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醬,是一種可以用濃墨重彩來形容的調味料,只需要一點點來做菜,遠遠便能聞其香,特有的咸鮮惹味為食材提升層次,能迅速撩動食慾。進入夏季,便是製作這道醬料的時節,那沉重醇厚、膩咸生甘的味道,便在這時從海岸邊飄起。
產地
蝦醬,大澳名片
用來腌制蝦醬的銀蝦盛產於鹹淡水交界的水域,所以在中國沿海地區都有食用蝦醬的習慣,尤其是在廣東沿海的區域,如珠三角,還有我國香港的離島等,從上世紀30年代起,當地便有製作、食用蝦醬的習慣。
每到夏季,銀蝦浮水,漁民便將捕撈到的銀蝦,加入大量的鹽攪爛成醬,放至陰涼處發酵,然後再經烈日生曬,在經過長時間夏日普照後,蝦醬的風味漸漸形成,之後便可裝瓶長時間保存,成為沿海居民的日常醬料。
製作蝦醬,法則是「好天曬,陰天收」,所以傳統的蝦醬曬場都位於海邊,能很快掌握到變幻莫測的天氣。在我國,公認最好的蝦醬來自香港大澳。這個小離島,位於香港新界大嶼山西部,是香港現存最著名的漁村,盛產優質海鹽,還有蝦醬的主材銀蝦,此蝦體積小,銀白色,肉質鮮美。
銀蝦在海面生活,漁民在海面捕撈,因此不帶泥味,撈上來立即加鹽,得以保持新鮮。這優質的鹽與獨有的蝦,組合製成的蝦醬味道最好,並成為大澳的美食名片,當中以鄭祥興、勝利等老字號製作的蝦醬尤為出名,有過百年的歷史。
製作
蝦醬,望天打卦
一罐蝦醬,要價不高,但是說到製作工序,卻是耗時費力,只因大部分工序都需要手制,還要看天地人和。製作前,首先從蝦艇購來銀蝦。銀蝦的習性是日間潛伏水底,到夜間才浮至水面覓食。而用於蝦醬中,就要選這夜間才浮至水面的銀蝦,這時的蝦身缺少水底的泥沙,乾淨無泥味,入貨價格高,是優質蝦醬的保證。而同為銀蝦,要是日間所捕撈的,因為泥味重,入貨價格低,同時味道也會大打折扣。這蝦醬的角力,從小小的銀蝦身上已經展開。
捕撈好泥蝦後,再經挑選,抽去其它海魚、雜物等,然後將銀蝦放入磨機攪碎,變成銀蝦茸後放在竹篩上,撒鹽、拌勻,在日光下曬8小時。製作蝦醬要通曉觀天,溫度至少要達到31℃,曬制過程中還要把控好溫度與濕度,製作時還要通宵作業,因要趕在早上霧水沾濕蝦醬前完成,否則就會變質發臭。
由此可見,製作蝦醬尤如望天打卦。這咸香醇厚的滋味,實在得來不易。
烹飪
蝦醬,點石成金
要煮好菜,先要選好蝦醬,總結起來可用色、香、味和質地去區分。
第一,顏色不能過於鮮艷,因為太鮮艷可能是加了色素;
第二,要有香味,但味道不能過於嗆鼻;
第三,入口要有咸香味,不能過咸至苦;
第四,就是質地不能過於液態或糊狀,前者可能是變壞,後者可能是添加了粉劑。
根據這四點就能判斷蝦醬的優劣。
選了好蝦醬,自然是為了發揮它入菜的功用。它與食材配搭起來千變萬化,粵菜中的惹味菜式更是少不了它。例如任意一間粵菜大排檔都有的宵夜名物「啫啫蝦醬通菜」「啫啫蝦醬芥蘭」「啫啫蝦醬魚」等,味道再寡淡的食材,只要加了蝦醬,馬上點石成金,綻放誘人滋味。
蝦醬通菜
而家常菜中,蝦醬同樣不可或缺。例如蝦醬蒸五花腩、蝦醬炒鮮魷、蝦醬炒飯、蝦醬雞翅等都是通過那咸香,激發食材的鮮香,組合成醇厚生甘的咸香滋味。總之,炒焗燜煎煮,都有蝦醬的一席之地。
蝦醬肉片
當然,一些新派食物也不少蝦醬,例如用蝦醬製作西餐、包點等。例如蝦醬豬扒包,就是蝦醬混合沙拉醬而製成的葡式豬扒包,是考慮到蝦醬的咸香非人人都能接受,所以加入沙拉醬進行味道的中和與平衡,頓時將口味大眾化。
蝦醬花腩窩燒馬鮫魚
落入不同廚師的手中,蝦醬亦能變幻多端,看似以咸為主導的蝦醬,在分量上要把控得當,下太多會過咸,下得少又欠香,所以平衡最重要。龍皇酒家的梁煥興師傅就對蝦醬菜式頗有研究,他用蝦膏以及蝦醬,以混合的形式烹調,除了可以避免過咸之外,也令味道變得均衡。他有道拿手菜「海山骨」,用適量蝦醬將排骨腌制一晚,第二天再上粉炸香,相當香口惹味。蝦醬之美,都展示在這千變萬化的菜式組合之上。
END
圖文 | 羅珊珊
部分圖片來源 | 綜合網絡
編輯 | 彭柔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NlpSxXIBiuFnsJQV2uA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