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不吃碳水可能會引發這些危害

2019-09-03     吳棟說跑步




很多減肥人士一談到碳水化合物,就如洪水猛獸,避之唯恐不及。對於減重的人來說,碳水化合物真的是能少碰就別碰嗎?其實不然。

現代人為了減重,常常刻意避開碳水化合物類的食物。據國外的研究報告,如果女性長期攝入過多的精緻碳水化合物(如白米、白面),可能導致卵巢早衰、更年期提早等,這無疑讓人更有理由去拒絕碳水化合物類的食物了。但是,精緻碳水化合物與一般碳水化合物是截然不同的。

營養師告訴你:如果碳水化合物攝入太少,可能會有 4 大健康隱患:



吃碳水化合物易發胖且器官早衰?



根據英國里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發表的一項為期4年的研究成果,發現平時多吃豌豆和青豆等新鮮豆科植物、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高油脂魚類,如:三文魚、沙丁魚和鯖魚等,有助於延緩停經的時間。但是,如果吃太多精緻碳水化合物,則可能會干擾性激素的活性,導致月經周期的次數增加,加速卵子消耗,可能令更年期時間提早1.5年。

這項研究公布後,讓許多一看到「碳水化合物」五個字就搖頭的減重一族更加堅定了不吃澱粉的決心。但是,碳水化合物是維持生命的三大宏量營養素(碳水、脂肪、蛋白質)之一,它並非一無是處。相反,適度且正確地攝入碳水化合物,反而有助於減重、降低患慢性病的風險。



每天攝入多少碳水化合物才好?



碳水化合物是能量之源,它在體內可被轉化成葡萄糖,快速提供細胞所需的能量。建議每人每日攝取的碳水化合物應占總攝入熱量的50-60%,其餘蛋白質10-20%、脂質20-30%。

每1克碳水化合物的熱量約4大卡。若以成年女性每日至少需攝取1500大卡來算,按照上述配比,每天應攝入碳水化合物為750-900大卡,相當於187.5-225克的量。而一顆中等大小(約148克)的帶皮馬鈴薯,總碳水化合物約26克,187.5-225克的碳水化合物差不多就是7-10顆中等大小的帶皮馬鈴薯。如果你是在減重的人,可以依據減重目標來調整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但不是完全不吃。



長期不吃碳水化合物的危害



如果長期拒吃碳水化合物,會導致其攝入不足,要小心可能引發4大健康隱患:


酮酸中毒

碳水化合物是提供身體能量的第一選擇,如果攝入不足,身體會啟動調節機制改為燃燒脂肪來提供能量。這樣雖然可以快速減重,但也會導致酮體的產生,嚴重時恐造成酮酸中毒。而減重界流行的「低碳減重法」和極低碳水化合物的「生酮飲食法」,並非人人適用。


認知變差

雖然許多人認為吃碳水化合物容易讓血糖上升,工作時容易昏昏欲睡,但實際問題是吃太多吃過量。事實上,腦細胞需要葡萄糖作為能量。美國曾有研究發現,碳水化合物吃太少,可能造成供應腦細胞的葡萄糖不足,對學習力、記憶力和思考力造成不良影響。


復胖機率高

為了減重而長期碳水化合物攝入不足,讓營養鐵三角(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質)缺了一角,不但無法達到相互合作的促進健康作用,還會引起脂肪代謝紊亂,容易導致脂肪越積越多和復胖,且體重比減重前更重。


增加糖尿病風險

碳水化合物長期攝入不足,胰島素的分泌量和敏感度都會下降,對葡萄糖的降解功能減弱。而降解不了的糖分滯留在血液中,就會導致血糖升高。漸漸地,糖尿病便形成了。



碳水化合物類的食物大致可分為「糖」和「澱粉」。

含糖的食物很多,從加工的糖果、餅乾、蛋糕、糕餅,到水果、蔬菜和牛奶等天然食物都含有糖。我們應該選擇的是天然食物,而非經過加工的精製糖。

澱粉類食物部分,則建議儘量選擇未精製、纖維保留較多的全谷雜糧類,例如:糙米、全麥製品、燕麥、玉米、地瓜、馬鈴薯等。避免攝入過度去除纖維的精緻澱粉食物,例如:白米飯、白麵包、白土司、麵條等。保留較多纖維的碳水化合物,除了可以滿足人體對於碳水化合物的基本需求之外,豐富的纖維還增加飽腹感、延緩血糖上升、幫助減重、降低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風險等。


——資料來源:今周刊、華人健康網、LIVESTRONG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MbzMPm0BJleJMoPMePi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