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最好的感情?一切努力只為遇到你

2019-08-15     明天會更好651011

繼續上一篇的內容,權威的期待,可以強有力地影響人和動物。


比積極期待更好的事

比如一個家庭爸爸比較愛批評人,而媽媽雖然言語上喜歡誇獎人,但內心還是比較苛刻的。

媽媽注意到了這一點,於是在找保姆的時候,儘量找一個由衷喜歡他兒子的保姆,果然找到了。而且這份喜歡給孩子帶來了非常好的影響,她的兒子非常優秀,從清華畢業後,就去美國最好的學府做研究生。

在生命最初,就遇到這樣一個滿心喜歡你的人,是最好的命運饋贈。


潛意識層面的期待

但是有很多人納悶,對孩子是的期待是望子成龍,是積極的預言,為什麼孩子卻很普通甚至失敗呢?

可能原因是,雖然在意識上認為自己給了孩子正面期待,但在潛意識裡,卻給他傳遞了負面期待。

比如悲觀的父親,希望孩子樂觀,每當孩子悲觀時,父親就會說,為什麼不樂觀一點呢?意識層面的正面期待可能會有作用,但遠不如潛意識層面的負面期待影響大。

對孩子來說,自己總在悲觀時被父親注意到,父親總是在貶低他,他接受的期待是我是不被喜歡的,我是差勁的,很難樂觀。

邏輯是這樣的:父母很少會真正地鼓勵和認可孩子,他們只是在批評孩子不卓越,想通過這種方式逼迫孩子變得卓越。

這些孩子大多數會失敗,少數就算表面成功,內心也會無比自卑,因為孩子會認為父母向他扔過來的期待,還是「你怎麼這麼差勁」。

所以,中國父母集體製造了這麼一個稱呼——「別人家的孩子」,好像真存在一個永遠比自家孩子更優秀、更完美的「別人家的孩子」。

其實這是一種維護自己自戀的行為,他們在打擊孩子時會體驗到一種感覺:看吧,你不如我,我本來應該生出更優秀的孩子,他才配做我的孩子,而你,真差勁。當然這種自戀,代價是昂貴的。


權威怎麼影響別人

作為一個企業家或管理層,就知道,應該好好使用羅森塔爾效應,對你的員工發出積極的期待。如果做不到,需要反思一下自己到底是在追求利益,還是追求自戀?

說天涯論壇上,有個小老闆,不喜歡應屆畢業生,寫了篇文章叫做《我為什麼不招應屆畢業生》,列出了十幾個理由說,應屆畢業生各種不靠譜。

武志紅老師就寫了篇文章反駁他,中間有來有往。直到有一天發現了問題,這位老闆其實沒有主動開除過一個應屆畢業生。

但有不少人走了,而且他也承認走的是有脾氣的人,有脾氣的人一般也都有才華,那麼留下來的,豈不是大多都是不靠譜的嗎?

從心理學的角度上分析一下,為什麼口口聲聲要招人才,最後卻是這種情況?

因為這就是他想要的格局:他的企業就是他的王國,而他是最優秀的國王,其他人都不如他,雖然這種局面損害了他的利益,但也滿足了他的自戀。

用羅森塔爾效應重新解讀一下,在這件事情中,他發出了負面期待,就是應屆大學生不是優秀員工,所以留下來的員工就真的不優秀,而如果員工看不破老闆的負面預期,還可能越來越不優秀,如果看破了就會離開。


總結

第一,作為一個權威,如果你想要被影響的人變得卓越,那你就需要給對方積極的期待。

第二,積極的期待,必須是發自內心的才會有效,而藏在頭腦中,或者文字層面的期待,常常起不到作用。

思考:在你作為權威的那些環境里,你是怎麼期待別人的?如果你發不出自己的期待,那麼你真的可以看看自己是不是被自戀給裹挾了。同樣,重要權威對你發不出積極期待,你也可以觀察一下對方是不是太自戀。

在我是權威的環境里,期待別人,讓我想起來小時候抱妹妹出去玩。我最喜歡她老老實實趴在我懷裡,什麼都不做,不要亂看,亂做其他的事。

當時的我是絕對權威,我對她發出的期待就是順從。我是對的,我比她強,這是一個充分自戀的環境,但我其實沒有想到她的成長這事。

我所做的是順從我的本能,而在這其中我忽略了她,而她其實能感覺到,所以不喜歡讓我抱,到現在我還記得媽媽說,我不會帶妹妹的樣子:這麼大了還不會帶小孩玩兒。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有微妙的互動,互相投射,互相認同。


自我與權威

自我實現的預言,是自己對自己的期待,而羅森塔爾效應,是權威人物對我們的期待。兩種期待對人生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最好的情況是,權威人物對你的期待,和你對自己的期待正好是一致的,這時候你的生命力就會自然的生長,沒有矛盾。

但如果有了矛盾,成了相反的力量,就會很難辦。因為每個生命天然是自戀的,都想做自己。但總有些權威的領導者,需要通過打壓別人的意志,來捍衛自己的權威。

這常常不是現實需要,而是自戀需要。而那些善於鼓勵下屬的權威,習慣通過激發大家自戀的生命力的生長,去達到更好的效果。比如通用電器的傑克韋爾奇。


一面鏡子

其實權威人物就像我的鏡子,得到讚美時,相當於從鏡子裡看見自己是好的;得到批評時,相當於從鏡子裡看到自己是壞的。

有些喜歡批評別人的人,根本問題在於自己的自戀,需要通過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太喜歡批評別人的人,是因為從權威的鏡子裡看見自己是不好的,所以當他作為鏡子時,照見的你也總是不好的。

美國心理學家科胡特創造了一個術語——不含誘惑的深情,認為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情感是我深深地理解你、接納你,而且不給你設任何條件。

這裡的條件就是誘惑,你要達到我設置的條件,我才給你情感。這個境界太高了,現實是,哪怕有點兒誘惑也沒關係,只要有深情就好。


情感的連結

說一位編輯讀書無數,成績非常好,而且學的很輕鬆。他的優秀表面上,來自於父親的期待。因為會給他設置一些獎項,達成目標就會有金錢或者物質上的獎勵。

這種有條件的愛很容易出問題,雖然在意識上傳遞正向的期待,但在潛意識上更多的是負向期待,如果達不成目標就會有懲罰,一旦懲罰太多,就會變成負向的羅森塔爾效應。

這個編輯回憶說,其實還有比物質和金錢獎勵更重要的東西,就是父親的開心。他記得父親給他獎勵時,那種喜悅溢於言表,父親有時還會拉著他跳舞,開心地大笑,這時他就會感覺到自己和父親之間,有一層深刻的情感連結。

父親給他的不是一種沉重的期待,而是架起了父子之間情感的通道,在這個通道里有愛,有熱情,有生命力在流動,他感覺到喜悅和飽滿,因此有了一種自然而然的動力,去追求卓越。

如果你不斷體驗到什麼是深情,你會發現,你的生命力會源源不斷地湧出,你會因此變得飽滿而豐盛。


總結:圍繞「自我實現的預言」這個主題,講了三個層面的東西。

第一層,自戀,因為每個生命都想證明自己是好的,所以有了自我實現的預言,這是命運輪迴的基本。

當內心的自戀處於比較低迷狀態時,就會忍不住壓制別人,這樣一來,自戀會讓自己遠離幸福快樂,但當自戀發展的比較成熟時,就會形成「我好你也好」的生命觀。

第二層,他人的期待。重要的人對我們的期待,特別是父母等權威的期待,會對我們造成巨大的影響,這份期待會深入到我們內心,成為一種影響命運的力量。

第三層,連結的力量。自戀是一股能量,他人的期待也是一股能量,當這兩股能量相合的時候,一個人的生命力就會被激發,當這兩種能量相悖的時候,一個人的生命力就會被撕扯。

如果這兩股能量可以融為一體,建立出深情的連結來,就能激發出生命力,那樣我們不僅能自然而然地追求卓越,同時也會去享受幸福。

生命最重要的就是三個命題,第一,自戀,就是做自己;第二,滿足別人期待;第三超越自戀和滿足別人期待,體驗到連結的深情。

「我」要做自己,同時要去尋找另一個能對我產生重要影響的「你」,一旦「我」和「你」建立積極的連結,那我們彼此,就可以追求卓越,享受幸福。


一切努力,只為遇見你。說到生命力,我第一個想到的是莫言的小說《豐乳肥臀》,再想想不含誘惑的深情。美好的語言總是有透過表象,直指人心的力量。

有人說這是一種互訓,自戀是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的互訓;權威的期待是自己和權威之間的互訓;深情的連結,是權威和自己之間的互訓。你怎麼看呢?

謝謝欣賞,觀點來自《武志紅的心理學課》,當你作為權威時,會對別人產生什麼樣的期待?你身邊的權威又對你,產生了什麼樣的期待?歡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MWs_omwBvvf6VcSZkK8l.html