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江東的艱難戰事:孫策孫權周瑜先後出馬,歷時九年方獲成功

2020-09-11   小懶貓yen

原標題:穩定江東的艱難戰事:孫策孫權周瑜先後出馬,歷時九年方獲成功

孫權執掌江東初期,除了調整東吳的政治、軍事班底、穩定局勢、征討不服之外,「鎮撫山越」也是他集中精力處理的主要工作之一。之前的文章當中提到過一點:山越叛亂是一個比較嚴重的歷史遺留問題。山越人是戰國時期越國的後代,被楚國滅亡之後,僥倖存活下來的人四處逃亡,那些逃亡到山區定居下來的人,就被稱之為「山越人」,在秦漢時期也被稱之為「百越人」,主要散布在安徽、湖南、浙江、福建等地的山區地帶。

山越人利用有利地形,進行農業生產,保障了自給自足。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學會了鑄造兵器,構建防禦壁壘,組建了自己的武裝力量。長期的山地生活,也使他們養成了彪悍的性情和體格,經常下山進行搶掠,嚴重影響當地局勢。據史料中的記載,從東漢的漢武帝時期開始,地方官府就不斷地出兵鎮壓山越叛亂。但是山越人憑藉著山地的優勢依險據守,使得官軍的鎮壓收效甚微。到了東漢末年,時局動盪、狼煙四起,地方官吏趁機壓榨窮苦大眾。許多不堪重負的人也逃亡到了山區,加入了山越人的勢力,跟他們共同對抗官府。

根據《三國志》當中的記載:孫策進駐江東之後,就曾對山越人的叛亂進行過集中的軍事鎮壓。孫權接掌江東初期,也相應的繼續進行了大範圍的軍事行動,但是總得來說效果不算很突出,只是暫時壓制住了山越人,使他們不敢妄動。此後,山越人的復動,致使孫權征剿江夏行動的失敗,使他清醒地認識到:不徹底解決山越人的問題,沒有辦法集中精力對外用兵。所以,從建安八年開始,他就將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鎮撫山越上面,直到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才得以徹底解決了江東境內的山越問題。

關於孫權鎮撫山越的軍事行動,史料上並沒有太多詳盡的記載,不過其中麻、保二屯的山越平復行動卻格外引人注目,因為針對於這一處的平復行動就進行了三次。據史料上的考證得知:麻、保二屯,位於揚州丹陽郡春谷縣沿江一帶的山區。這裡依山傍水、地勢險峻,當時的山越活動頻繁且規模也很大。

第一次平復行動發生在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根據《三國志太史慈傳》中的記載:太史慈跟隨孫策一起平討麻、保一帶的賊寇(嘗從策討麻、保賊),賊寇兵卒立在軍營中的緣樓上咒罵(賊於屯裡緣樓上行詈),手扶著緣樓的橫樑(以手持樓棼),太史慈張弓搭箭射向賊人(慈引弓射之),正好將賊人的手釘在了樑上(矢貫手著棼),己方的上萬士兵無不稱好(圍外萬人莫不稱善)。這是太史慈剛歸附孫策不久,就參加的一次重要軍事行動,當時出動的軍隊至少在萬人以上,並且有孫策親自帶隊,這也說明當時這一地區的山越叛亂確實比較猖獗。

第二次平復行動發生在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到建安九年(公元204年)之間。根據《三國志凌統傳》中的記載:凌統跟隨孫權平叛山賊(後從擊山賊),孫權平定了保屯的賊人就返回了(權破保屯先還),此時還剩下麻屯的一萬多賊寇(余麻屯萬人),凌統率領張異等人圍攻賊寇(統與督張異等留攻圍之),取得了最終的勝利(遂大破之)。

在征討江夏的過程中,破賊校尉凌操戰死,十五歲的凌統被孫權提升為別部司馬、領破賊都尉,接手了凌操的兵馬。在江夏行動失敗,返回的過程中,跟隨孫權平復了麻、保地區的山越叛亂。雖然這次行動大勝而歸,但是不夠徹底,要不然也不會有第三次平復行動了。

為什麼說這個事件發生在建安八年到九年之間呢?因為既然孫權親自領軍出征,說明他對這次征討行動非常重視。既然如此重視那為什麼打到一半就走了呢?這只能說明這期間應該是發生了對他來說更為重要的事情。而根據《三國志》中的記載,孫權的弟弟,時任丹陽太守的孫翊就是在這一時段被害的。所以,這次平復行動發生的時間應該就在這一時段。

第三次平復行動發生在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據《三國志周瑜傳》中的記載:十一年,周瑜率領孫瑜等人征討麻、保二屯(督孫瑜等討麻、保二屯),斬首了賊寇的首領(梟其渠帥),抓獲俘虜一萬多人(囚俘萬餘口)。這在《三國志孫瑜傳》中也有相應的記載:十一年,孫瑜跟隨周瑜一同征討麻、保一帶的賊寇(與周瑜共討麻、保二屯),大獲全勝(破之)。

麻、保一帶的山越叛亂,歷經了孫策、孫權、周瑜等人的三次征剿,最終得到平定。這足以說明這一地區的叛亂猖獗程度和江東政權對這一地區的重視程度,所以,對這一段的記載才格外的引人注目。

參考書籍:《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