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網消息:近年來,隨著網民規模的提升、網民結構的變化、電商的基礎設施逐漸完善,不同類型社交工具的出現。
依託於社交工具的新型電子商務模式「社交電商」開始出現,並在行業、資本等因素的推動下快速發展,成為中國零售領域電商業態中不可忽略的力量。
按照商務部批准的《社交電商經營規範》送審稿定義,社交電商是基於人際關係網絡,利用網際網路社交工具,從事商品交易或服務提供的經營活動,涵蓋信息展示、支付結算以及快遞物流等電子商務全過程,是新型電子商務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
在波雲詭譎的2019年,社交電商市場又有何新變化?為此,聯商網零售研究中心發布了《2019中國社交電商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內容顯示,網民數量的增長、網民結構的變化、流量的成本變化、M型消費結構形成及社交平台的爆發是中國社交電商崛起的五大因素。
網民持續性增長 手機網購進一步普及
據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統計,截至2019年6月30日,中國網民總規模激增至8.54億人,其中手機網民達到8.47億人,網民手機接入網絡占比達99.1%。
截至2018年12月,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6.10億,較2017年底增長14.4%,網民使用比例為73.6%;手機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5.92億,占手機網民的72.5%,年增長率為17.1%。
聯商網零售研究中心認為,移動網際網路和移動購物的普及,為基於網際網路的社交電商的出現提供了技術基礎。
網民結構發生變化 30-50周歲人群成主力軍
在網民的規模上升的同時,網民的結構也正在發生變化。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全國行政村通光纖比例達到96%,貧困村通寬頻比率為94%,城鎮地區網際網路普及率74.6%,農村網際網路普及率為38.4%。目前,網民中30-50周歲人群占比超過40%。
同時,中國網民的職業結構也在變化。其中學生、個體戶自由職業者和無業人員占比達到54.2%,其中隨著二胎的放開,越來越多的寶媽加入自由職業者陣營,他們有時間社交也有意願在空閒之餘賺錢。
流量成本高企 依靠社交成突破口
傳統的電商模式是典型的雙邊模式,向C端免費而向B端收費,不斷聚集C端用戶規模向B端商家收取費用。這種獲客方式在網際網路流量紅利的後期,不斷抬高獲客成本,流量成本已經讓電商平台不堪重負。
聯商網零售研究中心認為,已經發展的大平台攜流量以自重,新的電商想靠這個模式發展起來幾乎不可能。電商新勢力們急需新的模式來擺脫流量困境。因此,流量成本的變化為社交電商的發展提供了流量基礎。
M型消費時代來臨 主打性價比消費需求巨大
經濟學中有一個術語為「M型社會」,是日本趨勢研究學者大前研一所提出的觀點。簡單來說就是富人愈富,中產愈下:在經濟由高速增長轉為趨緩甚至衰退後,資本回報的增速遠遠大於勞動回報,更少的人集中了更多財富,中產卻出現分流——僅少部分人能從中層躋身富裕階層,大部分則淪為中下收入階層,中間群體出坍縮,社會財富的人口分布結構從「A」型走向「M型」。
對於中國消費市場來說,一方面,隨著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網際網路向農村地區普及,小城鎮及農村地區的線上消費需求被進一步釋放,推動電商開始下沉。
基於社交行為的熟人推薦、視頻直播、知名人士推薦等方式符合下沉市場的消費習慣。
聯商發布的《2019年新消費趨勢報告顯示》中國進入M型社會,正在塑造一種全新的「M型」的消費結構,低價高性價比和高價的精品的消費需求正在到來。
以拼多多、雲集為代表的主打低價的社交電商正滿足了M型消費的低價高性價比的消費需求。
社交平台成社交電商發展最直接土壤
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個人網際網路應用前五名分別是:即時通訊、搜尋引擎、網絡新聞、網絡視頻、網絡購物。
在所有的應用中,即時通訊最為顯著。截至2018年12月,即時通信用戶規模達7.92億,手機即時通信用戶達7.80億,占手機網民的95.5%。在這其中尤以微信、QQ和微博最為搶眼。
截至2018年12月,微信朋友圈、QQ空間用戶使用率分別為83.4%、58.8%,較2017年底分別下降3.9、5.6個百分點;微博使用率為42.3%,較2017年底上升1.4個百分點。
微信、微博平台以用戶為核心,注重用戶之間的互動、分享、傳播,契合了社交電商中對商品這類「內容」的分享、裂變、傳播,實現了購物和社交的完美結合,為社交電商傳播提供了了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土壤。
2018年,內容生產者在微博上的收入規模達268億。其中網紅電商是目前發展最快、最主要的變現方式,2018年,網紅電商收入達254億,占比為94.8%,同比增長36%,商業變現能力穩步提升。
(來源:聯商網零售研究中心,文字綜述/陳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