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都是自己在決定自己的命運,你要不要看一下這些先例?

2019-08-14     明天會更好651011

自我實現的預言,也叫自證預言。說一個人常說的那句話,可能會成為他自己的生命預言。

一些真理、至理雖然聽起來很簡單,但真要懂得它們,需要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它,碰觸它。

這幾篇主要說,自戀的兩個表現,「我是對的」和「我比你強」。其中有個作業是找出自己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和別人認為你說的最多的一句話。

以下是案例,第一段是問題,後面是解答。


比如經常說沒有、不可能。說這句話的人,觀察自己常說的話,可以清晰的看到自己的優柔寡斷。

羅胖提倡的是目標、行動和方法論,與之相反的是立場、對錯和意見。前者讓人導向行動並在行動中變得強大,後者讓人躊躇不前。


經常說,我也不知道。

首先這句話很真誠,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更深入一點,如果是常說的最多的一句話,甚至是交談中的第一句話,那這句話就像一堵牆,在切斷溝通和探索。

為什麼呢?可能有兩種原因:

第一,無形中以為,完美的自己,應該什麼都知道,不知道是一種羞恥。

第二,也許原生家庭和童年,總有人要過度詢問你,要抓取你的想法,讓你有被入侵感。於是要用,我也不知道,並且我真的不知道,這樣的兩句話來抵擋入侵。我也不知道是說給對方的,我真的不知道是說給自己的。


最經常說的是我不感興趣,就真的會變得無趣,失去主動性,變得自閉,恐慌,想要改變自己卻又無從下手。

這是無助在發揮作用。


其實我經常說的是還行,挺好,差不多。這些話都是說給別人的,它是如此遠離我的內心,所以我都記不住。

自我覺知,就是一個重要的開始。我們的確常常在關係中,在人生中,不能做自己,缺少自己說了算的空間,所以變得被動消極。

如果我們在關係里,說的最多的,是不走心的應酬話,也可以說明:我們在最初的關係里,也就是童年時的家庭里,不能做自己,總是要圍繞著家人的意志轉,所以我們就會把自己的意志和自我,藏起來,不在關係中去呈現。

當這樣做時,就會顯得被動消極,心不在焉,看上去有些不好。其實,把自己藏起來,是為了保護自己,也是為了等待合適的時機,再去爭取自己說了算的機會。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自己所想的,就會在不遠的將來實現,自己怎麼看待自己的人生,人生就會同時反饋你。真妙。


還有一點就是我經常說嗯嗯、好、是,而小孩子最初學會的一句話是,不。

不,是一個美妙的字,當一個孩子說出這個字時,相當於在他自己和養育者之間劃了一刀,告訴養育者,我不想按照你的意願來,在我自己的事情上,我想自己說了算。

為什麼會這麼多說,是,而把不弄丟了?

因為我們的家庭教育太希望孩子聽話,以至於孩子變得容易說是,逐漸忘了內心是多麼想自己說了算。

如果你不立即回應,如果你沒有聽我的話,我會覺得我剛才那句話錯了,你不喜歡我,我生氣,我恨你,但我不敢承認我恨你,所以我覺得是,你恨我,才不回應我……

當我們太容易說是,而不能說不的時候,我們在關係中會表現的,貌似很友善,但態度上就會是消極、被動、封閉的,甚至是沉睡的。


有的人經常說,好睏、好累、好瞌睡。可能是他們生命力的很多部分都處於沉睡中。沉睡是為了保護自己,因為至少在瞌睡、沉睡和困頓中,他們是自己說了算的。

說到這個,我想到其實有一段時間,我也是困頓的。外界有壓力和困境,這種壓力讓我無處躲藏,關鍵是自己控制不了。能做的好像就只有沉睡,記憶里有的就只是,一段時間對於睡眠的渴望。

在原生家庭,缺乏自己說了算的空間,很多生命力是在沒有喚醒的狀態中。我們再看那些特別積極主動的人,在關係中說了算的人,他們的瞌睡、困頓,就要少很多。


有一種經常說,可能吧、不要浪費時間。在人群中不能做自己,不能有說了算的感覺,所以遠離人群,因為在遠離人群的孤僻中,是可以儘可能多的控制一切的。

如果不想浪費時間,所以不去社交。但遠離人群,或許是最大的浪費時間。如果在孤僻中過一生,或等到臨死時,回顧一生,會不會覺得太蒼白?

因為沒有社交,只有孤獨,那麼一切美好都沒有了意義。生命是非常矛盾的,我們需要有說了算的感覺,但同時又要活在關係中,能處理好這二者的矛盾,才能感覺到幸福美好,所以必須要進入關係。

這幾章說的是自戀,自戀其實就是希望,在各種事情中,「我說了算」。


經常會有,不想乾了,想放棄的念頭。如此熟悉,如此強烈。以至於每當它誕生時,我無法思考,無法行動,無法下判斷,甚至不知不覺中,推著自己往這個想法的方向行動。

當出現放棄念頭時,可能藏著這樣的邏輯,如果他人、世界,不能被「我」說服。「我」就會產生毀滅欲,所以要通過放棄,也就是毀滅掉這件事,來表達我的意志,我不能達成在這個事情上說了算的需求,我就要在毀滅這件事情上說了算。


比如常說的是沒辦法、我太懶了、沒時間、哪來的時間呢?因為懶,因為沒時間,可以心安理得地蹉跎歲月,告訴自己不成功不努力,不是我能力問題,只是我懶。

懶, 看似是惰性,其實是,不敢去嘗試。因為嘗試意味著,「我」得去做選擇,然後「我」被暴露了,如果有挫敗,就意味著「我」是沒有能力的。

相對於「我是懶的」,我們更難接受「我是不行的」,因為懶意味著,假如我勤勞就能把事情做好,所以懶惰,就還是給「我能行」留一個空間。

關於自戀,解決方法之一,就是去行動。因為行動必然會,打破你想像中的自戀,同時又能發展出你的真實能力,而增強你的真實自戀。


內心有個聲音說,所有的事情都是我可以控制的,只要我用心努力,一切都可以實現。這樣的想法讓人心態很好,但也容易伴隨著一些惡習,比如拖延自大。

「所有的事情都是我可以控制的」,「我可以說了算」這樣的念頭是,不可能的絕對化要求,如果拿它當做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那只能被打臉。

沒有誰可以絕對地掌控任何事情,只能說「我大致上可以基本掌控這件事」,而最終的境界是,我發現,「我」只能「順從」事情本身的道理。

總結:

自我實現的預言,第一次接觸到這個觀點是,觀看一部叫做《秘密》的電影。它講述了一種很神奇的體驗,叫想什麼來什麼。

第二次接觸到這個觀點,是李笑來老師講的,知道了叫自證預言,就是,說自己過什麼樣的生活,自己就會過什麼樣的生活,是不是很神奇?神奇的很。

第三次是現在,什麼在決定一個人的命運?這個人的想法變成了他的語言,他的語言在改進著他的行為,行為變成了習慣,習慣形成了性格,性格決定了命運。

在這個邏輯鏈條上,能改變的只有第一個環節,其他的環節是自動形成的,基本上不可能打破。認識到這一點,對我來說就是很大的進步。

當我在「好好、嗯嗯」中,迷失自己,習慣向外獲得認同。可能就是取悅症的初級表現吧,感覺對別人說不,拒絕別人是一件很殘忍的事情。

但現在想來,不讓別人痛,就會讓自己痛。認識這個世界,正確的順序是,我好,你好,世界好。對自己,不斷的打磨技能,對別人,有界限的幫助,對世界,接納。

謝謝,心想觀點來自《武志紅的心理學課》。對於自證預言,你有什麼想法,要和我分享嗎?歡迎留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N2UDmGwBvvf6VcSZhUD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