他和家人,中國科學院則安排他和錢學森一起工作,任中國科學院剛組建的力學研究所副所長,和錢學森、錢偉長一起投身於力學研究所的科技領導工作。
回國後對晚輩傾囊相授的郭永懷
在郭永懷的倡議和積極指導下,中國第一個有關爆炸力學的科學迅速制定出台,從而引導力學走上了與核武器試驗相結合的道路。同時,郭永懷還負責指導反潛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學和水洞力學等相關技術的研究工作。此外,在潛-地飛彈、地對空飛彈、氫氧火箭發動機和反飛彈系統的研究試驗中,他也作出了巨大貢獻。在對核裝置引爆方式的採用上,他提出了「爭取高的,準備低的,以先進的內爆法為主攻研究方向」。這一方案不僅為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投爆所採用,而且為整個第一代核武器的研製投爆一直沿用。
1960年7月,蘇聯政府照會中國政府決定撤走在華的核工業系統的全部專家,隨後又停止供應一切技術設備和資料。中國決定自行研製核武器,郭永懷擔任九院的副院長。此時的九院首要任務就是在一無圖紙,二無資料的情況下,迅速掌握原子彈的構造原理,開展原子彈的理論探索和研製工作。
在中科學力學研究所辦公室中的郭永懷
為了保密,1963年科研隊伍遷往海拔3000米以上青海馬蘭基地。那裡氣候變化無常,冬季天寒地凍,最低溫度零下40多攝氏度,經常飛沙走石,一年中有八九個月要穿棉衣,而且高原反應也使得包括郭永懷在內許多內地來的同志極為不適應。但就在這種條件極為艱苦的環境下,他還是每天一大早就趕到現場,了解裝配工作進展和系統聯試結果,一旦發現問題就及時研究處理。在將要進入正式試驗階段的那些日子裡,郭永懷每天都要忙十幾個小時,有時是通宵達旦,吃飯也是席地而坐邊研究邊吃。為了及時研究新情況,郭永懷頻繁往來於北京和基地之間,有人勸他少跑一些,他為了工作全然不顧。
那時候的郭永懷,身兼多職,他是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化學部學部委員、力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二機部九院副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物理系主任、國防科委空氣動力學專業組成員和空氣動力學研究院籌備組副組長、中國航空學會副理事長、「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十二年規劃」,擔任了力學專業副組長。他惜時如金,恨不得把每一分鐘都榨出來工作。一輛汽車是他的重要的代步工具,夜航飛機也是他喜愛的交通方式,當時負責「兩彈一星」工程的聶榮臻元帥曾經多次和郭永懷說,飛機不怎麼安全,最好坐火車。郭永懷回答說自己是研究航空工程的,自己不坐飛機,那中國的飛機怎麼發展?另外那時候坐飛機去北京只要幾個小時,但是火車要兩天,耗不起。
隨著兩彈一星項目的不斷推進,他身上的擔子也越來越重,當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研製工作於1965年9月再次啟動後,郭永懷又受命參與「東方紅」衛星本體及返回式衛星回地研究的組織領導工作。
在全體科研人員夜以繼日的忘我的努力下,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裝置爆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彈道飛彈飛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成功!當閃光火球和蘑菇狀煙雲冉冉升起時,全體測試人員一片沸騰,郭永懷卻癱軟在試驗現場,身邊工作人員趕忙把他架到臨時帳篷里的鐵皮床上,他太累了。
1968年12月初,在熱核武器與彈道飛彈結合試驗前,在青海基地的郭永懷發現一個重要數據,他急於趕回北京研究,但青海基地沒有飛機,需要趕到蘭州,那裡才有機場,他叫人趕緊聯繫飛機,同事們勸他:「晚上不安全,您就明天去吧。」郭永懷笑笑說:「晚上好,睡一覺就到了。」在蘭州換乘飛機的間隙里,他還認真地聽取了課題組人員的情況彙報。夜幕降臨了,郭永懷終於覺得能休息了,於是登上了飛往北京的伊爾-14小型客機——
中國郵政發行的郭永懷紀念郵票
附:伊爾-14型客機簡介:
伊爾-14型飛機是蘇聯伊留申設計局在伊爾一12型運輸機基礎上改進設計的活塞式雙發運輸機。1950年7月15日首次試飛,1954年底投入蘇聯民航航線使用。北約組織給它起的別名是「條簍」。
性能數據
乘員:機組3人+載員36人(最大)
長度:22.31米
翼展:31.7米
高度:7.8米
空重:1250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17500千克
發動機:兩台AⅢ-82T氣冷雙排星形活塞發動機,單台1900馬力。
經濟巡航飛行速度:358千米每小時
最大商載航程:3200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