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希·黑克爾《Elgernder Mann》,布面油畫,1910年
埃里希·黑克爾是德國最重要的表現主義藝術家之一。他的作品在拍賣場中叱吒風雲,大多以數百萬美元的價格「轟炸」著藏家的眼球,但國內藏家卻對他知之甚少。時尚芭莎藝術今天帶你走進黑克爾的世界,領略他的非凡創作。
你或許從未聽聞埃里希·黑克爾(Erich Heckel)的大名,但是在2015年倫敦佳士得拍賣會上,其作品《Badende am Waldteich》以455萬美元的價格落錘,刷新其最高成交紀錄。
埃里希·黑克爾《Fränzi Reclining》,木刻版畫,35.6×55.5cm,1910年
而黑克爾正是德國表現主義的第一個社團——橋社(Die Brücke)的成員之一。於1905年成立於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ät Dresden)的橋社,除黑克爾外還有三位核心成員:恩斯特·路德維希·基希納(Ernst Ludwig Kirchner)、卡爾·施米特-羅特盧夫(Karl Schmidt-Rottluff)、弗里茨·布萊爾(Fritz Bleyl)。
埃里希·黑克爾《Meerlandschaft》,布面蛋彩,41.3×52cm,1917年
埃里希·黑克爾《Rotes Gehöft》,紙上水彩,51.5×62.5cm
但黑克爾的作品價格為何如此之高,橋社之於德國表現主義為何重要?下面就讓我們一同探索。
埃里希·黑克爾《Badende am Waldteich》,布面油畫,82.2×96.2cm,1910年
=========
「 表現主義在德國——橋社 」
雖然大多數現代藝術運動都集中產生於上世紀初的法國,但倘若問到最能代表當時年輕藝術家感情觀的運動在何處興起,那還應屬德國。
埃里希·黑克爾《Blick ins Tal》,紙上水彩,36×46.2cm,約1922年
一戰(WWI)前夕,由於城市工業化的迅速發展,整個歐洲都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安裝電力設施,引進新發明,如汽車、無線電傳輸、留聲機、電影及飛行設備等。
埃里希·黑克爾《Blankenese》,布面油畫,68.5×80cm,1910年
埃里希·黑克爾《Reclining Woman》,布面油畫,1909年
而且隨著越來越多的鐵路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歐洲大陸不斷建設,各國內部和各國間物資、人口、信息的流動也愈加頻繁。它們從方方面面推動著時代的變革——傳統社會固若金湯的階級分層開始崩塌、教育資源變得更加平等。因此,諸多年輕藝術家這時便萌生了一個極端的念頭——徹底改變藝術的意義和目的。
埃里希·黑克爾《Lying Girl》,布面油畫,1913年
於是在1905年左右,一群有想法、有態度的年輕人便迎著時代的洪流,創建了德國第一個表現主義團體「橋社」。他們從民間藝術、原始藝術中收穫啟發,並深受梵·高(Vincent van Gogh)等人影響,相信藝術創作是傳達時下社會真相必不可少的手段。
埃里希·黑克爾《Karussel》,混合材料,50×62cm,1932年
埃里希·黑克爾《Snow Landscape》,紙上水彩
四位年輕人在宣言中真誠地說道:「我們希望將自己的頭腦、四肢,乃至生命從長久以來的舊勢力手中解放。任何一位坦率、毫無保留的創作者都將是我們中的一員。」而之所以將社團名稱命名為「橋」,是因為他們想藉此與其他德國藝術家建立精神通道——一座傳承日耳曼文化精粹,又飽含現代美學的文化橋樑。
埃里希·黑克爾《Gläserner Tag》,布面油畫,117×92cm,1913年
更重要的是,以黑克爾為代表的橋社成員認為在畫面中重現藝術題材的審美愉悅性並不重要,真正有意義的是通過強烈色彩和動感構圖呈現出的栩栩如生的情感反映。其中,特殊的創作方法——木刻、蝕刻和石版印刷,因為蘊藏著悠久的德國歷史,更是吸引了諸多德國表現主義畫家。
埃里希·黑克爾《Landscape Holstein》,布面油畫,96.5×83.4cm,1914年
此外,其相對低廉的繪畫成本也為藝術家的創作帶來了更加多元的選擇。它們一方面表現出了傳統繪畫無法企及的強烈視覺衝擊,在某種意義上使繪畫返璞歸真;另一方面,其或簡化或扭曲的線條、大膽的顏色對撞,更是為觀眾帶來了痛飲烈酒般的觀看體驗。
埃里希·黑克爾《Schneetreiben》,木刻版畫,43.5×29.5cm,1914年
埃里希·黑克爾《Männer am Strand》,木刻版畫,28.1×21.9cm,1919年
=========
「 埃里希·黑克爾是誰? 」
關於橋社介紹了這麼多,而埃里希·黑克爾到底是誰呢?1883年出生於德國杜勃恩的黑克爾,從小就對藝術有著極高的興趣與天賦,並經常在家獨自創作。長大後,他早早就在文法院校結識了今後的好友兼同僚羅特盧夫,並一同加入了學校的辯論協會「Vulkan」。
藝術家基希納(Ernst Ludwig Kirchner)筆下的埃里希·黑克爾
在這裡,他們暢談社會現狀與人生理想。與此同時,其他組織成員激烈的反資產階級文藝討論也為二者創造了一個令其振奮不已的學術氛圍,而德國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的相關論著便是他們討論的永恆主題。
值得一提的是,藝術圈廣泛的表現主義風格正是通過尼采對古風藝術的批評,才在其形成過程中起到了疏導性的關鍵作用。
埃里希·黑克爾《Path between bushes》,布面油畫,52×75cm,1907年
埃里希·黑克爾《Blühende Apfelbäume》,布面油畫,64.5×76.8cm,1907年
尼采認為古代藝術可分為兩種形式——阿波羅式與狄俄尼索斯式。前者代表了理智、秩序、規則和文雅;後者則是惡毒、混亂和瘋狂的代名詞。而我們大可將表現主義的基本特徵劃歸為狄俄尼索斯式的美:艷麗的顏色、扭曲的形式線條、基於感性且漫不經心的繪畫技巧……而這一點也為橋社的組建奠定了基礎。
埃里希·黑克爾《Hafenbahn im Winter》,布面油畫,48.3×70.3cm,1906年
埃里希·黑克爾《Mittag in der Marsch》,布面油畫,1907年
於是在1904年,當黑克爾與羅特盧夫在校園結識了基希納與布萊爾,且發現彼此共享著相似的藝術趣味與哲學思考時,他們便於次年宣布建立橋社,並在之後吸納了更多志同道合的藝術青年。
埃里希·黑克爾《The Augustijnenrei in Bruges in the Morning》,布面油畫,96.5×83.4cm,1917年
這群初出茅廬的德國表現主義者們仿效中世紀的行會,一心建設屬於自己的「藝術社區」。此外,他們還共享信仰靈性、創作自由以及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行為準則,經常一起去郊外遊玩,尋找那些儘可能未受現代氣息感染的「天堂」。
埃里希·黑克爾《Erich Heckel》,木刻版畫,61.8×61cm,1913年
埃里希·黑克爾《Girl by the Sea》,木刻版畫,61.3×51.3cm,1913年
由於社員間極為相似的藝術風格,以至於觀者在其1909至1910年間的發展高峰期,很難區別某一作品到底是誰的創作。而且,黑克爾與基希納也將橋社成員的創作相似性,視作向十幾年前的奧地利藝術團體「Gesamtkunstwerk」——一個社員之間經常「聯名」創作的團體致敬的表現,從而體現橋社的「傳統理想」。
埃里希·黑克爾《portrait of nude》,混合材料,24×19.5cm
但天下無不散的筵席。到了1911年,橋社成員紛紛遷往柏林,這促使藝術家們開始關注自身的個性化創作,同時也為他們的解散埋下了伏筆。以黑克爾為代表,他此時的繪畫在色彩上變得更加柔和,主題也向憂鬱氣質靠攏,並在一年後達到了藝術生涯的巔峰。
埃里希·黑克爾《Dangaster Landschaft》,布面油畫,1908年
埃里希·黑克爾《Ballspielende》,布面油畫,1911年
這個階段,黑克爾遇到了諸多藝術同仁,橋社在這時也先後參與了近20場展覽,可謂風光無限。然而好景不長,因為社員們在創作內容上的分歧越來越大,橋社最終於1913年分崩離析。
埃里希·黑克爾《Mohn》,混合材料,47.5×39.5cm,1948年
隨後經過戰火洗禮,甚至在戰爭期間擔任過醫生的黑克爾於1936年遭受納粹迫害。其700餘件作品均被指「墮落」,並被沒收、驅逐出德國博物館。甚至更慘烈的是,在戰爭結束前不久,一次空襲摧毀了他在柏林的工作室,藝術家所有的版畫、雕塑和其它創作通通毀於一旦。
埃里希·黑克爾《Frühlingslandschaft》,木刻版畫,28.4×21.5cm,1918年
儘管後期藝術家搬至別處居住,但他此後的創作卻相當疲軟,無法與早期繪畫相提並論。不過總體看來,黑克爾仍被譽為德國最為重要的藝術家之一,他的諸多作品也被定義為德國表現主義的代言人。而這,想必也是他作品屢出高價的內在原因。
[編輯、文/趙子琛]
[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NFIZ4W4BMH2_cNUg-BZ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