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 | 江淮奇地,神魔奇書

2019-05-23   華夏雲集
淮安 | 江淮奇地,神魔奇書

去一座城市之前,總會習慣性地先設想一種體驗方式。比如文藝之城廈門,行走是對它最高的禮遇,也只有行走才能發現這座城市深入骨髓的文藝氣息;又比如,唯足球與美食不可辜負的延邊州,尋味之旅當然不可錯過;像民謠之都寂寞的蘭州,又怎麼能少得了在甘南路上的酒吧體會夜晚溫暖的醉酒。而這一次的淮安之旅,我決定用一本神魔奇書來體驗這個16世紀的江淮奇地。

文 | 蒲亮


奇地淮安城

16世紀是一個「群魔亂舞」的時代。

在歐洲,科學開始萌芽,哥白尼發表日心說,並出版了《天梯運行論》,伽利略在比薩斜塔完成了鐵球實驗,教會的教條主義受到衝擊。科學的發展促進了航海技術的提升,葡萄牙人麥哲倫為西班牙政府效力探險,他的船隊完成環繞航行地球。隨後,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艦隻駛入亞洲和美洲搶占殖民地,葡萄牙人就是在此時獲得了在中國澳門的居住權。

在亞洲,日本進入安士桃山時代,織田信長控制了日本天皇,挾天子以令諸侯。實力日增的日本入侵朝鮮,企圖征服中國。但經張居正改革後的明帝國實力強勁,擊敗了日本,確定了16世紀的東亞霸權。

除了戰爭與政治,16世紀還是文藝復興的鼎盛時期,也是中國啟蒙思想開始的時期。這一時期,中國市井文化達到了巔峰。市井文化也叫市民文化,源於商品經濟繁榮,於是逐漸興起市民階層,市民文化也隨之興起。而當時市井文化的代表之一,便是這座江淮古城,淮安。

淮安依偎著京杭大運河和里運河,地處淮河下游最開闊處,成為「九省通衢、七省咽喉」,素有「壯麗東南第一州」的美譽。15世紀末16世紀初,淮安迎來了改變它的兩次機遇:明朝永樂年間在淮安設立管轄整個運河漕運的總督漕運衙門,與漕運相關的河道、鹽務等有權有錢的部門也相繼在淮落戶;弘治年間,身為戶部尚書的淮安人葉琪奏請鹽務改革,從向邊關輸送糧草的「開中法」變為直接繳納銀兩,大量鹽商攜款蜂擁至淮安。衙門與鹽商等相關行業相互作用,淮安頓時成為當時最炙手可熱的大城市,被譽為運河名都。

淮安儼然今天的北上廣,大量流動人口集聚淮安,南來北往的達官貴人、巨商大賈和文人墨客帶來了燦爛的文化。道觀廟宇大量的修建,各地的書籍、繪畫、戲劇也被帶到了這裡,這些文學作品裡不僅記錄了琴棋書畫,還有各種奇聞異事、神怪傳說。

在這座城市裡,紫極宮裡的壁畫「猴戲馬圖」,提前給孫悟空準備好了官職「弼馬溫」;文通塔里已供奉了317年的旃檀供的佛像提前給唐僧準備好了取經成功的封號「旃檀功德佛」;甚至,更為孫悟空準備好了救兵,盱眙泗州城的小張太子。

一切都已經安排好了,就等那個人出現。

奇人吳承恩

在淮安,要尋找這座古城曾經的繁華和神奇,一定要到河下古鎮。

位於淮安市淮安區西北邊緣的河下古鎮有2500年以上的歷史,因運河而興,因運河而衰。明清兩代這裡是鹽的集散地,南船北馬的交通中樞,商賈雲集,人文薈萃,處於南北交往的中心地位。河下每一條街巷,每一座橋樑,都有豐富的傳說故事。

時至今日,這些街巷還保留著原生態的民居狀態。夏日的午後,生活在這裡的老人坐在門口納涼,隨便一問「吳承恩故居怎麼走」,老人們便激動地用江淮官話七嘴八舌地指路,完全不管問路者能否聽懂。

在河下古鎮的打銅巷,有一座古樸典雅的青磚小院。1506年,奇人吳承恩就誕生於此。吳承恩的父親是個小生意人,祖上數代單傳,高祖吳鼎,曾祖吳銘,祖父吳貞,父親吳銳,都是單字取名。1506年正值明朝正德元年,45歲得子的吳銳打破了家族取名傳統,給兒子取名吳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讀書做官,上承皇恩,下澤黎民,做一個青史留名的忠臣。

吳承恩是個神童,文名遠揚,17歲就中了秀才,「金陵四大家」之一寶應朱應登認為他「可盡讀天下書」,還將家中藏書的近半贈於吳承恩,可謂少年得志。但是,對於想走科舉之路的吳承恩而言,他多了很多「屠龍技」,善書、善畫、善弈、善詩文。年幼即好奇聞的他,「在童子社學時,每偷市野言稗史……私求隱處讀之。」成年後,他還寫了一部志怪小說《禹鼎志》。

志得意滿多才多藝的吳承恩,卻在接下來的近三十年里屢考屢敗,成了一名老秀才,最後不得已進了南京國子監當了一名貢生。直到60多歲才謀得長興縣丞職位,「縣丞」名義上是八品官,實際上只管一些瑣事,是個副差雜職,這絕非他所甘心情願,也不副他的所學。看不慣官場惡習,不擅為官之道,又放不下名士派頭,結果自然是到處碰壁,不久,吳承恩就拂袖而去。

大約在隆慶四年(1570年),吳承恩回到家鄉淮安,以後再沒出外奔走,在他生命的最後十幾年中,他從仕途宦海的炎涼中解脫出來,在射陽簃中潛心創作並完成了百回本的長篇神怪小說《西遊記》。

奇書《西遊記》

唐僧取經的故事自古有之,孫悟空、齊天大聖的故事在中國大地一代代傳播。沒有吳承恩,依然會有西遊故事,但絕不是今天讓我們心動追捧的《西遊記》。

少年時代的吳承恩,喜歡聽老人們講述淮河水神和僧伽大聖的故事。淮安地處淮河下游,淮河水神傳說是一隻力大無比的神猴,名叫無支祈,因為在淮河興風作浪,阻撓大禹治水,被大禹壓在洪澤(今淮安境內)龜山下。根據魯迅先生的考證,無支祈正是《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原型。至今,洪澤仍有支祁井等遺蹟。

自五代、宋元以來,人們將唐僧去印度取經的故事編成戲曲、話本,繪成圖畫,並不斷加工、補充。及至吳承恩創作《西遊記》時,已有元末明初的話本《西遊記》和元代雜劇《唐三藏西天取經》等幾種不同版本傳世,均收錄在《永樂大典》中。為此,吳承恩專程前往南京,通過朋友幫忙,請國子監的太學生抄錄其中內容。這次歷時月余的南京之行,對於吳承恩創作《西遊記》至關重要。吳承恩將這些素材以及神魔故事、淮安地方傳說糅合起來,創作了百回本《西遊記》。

今天我們翻開《西遊記》,也可在其中尋覓到諸多淮安元素的影子。

淮安市《西遊記》研究會會長劉懷玉舉例說,吳承恩將孫悟空取了個「弼馬溫」的別號,也源於家鄉的壁畫。劉懷玉說,據《淮安府志》等文獻記載,宋代大畫家李公麟在淮安城西南萬柳池中畫了一幅壁畫,畫面上有猴子和馬,猴子或戲耍,或騎到馬背上吆喝著馬。馬受了驚,到處亂跑。畫上還有蘇東坡作的題贊,「蘇門六君子」之一的陳師道所作的詩,題為《猴馬》。吳承恩把源遠流長的「猴子宜馬」文化藝術化了,總結為「弼(避)馬溫」。

淮安歷史悠久,城內庵觀寺廟很多,有的供佛,有的奉道,有的祀水神,有的祀靈怪。特別是明代中葉以後,佛道大興,修建了大批的廟宇。吳承恩寫作《西遊記》都是以這些現實的寺廟作為基礎的。先以道教的庵觀為例,吳承恩家西邊不遠的茶巷中有一座天興觀,據《梓里待征錄》記載,該觀建於唐貞觀年間,棟樑均系楠木。後殿祀三官,丈六金身,手執碧玉圭。中懸溫石琉璃燈,有丈余長,為明嘉靖年間置。中殿祀雷神,前殿祀真武,前門祀靈官。此觀基址古稱七泉山,相傳地面還有七口井。如此場景,便是吳承恩描寫道觀時可以直接臨摹的地方;城內西部有一條太清觀街,因街上有一座太清觀而得名。太清觀原系唐代的白鶴觀,宋大中祥符年間改名天慶觀,元朝改名玄妙觀。明朝管理一府道教事務的道紀司就曾設在這裡。當時觀內有東西廊廡,繪以群仙、諸星、天地、水府之像,「金碧炳耀,鐘鼓鏗鍧,為具瞻於一郡」。這些壁畫為吳承恩描繪天上諸仙、水府龍宮增添了不少感性知識。 劉懷玉說,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讓《西遊記》這部小說具有了鮮明的淮安地方特色。

近年來,淮安也充分挖掘西遊記文化底蘊,目前建有西遊記文旅區、博物館、主題公園等系列場館。此前,淮安市檢察院還以西遊記情節為載體,設計「齊天大聖」等動漫人物形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向中小學生講述法律知識。淮安西遊記博覽館名譽館長蔡鐵鷹認為,《西遊記》是淮安人的財富,弘揚西遊文化要抓住其精神內涵。「西遊文化最重要的東西,並不是孫悟空、豬八戒,他們只是載體,是一個表現形式,最核心的精神內核是——執著信念,追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