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只有媽媽好?不一定

2019-11-29     暴娛

說到親密關係,有一句話流傳甚廣,那就是「再相愛的夫妻也有一千一百個想殺死對方的瞬間」。

兩個完全不一樣的個體克服各種差異在一起生活,的確是會產生很多難以負擔的情緒。如果在外要做一個情緒穩定的成年人,那麼更多的傷害就會傾倒向親密關係里的另一方。

鮑小姐(ID:baoyu_18)仔細想了一下,這種情況代換到親子關係里也是一樣的。只不過親子之間因為有血緣關係,會更加地剪不斷理還亂。

世上只有媽媽好,對有些家庭來說,真的不太成立。

張韶涵,被自己的舅舅汙衊成「不孝女」,父母告她棄養,形象事業大受影響。實際上她每個月都會給家裡錢,但父母總覺得不夠,想把她當搖錢樹。



蔡少芬,媽媽嗜賭成性,她出道後一直辛苦掙錢為母還賭債。沒想到母親反而越賭越凶,直到蔡少芬宣布實在無力為母償還,斷絕母女關係。



毛曉彤,正處於事業上升期,2歲就將她拋棄的生父突然跳出來要求她付贍養費,還鬧到電視台,信誓旦旦地說其主演的劇即將上映,她的團隊一定會給他錢。



許多的文學藝術作品也在親子關係上著墨,無論是今年大熱的電視劇《都挺好》還是電影《柔情史》《相愛相親》,都講述了並不算和諧的親子關係。

尤其是母女關係。母女或許因為都是女性,是男權社會中的弱勢群體,但成長的年代不同,身份地位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一致,會產生更多摩擦。


普利茲戲劇獎獲獎作品《晚安,媽媽》就探索了一個艱難的母女故事。

故事的開始即籠罩著一層陰雲,因為女兒清楚地告訴母親,自己即將自殺。

女兒為自己設置了死亡倒計時,要與母親共同度過生命的最後兩個鐘頭。

整理雜物,煮巧克力,換垃圾袋……

死亡在日常生活的一分一秒中靜靜到來,生命的力量卻在此時變得清晰熾烈,然後,轉瞬即逝。「當我有了這種感覺的時候,我就知道我到站了,我活夠了,我該下車了,我要下車。」

最後的這一句「晚安」,註定非同尋常……


(《晚安,媽媽》劇照 李晏 攝影)

1979年,《晚安,媽媽》在百老匯首演後獲得了成功,1983年獲得了普利茲獎,也成為了百老匯經典的保留劇目,翻譯成很多文字在世界各國上演,當然包括中國。

10月29日到11月3日,由祖紀妍導演,國家一級演員林蔭宇主演的話劇《晚安,媽媽》即將在鼓樓西劇場第三度演出。前兩輪都引發了觀眾的熱烈討論。


(《晚安,媽媽》劇照 李晏 攝影)

母女關係只是《晚安,媽媽》這部戲劇的起點。每一個人從這裡出發,到達的終點可能有無數個,或者根本沒有終點。

從起點出發的時候,人們可能會看到不同的景色。比如說,你看到的可能是父母之間沒有愛,卻堅守了一生的婚姻;也可能是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成長所造成的傷害,殘酷卻不得不面對;還可能是生與死——既然有一天我們都會死,那麼活著的意義和價值在哪裡?

總之,有太多的話題和思考能從《晚安,媽媽》中引申出來。

在這輪演出再度開始之前,鼓樓西劇場請到奇葩說辯手、知名情感博主花希,《晚安,媽媽》演員林蔭宇,《柔情史》導演楊明明,簡單心理CEO簡里里和話劇《晚安,媽媽》的主創聊了聊。


座談會上,花希提到了一個很多年輕人都會遇到的問題。人們常常被教育要學會包容、尊重,但落腳到現實,這些詞語又很難對生活產生任何積極的影響,該面對的問題依舊存在。

「好像我們這一代孩子,我們所有中國的孩子不太敢跟父母表達不滿意,我們不太敢討厭父母,但是我們討厭父母,很多時候是的。」花希說,「我們為什麼要把親子關係一定包裝成和諧的關係,親子關係有些時候就是非常不和諧。」

花希覺得,很多不和諧的親子關係落實到生活,就會變成我們對自己的厭惡。「因為我們在身上看到了自己父母的影子。」

有時候,花希會懊惱地發現自己處理問題的模式,簡直就是母親處理問題時的樣子。「在鏡子裡面發現我母親的那個瞬間,我很討厭自己,因為那是我最想要遠離。我為了離我討厭的東西遠一點,結果問題矛盾一爆發的時候,我變成那樣的人,我回到了我自己最熟悉的套路裡面的,那是我最崩潰的瞬間。」


花希


《晚安,媽媽》一劇中的母女關係也是這樣。她們在彼此身上看到了自己討厭的那一面,常常互相傷害,又因為丈夫、父親的拋棄,只能相依為命。

座談會嘉賓導演楊明明提到了她的電影《柔情史》,裡面也表現了不得不相依為命的感覺。因為在東方語境里,相依為命是珍貴的東西。

作為一個西方劇本,《晚安,媽媽》中的母女可能看起來過於冷漠了。但縱使是在崇尚個體自由與獨立的西方,兩個有血緣關係的女人,在經歷拋棄、失婚、精神疾病的折磨之時,仍然回歸到了抱團的狀態。

這也從側面表現著母女關係間的幽微。



楊明明


導演祖紀妍原本是做喜劇創作的,拿到這個嚴肅題材的時候曾感到很棘手。「這要怎麼做?」

後來,她發現劇本對她的衝擊一點一點地滲入日常創作生活,越是拒絕,越是想像,想像一個巨大的閣樓,裡面承載這個家庭所有的過去,所有的秘密……

「在這個家庭現在此時此刻這個女兒的一生,以及她生命最後兩個小時,當我這個意向一點點浮出水面的時候我覺得不行,我必須得做它。」祖紀妍說。


攝影:塔蘇


曾經執導過也演過《晚安,媽媽》中媽媽這一角色的演員林蔭宇提到,作為一個普利茲戲劇獎獲獎劇本,劇里想探討的不止是母女關係,它始終是回到人與人之間的疏離。同時,《晚安,媽媽》里的生死話題也不完全講自殺,而是講人的命運如何,以及人如何掌控命運。


導演祖紀妍

再回到最開始的命題,簡單心理的CEO簡里里則認為:「婚姻關係需要經營的,你和父母之間的關係,父母和子之間的關係,就是整個家庭需要不斷的學習和經營的。而且本來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簡里里

我們在傳統教育中,總是向外學習怎樣和人相處,但是其實親子、夫妻(戀人)等親密關係,其實也是需要學習經營的,甚至決定了我們和其他人相處的模式。

或許,我們都該去看看《晚安,媽媽》,才能真正明白最後主創和三位嘉賓達成的一致——愛與理解,是最好的療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ORyTtm4BMH2_cNUgTh-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