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因為疫情藝術家被曝光,畫150張神秘畫作上熱搜,這才是後浪

2020-05-27     生活愛著阿梅

原標題:又因為疫情藝術家被曝光,畫150張神秘畫作上熱搜,這才是後浪

湖南小伙疫情宅家,在牆上畫150張神秘畫作上熱搜,網友:這才是後浪!

在湖南省瀏陽市,有一個村莊,叫做道吾村。

平平無奇的道吾村,最近上了熱搜。

因為有一個人,用一支筆,在道吾村242號的一面牆上,臨摹了150幅世界名畫!

這些油畫,你一眼就能認出來!這是《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雖然是畫在牆壁上,但是油畫的質感卻並未有絲毫的損傷。

回眸的眼神,依然是那麼意味悠長。

這是《阿曼德·盧蘭的肖像》,用天藍色來打底,明黃色的衣著會更顯得耀眼。

深藍的紳士禮帽,與嘴邊不羈的兩撇鬍子,形成了一種對比。

這是《Young Woman in a Blue Blouse》,金色的披肩發前,是一張有活力的臉,閃耀的藍色眼眸,是一雙能洞穿世事的眼。

以上這些畫,你可能全都見過,都是世界著名油畫。

畫下這些畫的人,是青島科技大學一名大四的應屆生。他叫做劉志文,今年22歲。

「原本打算過完年,就回學校忙畢業設計,因為趕上了疫情,憑空多出了四個月的假期。」

繪畫,高度依賴於自律,一日不練就會生疏。

「 因為特殊時期無法返校,宅在家怕生疏想練練手,就想著在自己家附近的石壁牆上,臨摹一些肖像油畫。」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劉志文沒有想到,原本只是練練手的畫作,卻意外火上了微博熱搜。

還有很多媒體慕名前來要採訪他,他顯得有點受寵若驚。

「也沒什麼奇妙構思,就是根據這個牆面的質感,結合自己喜歡的畫家,臨摹了莫迪利安尼、畢卡索等大師的畫作,這些畫以抽象畫居多。」

劉志文因此被網友稱為:「現代畢卡索!」

這是《Untitled》,扭曲的人臉,具有後現代抽象主義的畫風。

這是《安格爾·巴爾塔扎爾_5》,張大的嘴巴,透露出了人物內心的驚恐。

鮮紅色的背景,則有一種超現實主義的風格。

這是《Portrait of D. M.》,禮帽透露了這位女士的階級,綠色的背景突出了人物主體。

這麼多畫作中,劉志文畫的第一幅畫,是這幅《吹笛子的少年》。這是法國印象派畫家愛德華·馬奈,於1866年創作完成的,一幅布面油畫作品,描繪了衛軍樂隊年輕的士兵,正在吹短笛的場景。

「愛德華·馬奈,對我的畫風影響很大,他的所有畫作中,我最喜歡這一副,這個畫其實很講究的,畫中沒有陰影,沒有視平線,沒有輪廓線,以最小限度的主體層次來作畫,否定了三度空間的深遠感,算是印象派歷史上的一次創新。

這幅畫算是我對愛德華·馬奈的一種致敬吧。」

牆面作畫,困難很多。

「前十幾幅畫都有一種水泥的粗糲感,那是因為水泥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在這樣的牆面上作畫,對顏料的塗抹是一種極大的考驗。」

在剛開始作畫的時候,劉志文為了彌補凹凸不平的牆面,費了很大勁用顏料來抹勻。

「畫了幾十幅以後有一些經驗了,就是我會在這個水泥牆上,用那個鐵鏟子把那個顆粒去掉,然後再去畫。」

這樣做保證了,畫面的平整與顏料的均勻。

畫每一幅畫,大概需要3個小時左右。劉志文常常從早上畫到中午,中午的陽光毒辣,牆面反射的光頗為刺眼。

「中午是沒辦法畫的,對眼睛傷害太大了,我會休息一下,等到下午2點再開始畫,一畫就畫到傍晚。」

經過長達四個月的堅持和努力,劉志文最終在牆面上臨摹了150幅油畫。

這一個原本平平無奇的小鄉村,第一次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打卡聖地」。

劉志文剛開始產生畫油畫念頭的時候,遭到了一些反對。

有人說他瞎折騰,有人說他年紀輕,思維有點「天馬行空。」

「可能大家也不懂欣賞這些油畫,你跟村裡的老人說什麼愛德華·馬奈,他們也不會理解,

但是我相信只要我畫出來就有人看,有人看,就有人欣賞和理解。」

「不都說藝術改變鄉村嗎?我雖勢單力薄,但也想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劉志文的人生字典里,從來沒有放棄兩個字。

要麼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這就是他的人生信條。

畫完150幅油畫之後,這面牆成為了村裡聞名的打卡聖地。

附近的年輕人開車跑過來,只為了在這面牆前面拍一張照片。

劉志文的油畫牆,似乎淪為了「背景牆」。但是他卻很看得開。

「藝術不是說,我畫了一幅油畫,裝裱在一個框框里讓人仰望的。

那不叫藝術,藝術就應該接地氣,就應該在我們身邊,成為一道讓人愉悅的風景」

在這幅油畫牆的小角落裡,劉志文還藏了一個彩蛋。

「這是長沙血液中心的吉祥物,我去這裡獻過血,疫情期間,聽說這些血液幫助了很多人,我就畫了這四幅吉祥物紀念一下。」

勿以善小而不為,生活中一個小小的舉動,可能都會成為他人的火炬。

生活中的劉志文,是一個低調的大男孩。

「我比較愛寫毛筆字,藝術都是共通的,西方的油畫,中國的毛筆字,它們的碰撞會帶給我新的靈感。」

劉志文也會經常會去參加一些,配電箱的繪畫工作。

給道路上的配電箱,井蓋,都畫上彩色的畫,能讓人在灰色的生活中,尋覓到一點亮色。

「能用自己的特長為城市建設出一份力,特別有價值和意義。」

前段時間,《後浪》刷屏,這引出來一個問題:什麼是後浪?

生於1998年的劉志文說:「後浪不一定需要,在某個領域取得巨大的成就,後浪是,有一份光,就發一份光。」

儘管微弱,姿態卻恣意。

如果不是這次意外上了熱搜,劉志文會是隱藏在,中國千千萬萬青年人中,最普通的一張面孔。

「我其實什麼也沒做,只不過是用自己的專業,為美麗鄉村出一份薄弱的力量而已。」

在劉志文身上,我們看到了什麼是真正的後浪。那就是憑藉一己之力,讓湖南省道吾村這個毫無存在感的地方,第一次出現在熱搜上。

前有山東省東頭村,後有湖南省劉志文。

作為中國當代青年人,他們始終相信:

「繪畫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改變鄉村的力量。」

一個人的力量雖然微弱,但只要團結起來也能聚沙成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OEu5V3IBd4Bm1__Yu8W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