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中日朝(韓)主體民族語言差異極大的根本原因並不複雜,就是這三個民族的起源差異非常大。雖然這三個地區主體民族的早期歷史都還有不確定的地方,但相對來說,因為中國出現文明的時間比較早,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也比較長,所以漢族的起源是爭議比較小的。
古代的漢族人
目前基本上可以肯定最早的漢族祖先差不多是在六年多年前形成於黃河流域,古漢語那個時候也開始出現了。而我們現代所說的漢語,就是在古漢語的基礎上經過無數演變和發展之後形成的,但這種演變過程是連續的和漸進的,所以從差不多六千年前的古漢語到現代漢語,漢語的基本作用機理都沒有發生過根本性變化。而最新的關於漢藏語系的研究結果表明,古漢藏語在大約6000到7000年前在華北地區分裂成了古漢語和古藏緬語,這一點也基本證實了古漢語和漢族先人在差不多6000年前形成的歷史。
同樣,漢族也是差不多六千年前形成的那個核心族群在後來不斷發展壯大,同時也不斷與周邊民族融合所形成的。近代的基因研究也表明,雖然漢族也有海量的其它族群血統,但仍然有差不多70%的血統都可以追溯到大約6000年前形成的那個核心族群,而且在南北漢族裡這一點都幾乎一樣。
而與漢族相比,朝鮮民族的起源相對就模糊了一些。一些現代研究認為朝鮮民族的祖先是遠古生活在中國東北和西伯利亞地區的一些古族群。而這些族群可能是說某種阿爾泰語系語言的,其中一些可能是說其中的通古斯語族的語言。有些研究者認為區別於其它類似語言的古朝鮮語(韓語)可能是形成於中國東北地區。之後這些人逐漸擴展到整個朝鮮半島,大約在公元前300年前後抵達了朝鮮半島南部。
古朝鮮人
而在此過程中,這些說古朝鮮語(韓語)的族群可能接觸到了一些說古日語的族群,但最終將其驅逐或同化。而古朝鮮語在此期間可能是受到了一些其它語言的影響,因此也發生了明顯的異化,最終脫離了阿爾泰語系,成為了一個無法歸入任何語系的語言。但再次強調,這種說法只是假說,因為現代還有觀點從一些語言學證據入手,認為朝鮮語(韓語)和南亞次大陸(印巴地區)的達羅毗荼語系也有許多相似之處,因此進而認為可能朝鮮民族的起源跟達羅毗荼人有關聯。但和前面的假說一樣,這種假說同樣也是沒法確定的。
日本的和族的形成歷史就相對更加複雜一些。因為早在20世紀初,一些考古研究就發現,日本的早期歷史可以明顯的分成兩個階段,一個階段從遠古持續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這個時期日本本土的人類文明長期停留在舊石器時代,沒有明顯的發展。後來在日本,這個時期被稱為繩紋時代,這個時期的古人類,也被稱為繩紋人。不過從公元前1000年開始,日本似乎突然湧入了大量外來移民,而這些移民帶來了大量亞洲大陸的先進技術,如水稻種植和金屬冶煉等,使日本的文明水平跨越了幾個時代,一下子進入了農業社會。後來這個時代在日本被稱為彌生時代,這些來自亞洲大陸的移民也被稱為彌生人。所以日本的和族,從一開始可以說就是一個混血民族。
古日本和族人
但即使知道是混血民族,因為日本古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開始的非常晚,所以還是沒法確定繩紋人和彌生人分別是什麼人。不過近代通過基因研究和語言學分析,有人認為早期日本本土的繩紋人很有可能是來自東南亞的一個族群,也就是其起源和印尼、馬來西亞等民族可能比較接近。而在日語裡,也確實發現了印尼和馬來西亞所說的南島語系語言的一些特徵。但給日本帶來了大陸文明的彌生人則多數應該是來自朝鮮半島和中國,而剛才說到朝鮮半島的語言有阿爾泰語系的特徵,所以日語裡也有一些阿爾泰語系的特徵,但也不完全符合。所以日語可以說是一個結合了阿爾泰語系和南島語系不同特徵的語言,但跟兩者以及跟朝鮮語(韓語)也都有很不一樣的地方。
所以漢族、朝鮮族以及和族之間巨大的起源差異解釋了為什麼漢語、朝鮮語(韓語)和日語之間差異如此巨大。但既然差異如此巨大,為何這三地的人又長得這麼像呢?
這裡其實就要說一下決定人外貌的各種因素了。當然首先是人種,現代研究已經基本證實人類擁有共同祖先,但那是在遠古的時代。而現代幾大人種的形成已經至少有幾萬年了。而同一人種之內不同族群與民族的形成其實都是最近這兩、三萬年發生的事。所以本身同個人種之內不同民族的外貌差異是相對較小的。而形成漢族、朝鮮族及和族的古族群,基本上都是黃種人的不同分支,所以本身他們之間的外貌差異就比較小。
這些印度孩子都是白種人
之後我們再來說說周邊環境對人類外貌的影響。這裡舉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印度人。在網際網路上,經常能看到有人對印度人自稱白種人嗤之以鼻,覺得印度人膚色那麼深怎麼會是白種人?但其實根據基因分析,印度人的基因,特別是印度雅利安後裔的基因,確實可以歸入白種人的分類,他們的基因Y染色體里R1a和R1b都占據了相當比例,和許多歐洲民族非常接近。現代主流觀點認為印度的許多民族和歐洲多數民族在大約2萬年前擁有共同的祖先。印度人偏深的膚色則主要是由於長期在熱帶生活的結果,而歐洲人普遍膚色較淺也跟多數白種人生活區域緯度較高,氣候較為寒冷有一定關係。
這裡稍微離題一下,稍微多談兩句人種的演變。從剛才提到的人類外貌因環境改變的原則出發,其實可以發現,地球上所有不同人種的差異,都是由於其在歷史上長期生活在不同區域,受氣候和周邊環境等不同影響所產生的。至於有人會提到說歐洲人到了美洲或者到了非洲生活幾百年怎麼還是歐洲人的長相,其實答案也很簡單,首先是因為歐洲人移民的地區基本上是和其本土氣候比較接近的地區,多數還都屬於溫帶。而更重要的是,歐洲人移民到美洲和非洲才只有幾百年,時間太短,要知道印度人和歐洲人是經過了兩萬年左右的分化,才出現了現在這種相貌的差異,幾百年在這裡面,其實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東南亞的馬來人也基本是黃種人,其中許多人跟東亞人外貌也有類似之處
所以其實漢族、朝鮮族與種族的祖先同為黃種人,本身外貌差異就有類似之處,加之又長期同樣生活在氣候條件接近的溫帶地區,外貌接近也是很自然的。日本人的祖先雖然很可能有東南亞人,但東南亞多數族群其實是黃種人,他們和東亞人的外貌差異也是由於在幾萬年前就到了熱帶,長期在熱帶生活所造成的。和印度人與歐洲人的外貌差異是一個道理。此外,在進入文明時代之後,中國、日本和朝鮮半島之間在千百年來人員往來還是很多的,比如剛才我們提到的彌生人從中國和朝鮮半島移居日本,以及後來持續不斷的交流,也使相互彼此之間的血統有了更加接近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