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應對來自蒙古的威脅,朱元璋採取了哪些策略?

2019-12-27     國家人文歷史
文|周渝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派遣徐達北伐,直搗元大都,元惠宗北逃,也被視為元朝滅亡的標誌。但元廷北逃後,仍繼續使用「大元」國號(史稱北元),這個政權依然存在,始終是朱元璋心中的一根刺,洪武時期曾組織數次北伐,軍事角度是為了消除帝國北方的威脅,政治意義上也需要將「大元」變成名副其實的前朝。朱元璋與北元的最後一次決戰發生於洪武二十一年(1388),他以藍玉為大將軍率軍北伐,兩軍交戰於捕魚兒海(今貝爾湖),此役明軍大勝,斬殺北元太尉蠻子,元主脫古思帖木兒(北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之子,一說為昭宗之弟)與太子天保奴在數十騎護衛的力戰下得以逃脫。

但洪武時期畢竟沒有徹底解決北元問題。為了應對來自蒙古的威脅,朱元璋採取藩王分封的策略,在長城沿線築起一道屏障,朱棣曾經坐鎮的北平自然是防線的重點區域。但「靖難」長達三年多的內亂導致北方藩王防衛體系陷入癱瘓,也讓一直被明朝打壓的北元勢力減輕了來自南方的壓力。但為什麼在中原內戰的這幾年裡,一直沒有發生北元勢力捲土重來的情況呢?因為自捕魚兒海之戰後,北元就一直陷入內亂。元主脫古思帖木兒被其臣下也速迭兒襲殺,部眾多離散,五傳至坤帖木兒,帝號不復知。中原「靖難」期間,北元君主如走馬燈一般輪換,至建文四年(1402)中原內戰結束時,北元又發生了鬼力赤(布里牙特·烏格齊)篡位事件。

鬼力赤殺元主坤帖木兒篡位被視為標誌性事件,他是首個通過非正常手段上位的非蒙古黃金家族人員,在《明史》記載中,其篡位後廢除「大元」國號,稱可汗,國號韃靼,從此蒙古乃分為韃靼、瓦剌二部;韃靼居東,瓦剌居西,互相敵對,日常火拚。不過在蒙古方面的史料《蒙古源流》《黃金史綱》中,均不見廢除「大元」國號一事;在《明實錄》中,後來還出現過「大元天聖大可汗」「大元大可汗」等稱謂,故而「大元」廢存問題一直有爭議。此外,至今能見到的原始文獻資料中,並沒有發現蒙古統治者自稱「韃靼」,外交文書也極少用到「大元」,而是繼續使用「蒙古」稱號。為何明人要刻意將「蒙古」譯為「韃靼」?結合明成祖東亞帝國秩序的構想就不難理解。他要告訴世人,曾經統治中原的蒙元政權已經滅亡,如今韃靼、瓦剌都只是殘餘部落。正如奪位後對建文帝的定論必須是死亡,朱棣當然不允許明帝國的北方還懸著一個「前朝」。

元帝北逃後,蒙古貴族所受中原影響越來越弱,自身四分五裂,韃靼與瓦剌互相仇殺亦是事實。此時蒙古諸部已完全不具備南下復辟的能力,縱然後來外交文書中還用了「大元」,也與之前的元朝完全不同。從這個角度上看,韃靼與瓦剌分裂被視為北元政權滅亡也有其道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MwygSG8BMH2_cNUg8s7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