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殼山核桃三種繁殖方式結合起來,苗木繁殖數量和質量顯著提高

2020-02-17   稻荷藝文

薄殼山核桃又被稱之為美國山核桃,隸屬胡桃科。國內品種主要從美國和墨西哥引進,種植範圍較廣,分布於江蘇、福建、北京等多個地區。薄殼山核桃作為著名乾果擁有豐富營養,可以用作炒食、生食,也可以作為榨油原料,核桃樹則是一種優質木材,具有緻密紋理和堅固特性,不僅可以作為軍工、建築材料,也能作為行道樹觀賞,可以得到充分利用。薄殼山核桃的價值逐步被更多人熟知,市場需求也逐漸增加,促使多地開始實施規模化繁殖。



薄殼山核桃繁殖技術主要包含露地播種繁殖、根段扦插繁殖和砧木嫁接繁殖三類。但由於各地地質條件存在一定差異。筆者調研發現可結合薄殼山核桃幼苗特性,先通過露地播種繁殖篩選優良品種,然後通過根斷扦插和砧木嫁接快速繁殖,促使良種優良品性得到保留,同時促進苗木快速生長,繼而使苗木成活率和質量得到提高。現將薄殼山核桃繁殖技術介紹如下,希望對農戶發展薄殼山核桃有一定的幫助。

一、露地播種繁殖

1.整地準備

作為深根性樹種,薄殼山核桃需要在土層厚、排水好、水肥保持性強的位置種植。苗圃土壤情況適合,還要選擇地勢平坦、陽光足位置播種。在初冬季節進行土壤深耕,具體 12 月下旬深耕 40厘米,利用冬季溫度將土壤中的病菌、害蟲殺滅。在春季播種前進行細耕,同時為改善土壤肥力和對地下害蟲進行殺滅,在土壤中施加 3千克/公頃 的 5% 辛硫酸顆粒劑、3000~4000千克/公頃腐熟糞、100千克/公頃 復合肥、80千克/hm 2 餅肥。為預防立枯病,需要將 15~20千克/公頃硫酸亞鐵與 20 倍的細土混合,在苗床均勻播撒。整地需做到保持南北走向,床寬和長分別為70厘米和50米,高25厘米,中間設置30厘米步道。整理後應確認無碎、雜土,並且四周完成排水溝設置,保證不會出現積水問題。

核桃苗


2. 種子處理

針對引進的種子,需要選擇表皮黃褐色的種子,確保果仁飽滿,保證發芽率。按照重量對種子進行分級,可以劃分為 7克以上、5~7克之間,5克以下種子淘汰,保證出苗率的同時,使苗木整齊度得到提高。種子儲藏採用與乾淨清水沙混合的方式,底層沙厚 10~15厘米,按照一層種一層沙方式混合,頂部覆蓋 5~10厘米 厚沙,中間插玉米杆加強透氣。播種前在水中浸泡5~6天,期間每 2 天進行一次換水,達到醒種目的。利用 0.5%高猛酸鉀浸泡種子約 2小時,可以使種子得到消毒處理。撈出後採用沙床覆蓋,需要澆透水後覆蓋薄膜,將四周壓緊後催芽。發現頂層沙干、白,需要適當補水。沙床高不超 30厘米,以免底層種子霉變。在20~30天左右,首批種子開裂、露白後可以播種。反覆催芽,將壞種子去除,確保培根長符合要求。

3.播種方式

種子分批播種需要間隔 7天 左右,行距為 30厘米,株距為25厘米。應保證縫合線垂直地面,露白位置應偏向一側,避免朝下。覆蓋 4~5厘米 土後,可以加蓋拱棚促進出苗。發芽期需加強灌溉,並保證排水良好,做到少量多次灌溉。在春季土壤溫度超出 25℃後,需要將棚去除。結合地區氣候條件,可以採用冬季直播地膜、春季催芽直播、大棚培育等不同方式,播種時間存在差異。從苗圃培育情況來看,大棚培育方式可以使苗木保持良好長勢,其次為催芽直播,需要分別在 4 月初和 4 月中旬播種,出苗時間分別為 4 月中上旬和 5 月中旬。


核桃苗


4.苗期管理

採用大棚培育方式,出苗後需要在中午時段將兩側薄膜打開加強換氣,使棚內溫度得到降低。在適宜溫度應做到及時拆棚,避免苗木被灼傷。

在苗木生長階段,還應加強鬆土除草,避免苗木受草害影響。通過及早除草,能夠避免幼苗與雜草爭奪光照和肥料。除草以灌溉後人進入不粘腳為標準,同時應確保苗木根系不受損傷。

薄殼山核桃對水分較為敏感,還要結合各個時期要求加強灌溉管理。種子通常在 4 月份發芽,春季乾旱,還應做到 5~7天灌溉一次。在幼苗子葉完全展開後,苗木將進入旺盛生長階段,應做到每 10天 灌溉一次,將水澆透。夏季溫度較高。水分蒸發量較大,還應做到 3~5天 灌溉一次,並且禁止在中午溫度較高時灌溉,以免幼苗受損。雨季則應加強排水,及時對苗床進行鞏固。

在 5~7 月之間,為滿足苗木快速生長需求還應追施氮肥,做到多次施加 75~150千克/公頃。8 月份需要施加磷鉀肥,同時停止施加氮肥,在促進根系和木干生長的同時,避免苗木發生凍害。在第二年 4~6 月,每個月需要施加150~300千克公頃氮肥。

苗木生長期間,還應加強病蟲害防治。從幼苗葉片長出 2~4 片後,需要採用甲基托布津 800 倍液噴施葉片,前後兩次需要間隔 15天。薄殼山核桃容易發生金龜子等蟲害,還應在 6 月蟲害高發之前向葉面噴施 1500 倍的 0.4% 敵百蟲。


核桃實生苗


二、根段扦插繁殖

在 4 月下旬苗木陸續出土後,為實現繁殖材料充分利用,採用根段扦插繁殖方式扦插。期間通過地膜覆蓋和田間管理,可達89.6% 的成活率,繁殖的苗木高度在 32~46厘米 範圍內,擁有發達側根,可以用於規模化種植。

1.截根方法

採用根段扦插繁殖技術,需要在 7 月中下旬截根。此時苗木根系還未達到木質化程度,可以利用鍬從一側 15~20厘米 位置斜向下切斷主根,保持 45°角從表土下 10~15厘米截根。為促進根系恢復,需要做到及時灌水,使根系與土壤緊密結合。而扦插時間多選擇初冬至 3 月,需要將根剪成 10~15厘米,粗根適當縮短,細根適當延長。整地後需要開 10~15厘米 溝,保持30~40厘米 溝距。按照斜 45°將根放在溝中,需要使根與根保持15厘米 距離,禁止上下顛倒放置。覆土應保證根頂部與土保持3厘米 距離,然後覆蓋地膜促進根系生長。


核桃苗根系


2.移栽管理

根段扦插繁殖出的苗木在苗期管理方面與實生苗相同,隨後在移栽過程中需要加強管理。移栽前應進行整地挖穴,選擇眼光、水源充足的地塊,保證土層深厚、疏鬆,適宜栽種薄殼山核桃。在春季完成深耕細作後,按照 1米×1米株行距挖穴,寬深需要達到 60厘米,做到將表層土與心土分開。起苗時應做到深挖深起,根系應保持完整,長在 40厘米 以上。按照 50株 / 捆利用雙吉爾 ~GGR6 號溶液泥漿蘸濕,溶液濃度在 100~200毫克/千克 之間,接觸時間在 5~30秒以內,達到促生根和保濕作用。

利用編織袋將苗木包裹好後,及時運輸到定植地點。

栽種前需要在土壤中拌入 10千克 有機肥和 0.25~0.5千克 鈣鎂磷肥,做到均勻混合。苗木只保留 20厘米 主根,其餘均可截斷,並在傷處塗抹藥物防止感染,截斷的根可以包好用於後續根段扦插繁殖。定植過程中需要將苗木扶正,避免根系與土壤中的肥料直接接觸。覆土後需要做到壓實,之後將水澆築。在苗木生長期間,還應加強撫育,做到精細化管理,保證苗木健康生長。



三、砧木嫁接繁殖

經過播種育苗,種植的薄殼山核桃發芽率能夠達到96.4%。生長 1 年後實生苗能夠達到 60厘米高,為加快繁殖,實現定植建園,篩選其中長勢良好品種進行砧木嫁接繁殖。結合繁殖經驗可知,薄殼山核桃繁殖可以在夏季採用方塊芽接和劈接方式實施砧木嫁接繁殖,在保證成活率的同時,簡化繁殖操作,滿足規模化生產需要

1.材料準備

在芽接過程中,需要將地徑 0.8~1.5厘米的兩年生幼苗當成是砧木。母樹應為良種,多年結果,無病蟲害,並且枝幹健壯,長勢較好,能夠用於接穗。採用芽接方式可以現采現接,但劈接需要在初冬季節進行接穗採集,應裁剪為 30~50厘米長,然後以溫度在 90~100℃的蠟進行封存。為避免芽體被燙傷,還應控制蘸蠟時長。將處理好的接穗放入紙箱後,需要在 2~5℃溫度條件下存放。在規模化種植中,可以建設地窖使接穗壽命得到適當延長。直至砧木萌動,在 25~30℃溫度條件下,可以進行嫁接,以免溫度過低影響愈傷組織發育,同時避免溫度過高樹液流動過快,繼而使嫁接成活率得到提高。


核桃嫁接


2.嫁接操作

採用芽接方式,需要從 8 月中下旬開始嫁接,不能超過 9月上旬。嫁接時應選擇連續晴天,早晨從母樹冠外圍上部選擇發育飽滿枝條,僅對葉柄進行保留。將採集到材料放到水中,用濕布覆蓋。嫁接時需要在距離砧木 10~20厘米 位置橫向劃刀,深度達到木質部。刀具為雙刀刃,刀刃間距2~3厘米。

結合芽粗度,需要在適合高度上嫁接,通常在砧木苗之下的部位。由上至下撕下砧木韌皮後,將形成方形口。在用於嫁接的接穗上刻同等面積方塊後,應確認芽的韌皮部組織得到了完整保留,然後迅速進行接口整齊對接,不齊可以利用刀進行修整。按照從下到上順序對嫁接膜進行捆綁後,應保證葉柄和芽出露,確保傷口密閉。

在芽接位置,需要將上下枝葉去除,確保周圍 30厘米 內通風、光照良好。在 7~10天 後需要確認嫁接成活率,嫁接位置發黑說明失敗,需要選擇新的位置嫁接。

在芽接成活效果不理想的情況下,可以採用劈接方式進行補充。在 4 月中下旬可以利用嫁接刀從接穗芽側下 3~5厘米 位置切入,需要達到木質部後向下沿著中軸平行方向切削,留下3厘米 切面。將接穗切削成 1厘米 斜面後,可以在距離地面 5~10厘米位置的砧木光滑位置進行剪砧,完成平面切削。在平整一側進行切削,可以使形成層出露。在切口位置插入接穗長削麵,應做到對準插入,並直至底部。按照從下向上順序利用塑料薄膜帶綁紮後,應試切口露一線。在接穗與砧木擁有粗度差異的情況下,需要在一側將形成層對準。



3.接後管理

完成嫁接後,需要加強管理,保證苗木快速發育。芽接後應做到當年不剪砧木,在接芽並未萌發的情況下,半成苗可以帶芽過冬。越冬後,需要在樹液快速流動前進行剪砧,高度在嫁接位置上 2厘米 處。針對在砧木上萌發的嫩枝和幼芽,需要及時去除,以免與接芽競爭營養。

每隔 20~30天,需要根據下雨情況施加肥料。7 月底之前,每次施加 300~450千克/公頃氮肥,之後施加 2~3 次磷鉀肥,應加強施肥量控制,在促進生長的同時,避免徒長。

在中耕階段,需要加強除草。日常應加強觀察,在嫁接枝條長20~30厘米後,需要利用1.3米長竹竿及時設置護樁,將枝條綁在護樁上,以免枝條折斷。

採用劈接方式的,在嫁接 2~3周後需要確認成活情況,應做到及時鬆綁苗木,避免生長受到影響。劈接後萌發的枝條同樣需要加強保護,以免因風雨襲擊而被折斷。

結合苗木生長時期,應加強灌溉管理,做到少量多次灌溉,促進苗木枝葉生長。在秋季多雨季節,還應做到及時排水。生長旺盛期還應做到及時補施化肥,使苗木生長粗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