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最近的追劇/綜體驗,我就想嘆氣。
原因無他。
只因近期入手的三隻潛力股,統統翻車。
《乘風破浪的姐姐》從誓要打破審美規則、突破年齡焦慮的光芒萬丈,逐漸回歸常規選秀的平庸。
節目觀感的滑坡,尚屬次要。
關鍵是,文案極力標榜的「女性價值」也淪為一層松垮皮囊,一扯就掉;
顧佳接手茶廠、王漫妮慘遭海王騙心、鍾曉芹與前夫的甜蜜二三事。
三大女主輪番上陣,熱搜一天一個樣。
但比起開播時的真情實感,《三十而已》如今更像一盤精心裝點的雞肋。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緊隨其後的,還有早前入股的《二十不惑》。
點開第一集,歡樂鬧騰的宿舍小劇場和撲面而來的青春朝氣。
讓人忍不住雙手托腮,擺好姨母笑的追劇姿勢,靜靜觀賞。
只可惜,快樂的時光總是如此短暫。
隨著劇情的漸進,本劇的短板暴露無遺:
標籤化的人設、簡單粗暴的人物塑造、形散神也散的劇情、難掩的瑪麗蘇光環。
總而言之,又跑偏了。
話雖如此,這部劇至少保留了不少閃光點,值得一聊。
最初吸引我的,其實是《二十不惑》的 切入視角。
以往,國產青春劇傾向於把主戰場放在高中。
諸如《小歡喜》《少年派》《最好的我們》等劇。
「狗血與撒糖齊飛」、「學渣逆襲」、「原生家庭的拉鋸戰」。
在不間斷的轟炸下,這些萬金油套路對於國內的忠實觀眾而言,新鮮感全無。
因此,不得不承認,國產劇的新鮮血液越來越稀缺。
在此語境下,《二十不惑》這部聚焦 准畢業生日常的校園青春劇,來的正是時候。
順著這條脈絡,我們不難挖掘本劇在其他層面的價值貢獻。
比如, 本劇對於校園生活的如實還原。
學霸也好,學渣也罷。
任何大學生的人際網絡,都有同一個起點——宿舍。
在我看來,這是個相當奇妙的場合。
不同於現實生活中無限接近於「北京摺疊」、「上海摺疊」的階層壁壘。
一旦踏進這裡,階級、地域、家世背景,這些社會標籤都會變得若隱若現。
順便介紹下主角。
姜小果(卜冠今飾),精打細算的「貧民窟女孩」。
最窘迫時,傾家蕩產才堪堪湊齊換部新手機的費用。
段家寶(董思怡飾),心思單純、熱衷追星的富二代。
為了討好偶遇的同好,可謂花錢如流水。
請客、刷卡、送周邊,從不心疼。
羅艷(李庚希飾),表面上是個二次元廢宅。
背地裡,卻是個隱形富婆。
一來,她出身於典型的中產精英家庭。
二來,她還是本地土著,占據主場優勢。
無需刻苦打拚,她生來就是坐擁多套房產的人生贏家。
不誇張地說,劇中的女生宿舍相當於微縮版的階層金字塔。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為了攢錢買手機,小果幾乎是傾其所有。
存款清零、快遞退貨,最後就連飯卡和公交卡也退了。
囊中羞澀的她一邊蹭飯,一邊提醒家寶下次別忘了用上優惠券。
對方卻無所謂地表示,「五十塊我還考慮一下。」
往近了看,這是兩人消費觀念的差異;
往遠了看,這就是無處不在的階級落差——
你在乎的東西,在我眼中不值一提。
然而, 階級差異造就的距離感抵不過真摯情感。
她們依然可以毫無芥蒂地相處、共享成長的煩惱與樂趣。
友情面前,人人平等。
這是唯有象牙塔中才能獲得的特殊待遇。
試想一下,為何隔壁劇組的顧佳和鍾曉芹能成為好閨蜜?
不止是兩人志趣相投,更因為她們之間還隔著一層同學關係。
作為參照,王漫妮要想和顧佳成為朋友,就得從互惠互助的利益關係開始。
「希望這次能遇到一群好相處的室友。」
這大概是每個新生踏入宿舍之前,都會暗自許下的心愿。
畢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整個大學生涯,究竟是歡樂滿人間。
亦或者氣氛尷尬,一言不合就要上演抱團、修羅場、微信大小群等刺激劇情。
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的室友。
從這個角度出發,姜小果屬於幸運和倒霉各占一半。
幸運的是,她有一群相處融洽的好姐妹;
不幸的是,B419宿舍里還有個拒絕合群的刺頭兒:
關曉彤飾演的 梁爽。
大學四年,她幾乎不在寢室露面,而是跑去和富二代男友同居。
偶爾回到宿舍,她也總是態度倨傲,二話不說就開懟。
與職場的刀光劍影、暗流涌動相比。
少年人的質樸純粹,有時就在於她們連討厭某個人的方式都顯得十分幼稚笨拙。
dylsbhzhl,小果宿舍的Wifi密碼。
這串字母,乍看毫無章法。
解碼之後卻是三人心照不宣的小秘密:但願梁爽不會再回來。
說到底,眾人分道揚鑣的理由並非看不慣梁爽的性格,而在於價值觀的分歧。
劇情前期,梁爽信奉「顏值至上」的法則,妄圖靠刷臉、嫁豪門走出一條捷徑。
其餘三人呢?
她們一致認同「努力奮鬥才是唯一出路」。
在此基礎上, 你既可以把大學校園視作理想主義者的烏托邦,也同樣可以將它視作拜金主義者的溫床。
再者, 是《二十不惑》對於人生困境的展示。
關於這點,只需和同期的《三十而已》做個簡單對比,就一目了然。
仔細想想,它都cue了哪些話題?
教育焦慮、階級躍升、婚姻哲學、年齡焦慮、性別意識。
林林總總,無一不是人生的高階進修課程。
反觀《二十不惑》。
它試圖關照的是准畢業生們面對的學業、職場、人際、情感等人生基礎課——
到底是選擇考研,還是趁早出國更好?
理想(喜歡的工作)和麵包(適合的工作),哪個更重要?
如果拿不到心儀的offer,是繼續等待還是得過且過?
有限條件下,該如何準備一份亮眼的簡歷?
哪怕放在人均985、211的某乎,這也是個關注者眾多的熱門話題。
說到這,不得不提本劇的另一處硬傷。
對於貼近現實情節的塑造水平,總是飄忽不定。
時而真實,時而懸浮。
舉個例子。
除了追星,大學四年幾乎啥也沒幹。
等到要填簡歷的時候,兩眼一抹黑。
家寶為此愁眉苦臉的樣子,確實讓人挺有代入感。
只是接下來,姜小果給出的解決方案卻過於想當然:
給男明星拍照、修片——擅長攝影技術。
看過幾十場線下見面會——豐富的大型活動組織經驗。
在微博上安利愛豆的綜藝——擅長病毒營銷。
這與其說是腦洞大開,倒不如說是強行造梗,為安排熱搜話題做鋪墊。
說來說去,「二十不惑」的真諦究竟是什麼?
是鎖定目標勇往直前,不懼任何挑戰?
還是說,在人生的岔路口四處張望,尋找目標?
我的理解是,兩者皆有。
內心時而迷茫,時而充滿勇氣,但絕不害怕試錯。
這種微妙的 心理狀態,在《二十不惑》中隨處可見。
因為脾氣耿直的姜小果,恰好就是個典型的「 不惑青年」。
她為了湊錢換手機,打算找隔壁寢室的同學王薇要回三百塊欠款。
萬萬沒想到,對方居然擺出了我弱我有理的姿態,拒絕還錢。
其他室友紛紛勸小果,為了這點小錢撕破臉皮多不值當。
不用猜也知道,換做任何一個見慣風浪的成年人。
遇到這種情況多半也就let it go了,權當花錢買教訓。
但她卻咽不下這口氣,「明明我只是想要回自己的錢。」
分析劇情之前,還有幾句話不吐不快。
不知從何時起,國內編劇們又想出了一個新的偷懶手段:
強行熱搜。
但凡劇情有需要,角色們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都可以「占用公共資源」。
比如,劇里的圍觀群眾就迅速把小果和王薇對峙的視頻上傳到微博。
然後打上#華南財經大學#的TAG,成功帶了一波節奏。
表面上,安排這類橋段可以加強戲劇衝突,營造所謂的「真實感」。
實際上呢,適得其反。
說回姜小果。
欠債還錢,天經地義。
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
只不過有的人會知難而退,而有的人卻寧願撞上南牆,也要求個心安理得。
最終,她還是用別的方式,成功追回了這筆債。
這股只認死理的莽撞和衝勁兒,如同各大商家在每年櫻花季推出的限定美食。
數量有限,而且賞味期短暫。
一旦跨過「青春期」的門檻,基本也就絕版了。
「青春期」對於普通人來說,都是世界觀成型的關鍵期。
但我們還可以把這個時間軸拆的更細一些。
高中時,幾乎所有人都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
升入大學,意味著跨越了從幼稚到成熟的門檻。
在此階段,任你如何調頻,也避免不了會接收到「金錢」、「利益」、「誘惑」等「雜音」;
等到畢業季,又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
幾乎每個畢業生,都將面臨一次劇變。
不僅是由「學生」到「社畜」的身份變化,更是由「成熟」到「世故」的心態轉變。
海報里,角色正在和自己扳手腕
為了走出過渡期,准畢業生們必須儘快接納一套全新的生存法則。
而職場,無疑是實踐的最佳場所。
意外撞破上司的小秘密,怎麼辦?
為了保住來之不易的實習機會,小果不但守口如瓶,甚至還很貼心地主動背鍋。
面對室友的吐槽,她笑著自嘲,「我的底線,深不可測」。
適當地壓低底線,一切以大局為重。
截止到這一步,確實有點職場老油條內味兒了。
然而,當她發現上司劈腿的事時,她的第一反應卻是果斷辭職走人,「愛誰誰,姐不幹了。」
臨走前,還不忘把真相告訴上司的老婆。
從順從、認慫,再到拒絕和解、反抗。
此番先抑後揚的劇情,無疑是對成人世界中潛規則的一次有力回擊。
在大呼痛快的同時,我們也很快會意識到以上情節的局限性。
畢竟,現實生活從來不是無腦爽文。
那個會為了五斗米而折腰,被羅艷調侃「實現人類奴性最大化」的姜小果,恐怕才更符合生活的真實面貌。
這類劇作上的瑕疵,起碼還能挑出一籮筐。
但我之所以決定要再來談談《二十不惑》。
除了看中本劇的話題性之外。
更多的,還是想趁著畢業季,和大家分享那些有關青春期的迷惘與憧憬。
過去常說,大學既是人生奮鬥的終點,也是起點。
無論是帶著新鮮感步入校園,還是含淚與母校道別。
這都是一段告別過去,迎接未來的旅途。
就像送走一批畢業生的同時,國內的各大院校也緊鑼密鼓地開展了新一輪的招生計劃。
但不同於以往一板一眼的招新方式,今年不少高校的宣傳部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脈。
突然之間就學會了更花哨,也更容易出圈的招新方式。
比如,上海交通大學的 藏頭詩招生、交大醫學部的 女團舞MV。
再比如,這則四川大學的 魔性招生視頻。
浮誇的花體字、簡單粗暴的PPT特效,再加上一本正經的配音。
簡直滿滿的電視購物既視感。
不過土歸土,倒也土的有靈魂。
視頻出自川大校友
聊完了「土味招生」。
接下來,就把時間交給另一位「正經招生」中的典範。
比如,南京大學的神仙錄取通知書。
光看這豪華精美的包裝,誰不想說上一句,「我酸了!」
如果把這套高顏值禮盒比作藝術片的話,那麼裡面就處處是彩蛋,每一「幀」都是驚喜。
我們來一一拆解。
首先,它的外殼採用了一種特殊材質:
彩絲紙,既有絲綢的質地,又有媲美藝術品的質感。
繼續往下看。
是一副精心繪製的國風插畫,上面還附贈了一首小詩。
這首《好事近》由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程章燦老師選取八句經典宋詞,改編而成。
目的呢,當然是向莘莘學子們表達真摯的祝福——
喜氣擁門闌,( 王昂)
綠繞翠圍時節。( 曹勛)
來報主人佳兆,( 張孝祥)
占百花先發。( 仲並)
就中風送馬蹄輕。( 晁補之)
落筆驚風葉。( 高登)
明日又乘風去,( 陸遊)
盡一時豪傑。( 張元干)
禮盒左側的燙金字「榜」來自南京科舉博物館珍藏文物,延續了往年錄取通知書的元素。
至於禮盒的右側,則是南京大學校歌。
它由現代中國音樂界一代宗師李叔同先生制譜,南高師首任校長江謙先生作詞。
取出插畫和錄取通知書,讓我們正式揭曉禮盒的第一層。
一首燙金的詩詞,映入眼帘。
這首 《送祝文安知楚雄府》由明代文學家,三大才子之首的楊慎創作。
第二層,是由清代著名詩人袁枚創作的 《春風》。
這首詩不僅讚頌了春回大地、花滿乾坤的美景,還能使人聯想到桃李滿天下的盛景。
總之,相當應景了。
此外,禮盒內還藏了兩個小彩蛋——
一枚虎頭徽章,結合了濃郁的民族色彩與南京大學的元素,有著「如虎添翼」的寓意;
一瓶金邊玫瑰,恰到好處地cue了南京大學即將開啟「 鮮花帶貨」的主題。
2020年的這個夏天,對於許多人來說,註定非比尋常。
無論你是壯志滿懷、即將踏入理想的殿堂,還是剛剛接過前輩的接力棒,備戰高考。
又或者,正等待開啟其他挑戰。
總之,千言萬語彙成一句話。
祝你二十不惑。
你的二十歲是什麼樣的?
三十而已 丨乘風破浪的姐姐
二十不惑!三十乘風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