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印發了《交通強國建設綱要》。
洋洋洒洒幾千字,提到了很多方面,主要內容是要大力發展智慧交通,推動大數據、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區塊鏈、超級計算等新技術與交通行業深度融合。
整個規劃綱要裡面有幾句話,我覺得很重要,想要單獨拎出來跟大家再說下,因為傳遞的信息量很大。
01
- 基本形成「全國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區1小時通勤、城市群2小時通達、全國主要城市3小時覆蓋)
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明確提出時間上的相關規劃概念,這應該是最高層想要達到的城市之間的理想通勤時間。
接下來我們看到的所有通勤時間也好還是其他的,發展的側重點已經不僅僅是城市內部之間的通勤了,而是城市與城市之間的通達度到底怎麼樣。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以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在此前後,「國家中心城市」、「推進城市群發展」,「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收縮型城市要瘦體強身」先後進入規劃。
過去一段時間,以縣域為主導的城市化一度占據主流,無論是建設用地指標、財政投入還是政策紅利,都向這些地方投注。
然而,實踐證明,即便是有各種利好政策,落戶政策也不斷放鬆,房價也不是很高,但中小城市並未留住人口,也未能發展出足夠有優勢的主導產業,更未能實現整個區域的均衡發展。
相反,無論如何限制,人口、資本和產業,都還在向大城市聚集。北上廣深的資金總量和高新產業數量,在全國都是首屈一指。廣深杭成渝這些頭部城市,每年的常住人口流入量都以數十萬計。
中國的城市格局目前正處在一個時代的拐點之上,過去我們想通過主動分散中小城鎮化的發展來分擔大城市的發展壓力,目前看來難度比較大,人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對於大城市的渴望,真的是很難抑制住。
看看東京城市群,紐約城市群的發展,其實真的會感受到,加強大城市與周邊城市的互動,並且不斷提升互動的效率,其實才是最關鍵的。
對於城市群互動的時間,在這次的文件里也明確提出了一個數值,2小時。
但是從通勤的舒適性而言,還是建議大家應該重點考慮與大城市能夠形成互動的高鐵1小時通勤的時間範圍。
接下來的互動80%將發生在兩個圈層。
首先最大的圈層就是「全國主要大城市」,按照文件的描述,要做到3個小時的通達,通達後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最大效率的產業與信息的交換,大城市的產業集群也將變得更為的發達。
其次就是圍繞大城市群發展起來的城市圈,請大家注意一件事,這種環大城市發展的城市群,最核心的本質是要承擔一定的居住功能。
原因也很簡單,就是當前大城市的房價很貴,大城市的房子也不是你想買就能買的,但是大城市的產業很好對不對,大城市還是依然有很強的吸引力的。
那應對措施就是要培養更多的花橋,讓「花橋們」去承擔一二線城市的人口外溢。
因此,不難想像,接下來輕軌、高鐵的整體建設依然會很高速,整個基建市場仍然會一片欣欣向榮。
02
構築多層級、一體化的綜合交通樞紐體系,需要依託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世界級城市群。
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國際海港樞紐、航空樞紐和郵政快遞核心樞紐,大力發展樞紐經濟。
從這個規劃的表述中,其實想要傳達的意思真的很明確了。
不是所有的城市群都會被輻射到,接下來的交通綜合規劃,整體的資源還是那三個最厲害的城市群: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
這三個城市群的整體定調是非常高的,請注意在規劃中用詞,叫做「世界級城市群」,而且還是「綜合交通樞紐」
換句話說,這三個城市群的定調,在國內處於第一梯隊已經是沒有任何疑問的,最關鍵是要去國際舞台競爭,而且,光靠這種軌道交通還不夠,還需要海港、航空、郵政等核心業務
根據十三五規劃,前期其實一共規劃了19大城市群。
大家如果仔細看一下,其實會發現這些城市群其實是很散的,除了西部地區偏少以外,幾乎是把整個中部和東部地區的70%的面積都覆蓋了。
另外,根據前期規劃,這19個城市群的定位也好,發展的成熟度也好,其實也真的是不一樣的。
有的規劃已經出台了,比如粵港澳大灣區,有的規劃處於最後的論證階段,比如長三角城市群,還有些規劃還不具備形成城市群的條件。
三大世界級城市群:珠三角(廣州深圳)、長三角(上海杭州南京合肥)、京津冀(北京天津)。 南方區域(3個):長江中游城市群(武漢、長沙、南昌)、海峽西岸城市群(福州廈門)、北部灣城市群(南寧)。 西南區域(3個):成渝城市群(成都重慶),黔中城市群(貴陽)、滇中城市群(昆明)。 北方區域(6個):中原城市群(鄭州)、山東半島城市群(青島濟南)、遼中南城市群(大連瀋陽)、哈長城市群(哈爾濱長春)、山西中部城市群(太原)、寧夏沿黃城市群(銀川)。 西北區域(4個):關中平原城市群(西安)、呼包鄂榆城市群(呼和浩特包頭)、天山北坡城市群(烏魯木齊)、蘭西城市群(蘭州)。
註:以上數據來源於公眾號「國民經略」
我們經常會說,房產投資一定要選擇確定性最大的那個。
在我看了,在未來十年,中國只有三個地方發展的確定性是最大的,就是在此次的規劃裡面提出的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
其實,從目所能及的範圍看,長三角和粵港澳在當前階段的產業活力和人口聚集能力,又是遠遠好於京津冀的,在這兩個地方,其實真的是值得投入重倉的。
其他城市群,可能機會真的不是很大了。
03
根據這次規劃綱要透露出的信息,有幾點需要提醒下大家。
人口,還將繼續在大城市進一步集中。
很多事情真的是不可逆的,很多城市也將不可避免的走向衰敗,在今年4月,發改委出台文件要求,除了四個一線城市外,其他城市都要逐步放開落戶限制,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大城市,都要取消落戶限制。
一旦失去了戶籍的屏障,大城市對於人口的吸附能力將很驚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可能你出生在農村,沒有關係,因為接下來95%的城市都將為你開放。
大城市的發展,將一邊虹吸一邊溢出。
為什麼這次的都市圈和城市群又會再一次被提及,最根本的原因是只有把這些城市統籌考慮規劃,才能實現真正的區域協調發展。
未來的人口也好,產業也好,都會在城市群的兄弟城市之間流動,並通過各種交通工具實現齒輪間的資源帶動,對於大城市而言,除了人口向自身聚集外,還將向周邊的城市群聚集,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流動和補充。
八成的城市,可能真的已經沒有大機會了。
這些年的國家戰略,其實一直以來都是很明確的,就是圍繞幾個核心都市圈發展,然後再順便帶幾個自貿區。如果沒有大城市作為臂膀,很多城市都只能自己玩。這樣的城市,其實真的是沒有什麼競爭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