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原體蛋白pGP3及其M段抑制小鼠銀屑病樣皮炎的研究

2019-07-28     壹生

王惠平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皮膚性病

銀屑病是一種由免疫介導的炎性皮膚病,可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

目前認為銀屑病的發病機理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宿主來源的核酸由死亡細胞釋放後,與抗菌肽LL-37結合形成LL-37-DNA/RNA-復合物,通過胞吞作用進入類漿細胞樹突狀細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pDCs),並激活pDCs,繼之發起TLR9/MyD88/IRF7介導IFN-α反應,隨後,IFN-α促使成熟的樹突狀細胞活化和成熟,循環到外周淋巴結,抗原被呈遞給幼稚T淋巴細胞,T淋巴細胞分化為Th1及Th17並產生IL-17和IL-22等因子,引發炎症反應,同時IL-17和IL-22又能誘導角質細胞中LL-37表達,如此循環,最終導致銀屑病皮損炎症反應持續存在。銀屑病發病過程中的免疫環節是相互重疊、相互影響的,阻斷這個循環中的任何一點,都可能抑制銀屑病皮損的形成。抗菌肽LL-37相關環節是銀屑病免疫學發病機制的上游環節,因此LL-37有可能成為銀屑病新的治療靶點

本研究通過 GST-pulldown 實驗發現衣原體質粒編碼的一個蛋白pGP3可與LL-37結合形成穩定的復合物,結合功能區域為其中間段pGP3M(67-132);結合後LL-37的炎性趨化功能被抑制;通過咪喹莫特誘導的銀屑病樣小鼠模型發現,pGP3 及pGP3M經外塗或者皮下注射後可以有效抑制小鼠銀屑病樣皮炎的發展;運用RT-PCR檢測了皮損組織中的IL-17、IL-22及IFN-γ mRNA水平,結果發現pGP3及pGP3M干預組IL-17、IL-22及IFN-γ表達均減少;研究還發現外塗pGP3及pGP3M的干預方式不如皮下注射對皮損及炎性因子的改善效果更加明顯,推測給藥途徑可能影響蛋白的作用。

本研究發現能夠結合LL-37的蛋白pGP3 及pGP3M可有效抑制咪喹莫特誘導的小鼠銀屑病樣皮炎的進展,未來的研究將進一步驗證該蛋白的作用並探索其最佳干預方式,為銀屑病的治療提供新的思路。

(本文由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皮膚性病科王惠平、侯淑萍、張意明共同撰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NH_osGwBvvf6VcSZ-VZ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